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利哲
摘要:學困生這一特殊群體人數不少,是客觀存在的,其影響不容忽視。學困生轉化工作的成敗直接影響著班風、校風的好壞,甚至關系到國家教育的成敗。只有設法激發這些學生的信心,在學習和生活中找到自我,培養這些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正確的學習方法,讓這些學生及時糾正自己的不良行為,才能更好地為國家和社會培育人才。采用情感教育,用愛去感化學困生,是轉化學困生的有效途徑。轉化學困生是教育中需要解決的一大難題,也是值得研究的一個問題。
關鍵詞:學困生;學校教育;自信心
“學困生”即學習困難學生,是指那些學習沒興趣,基礎比較差,失去學習信心,學習成績明顯低于其他學生,在行為習慣和學習方法上存在缺陷,但是智力正常,由于非智力因素造成學習困難的學生。這類學生沒有學習目標,上課注意力不集中,貪玩甚至上課搗亂。他們始終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不愿意學習,更談不上完成作業了,生活中以結交損友為榮。個別學生學校和家長管不了,經常違紀違規,甚至做出了偷搶勒索同學財物的事而走上犯罪道路。怎樣讓“學困生”不再“困”,“差生”不再“差”,眾多的教師付出了太多的心血和精力。
一、學困生形成的原因
俗話說“知人才能善教,善教須先知人”,俄國著名教育家烏申斯基說過:“如果教育家希望從一切方面去教育人,那么就必須從一切方面去了解人。”毋庸置疑,我們要轉化學困生,首先要了解他們,深入到他們的學習和生活當中,了解他們的生活環境,人際關系,心理品質。而把握學困生的心理和形成原因是因材施教的前提條件,他們在學習生活中與同學存在某種程度的差距,造成這種差距的原因主要有:
1.家庭教育的不當。如有的家長過分溺愛自己的子女,有的家長過分粗暴,有的學生家庭缺乏溫暖,有的家長本身道德有問題等等。
2.學校教育的失誤。如有的學校以成績論英雄,有的教師急功近利對學生期望過高,對學生不能一視同仁等。
3.社會因素的影響。如網絡小說、黃色視頻、各種電子游戲廳、網吧的開放,各種文化垃圾的存在,毒害著人們特別是青少年的心靈。
4.學生本身的原因。一是學習目的不明確,學習沒有動力。二是缺乏自信心,產生自卑心理。
二、“學困生”的轉化
(一)用母愛般的心感化學生
“親其師”,才能“信其道”。無論成績好的學生,還是成績差的學生,都有最基本的自尊心,都渴望被教師關注,都渴望被教師贊揚,而不希望教師或同學稱他們“笨蛋”或“差生”。因此,認真揣摩學生的心理活動,對于教師正確處理學生的事情是大有幫助的,對于轉化學困生也是至關重要的。
在轉化學困生的過程中,教師要充滿慈母般的愛心。首先要了解班上每個學生的基本情況,掌握他們的思想、情感、興趣、經歷等,幫助他們發現自己的缺點和錯誤,講清道理,耐心教育,引導他們及時改正,用愛心點燃他們心中奮發向上的火花,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幫助他們渡過學習難關。對于“學困生”更應如此,這類學生因為成績差經常遭到父母、教師及學生的“白眼”,其實他們也想得到父母般的關懷,教師要用愛心點燃“學困生”心靈中奮發向上的火花,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二)善于用耐心發現閃光點
轉化“學困生”除了采用有效的方法之外,還要正確認識“學困生”轉化的整個過程,認清“學困生”轉化過程中的反復點,正確對待、耐心等待,不斷地按可行的方法教育他們,抓反復、反復抓。而其中尋找學生的“閃光點”最重要。阿基米德說:“給我一個支點,我可以撬起整個地球。”而學困生轉化的關鍵就是找到這個支點,即學生的“閃光點”。
每個學生都有各自的長處,教師應該用不同的標準、從多角度去觀察和評價學生,一定能發現他們身上的優點,挖掘出學生與眾不同的潛能,讓他們認識到自己的優秀品質,從而得到一定的發展。“學困生”的長處、優點常常被缺點所掩蓋,所以不易被人發現,有時連他自己也不知道。從“學困生”身上發現閃光點,調動他們內在的積極因素,幫助他們克服消極因素,這是做好“差生”工作的關鍵。
(三)“因材解困”,尊重個體差異特點
人的個性差異是先天性的,學困生的個性差異非常明顯,有的性格外向、活潑可愛;有的性格內向、不愛表現;有的膽大、魯莽、沖動;有的膽小、怯懦、怕事等等。因此在教育“學困生”時要因人而異,因材施教,不同學生不同情況必須區別對待。即使兩個學困生犯了同樣的錯誤,也要根據不同的個性特點,用不同的方法教育。
心理學研究認為,人的心理實質是對客觀現實的能動反映,客觀事物反映到人的頭腦里會受到過去已經形成的知識、經驗的影響,所以說同一事物在不同的人腦中會有不同的反映,對于學困生更是如此。學困生常常使教師感到“頭疼”,正是因為很難找到一個統一的辦法,所以也就只能多做有針對性的工作,也就是“一把鑰匙開一把鎖”。
(四)要教給“學困生”正確的學習方法和規律
在中學階段,學生的注意力、記憶力和思維能力都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階段,是長身體、長知識的重要時期。誰在這個階段掌握了科學的學習方法,誰的智力就會得到充分的開發,學習就會積極主動,就會奠定學習的基礎。另外,升上初中后,功課越來越多,學習難度越來越大。
正確的學習方法變得更加重要,而對后進生來說,尤其如此。很多“學困生”也渴望進步,他們可能在某段時間特別努力學習,但往往因沒有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最后的成績往往讓他們失望。“學困生”還沒有形成勤奮刻苦和持之以恒的學習習慣,這時候,教師更應該從這一點出發,讓學生深入把握語文、數學、英語及其他各科的規律,幫助其制定切實可行的方法和計劃。如在文科的學習中理解記憶法、快速誦讀法、關聯詞提示法、趣味背誦法等記憶方法,在理科學習中的歸類、找共同解題思路的方法等,讓學生真正做到舉一反三,更快找到進步的感覺。
總之,“學困生”的轉化是一項艱巨的任務,需要教師付出更多的時間和經歷,但我們要堅信,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只要肯下功夫,敢于鉆研,細心探索,“學困生”的轉化就不再是一件難事。實踐出真知,讓我們用真心去投入到教育實踐中,讓這項工作開出最美的花朵。
參考文獻:
1.戴斌榮,《學習困難學生的心理障礙與教育》[J],《教育理論與踐》,1999.06
2.張麗華,《父母教養方式與兒童社會化發展研究綜述》[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1997.03
3.俞國良、張登印、林崇德,《學習不良兒童的家庭資源對其認知學習動機的影響》[J],《心理學報》,1998.30
4.尹星、胡婷婷,《學優生和學困生父母教育方式、自我概念的對比研究》
5.李伯黍、燕國材,《教育心理學》[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6
6.郭甲尚、張碩,《特別的愛給特別的你——淺談學困生的轉化藝術》,《教育藝術》,2007.11
7.金洪源,《學科學習困難診斷與輔導》[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06
【責編 金 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