喬小云
摘要:小學數學的教學要不斷改革,隨著素質教育的普遍推廣教師要改變以往的教學方式和方法。在課堂上要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要學會換位思考,充分站在學生的角度去分析問題。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需要師生共同來完成,教師該如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是首要的問題。下面筆者就該如何提高小學數學的課堂教學效率做了簡單的闡述。
關鍵詞:小學數學;效率;興趣
一、深入研究教材,了解每一位學生
作為小學數學教師,我們要熟讀和精通教材,在備課的時候要認真研究。教材是教師進行教學活動的重要資源。新一輪課程改革實施以來,我們所使用的數學教材堅持“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的原則,教材只是教學活動的基本素材。只有深刻領會教材的編寫意圖,深入鉆研教材,才能多角度分析教材,挖掘教材的隱性內容,從而使教材變為學材,使教師教有新意,學生學有創意。教師就要挖掘數學知識與生活的聯系,關注學生的個人體驗,讓學生在學習中感受數學,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首先,教師的教學設計應充分考慮學生已有的認知基礎,了解學生的學習現狀,正確把握教學的重點、難點,對教材進行改進和補充。其次,教師要勇于創新,大膽對教材進行“再加工”“再創造”,使教材更加切合學生的實際,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和高效性,從而提高整個課堂的教學效率。
二、培養預習習慣,加強知識連貫性
課前預習是學生課堂學習前對要學的知識有個大體了解,是課外學習到課內學習的橋梁和紐帶,也是初步找疑點,發現問題,然后帶著問題聽課的階段,通過課堂的討論,交流,學習掌握新知識的過程。預習過程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能力和養成良好自學的習慣,所以它是數學學習中的重要一環。如果教師能充分準備預習作業,找準新知識的生長點,再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精心設計預習內容,設計預習提綱,讓學生明確“預習什么?怎樣預習”,讓學生帶著教師提出的問題看書,自學,讓學生在教師未講新知之前就已了解新知的內容,自己去發現問題并自行解決一部分力所能及的問題,這樣既鍛煉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思維能力,又減輕了課堂教學的壓力。
如教學“三角形邊的關系”一課的預習單:1.按要求用指定的三根小棒擺三角形。2.把操作過程中獲得的數據(小棒的長度)填寫書本第30頁中的表格,并在○內填入大于、小于或者等于的符號。3.通過比較數據,從中你發現三角形三邊之間有怎樣的關系。課堂上我把動手操作“擺一擺”這一環節略微點撥,課上借助課前的直觀感知交流,對有疑惑的學生可讓他們演示,能夠有效地節省課堂時間,把更多的時間用于學生交流自己的觀察發現。實踐證明,帶著問題來學習的學生,上課的時候注意力一定集中,收獲也比別人大,這就是課堂高效的奧妙之一。小學數學的學習要講究方式和方法,好的方法可以讓學生學起來比較容易,并且效率非常高!
三、借助多媒體教學,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多媒體只是一種輔助手段,它無論多么先進,在課堂教學中所起的作用也只是為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服務。教師一定要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心理特點、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等諸多因素,科學地、有針對性地使用多媒體。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對象的特點,通過教學設計,合理選擇和運用現代教學媒體,以多種媒體信息作用于學生,并與傳統教學手段有機組合,形成合理的教學過程,達到最優化的教學效果。
然而多媒體作為輔助的教學手段必須要符合“適時、適量、適度、適合”原則,只有這樣才能充分發揮多媒體應有功能,真正為課堂教學服務。多媒體可以更好地把一些圖形展示給學生,讓學生更直觀地去了解數學圖形。
例如,在教學“長方體的認識”時,學生看到長方體的上下面是長方形,但畫圖時卻要畫成平行四邊形,難以理解,甚至不愿接受。這時運用多媒體課件演示:先出示實物圖片,再用筆畫出實物輪廓,最后緩慢地把實物輪廓下移,抽象成幾何圖形。通過這樣的多媒體課件演示,實現了實物直觀圖形向抽象圖形的漸變動態過程,彌補了形象與抽象之間的聯系,激活了學生的思維。借助多媒體還能將那些看似靜止的、孤立的空間圖形活動起來,從而使學生較容易地找出圖形之間的聯系,促進對知識的理解。幾何圖形面積、體積公式的推導,教師可利用空間圖形的分、合、轉、并、移、裁、展等多種形式的動畫,使學生積極思維、自我挖掘各種圖形的內在聯系,以及有關公式的推出。在我們的數學教學過程中合理科學地運用多媒體教學可以大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總之,為了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及高效性,我們必須本著“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以教學理論作指導,經過不斷實踐,不斷總結,不斷完善和創新,真正提高課堂教學的教學效率。小學數學的學習是打基礎的階段,我們要嚴格按照課本大綱的要求不斷地去嘗試各種科學有效的教學手法來提高我們的課堂效率。
【責編 金 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