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英
摘要:教育的基本出發點是要促進學生的全面、持續、和諧的發展。學生是教育的主體,教師是主導,怎樣真正地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課堂的教學效率達到最優,是每個小學數學教師一直在探索的問題。本文作者根據多年的教學經驗,提出了一些有價值的觀點和看法,希望對同行有所幫助。
關鍵詞:主體;小學數學;有效途徑
教育的基本出發點是要促進學生的全面、持續、和諧的發展,這是小學數學課程標準中指出的。教師要想達到這個標準,就必須在小學的課堂教學過程中,遵循教育對象的發展規律,特別是學習數學的規律,從學生現有的條件出發,有效地運用學習策略,在學生的“最近展區”內去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激發他們學習的動機,變“要我學”為“我要學”,這樣就可以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愛學、想學、主動學,學生也變得敢想、敢問、敢說、敢做。學生成為課堂中真正的主人,發揮真正的主體作用,而教師則處于主導的地位,引領學生在知識的海洋中遨游,吸取知識的營養來壯大自己,充實自己。這樣的課堂才是教師想要的課堂,這樣的學生也才是國家想培養成的學生。這其中的關鍵是要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那么怎么樣才能發揮學生的這種作用呢?筆者根據自己多年的小學數學的教學經驗,認為其有效的途徑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知識在傳授過程中,不同的情境傳授出來的結果是不一樣的,教師要創設出最優的、最適合學生吸取知識的情境。人生來就有對新奇刺激的事物的探索動機,對未知事物的探索能力。只是因為在后天的成長過程中,這種動機在慢慢地一次又一次的失敗中變得弱了,消失了。而如果教育者在這個過程中能夠使學生保持這種動機的話,就會對學生以后的學習、工作、生活很有幫助。就會成為一種動力,促使學生在萬千世界中尋找自己想要的,使學生能夠感受、探索、領悟和理解新的知識和技能,慢慢地就會有所創新。
比如,教師在傳授了“元、角、分”的相關知識后,教師可以根據實際情況,找出一個合適的時間,幫學生在班里舉辦一個“超市”,引導學生在他們自己的“模擬超市”中分別扮演不同的角色,去體驗當收銀員、服務員、顧客等不同角色的感覺。這樣一來,學生在這種貼近生活的情境中,體驗著購買物品,人民幣的計算的情境。在這種情境中,學生不僅對所學知識的理解達到了更深一層的理解和感悟,同時也使他們在扮演的不同角色中體驗到了真實的情感和態度,這樣既加深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培養了他們的學習興趣,同時也借機對他們進行了情感教育。這樣的教育方式可以說是一舉兩得,學生學習起來也是興趣倍增,勁頭十足。
二、變換學習方式,讓學生學會學習
不同的學生在學習相同的學習內容時,會采用不一樣的學習方式,而針對不同的學習內容,學生也有可能采用相同的學習方式。到底哪種方式更適合,這要看學習效果,只要是能在短時間內,學習到的知識量最大,記憶得最牢固,能靈活使用的方法就是好方法。筆者認為以下方法會對學生學習數學起到促進的作用。
1.合作學習。小學數學的學習,一方面需要學生獨立的思考,需要學生靜下心來去思考問題的根源在哪里,自己去琢磨解決的辦法,但同時也需要伙伴的合作,一起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結組的方式既可以采用學習方式、成績相似的同質小組,也可以結成在學習方式、學習成績差異較大的異質小組,讓學生體驗不同組類的差異,既可以體驗到當“學生”,也可以體驗到做“教師”兩種不同的角色和感受,真正地讓學生學到更多的本領。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努力地去營造和諧、民主的氛圍,通過不同的形式,比如,學生說、學生改、師生評等,讓學生自己動手、動腦來獲得正確答案。在讓學生自學以后,可讓學生談談“本節的內容,讓我們學到了什么、懂得了什么?”“對這個問題我有何看法?”等等類似的問題。在這個過程的同時,還可以讓其他學生對這位學生的發言內容談談自己的看法,或評判或補充,或提出不同的觀點。
2.探究學習。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一定要成為學生的學習伙伴,而不是他們的教官。教師尊重學生的意見,允許他們提出不同的觀點、看法、建議、意見進行探究學習。眾所周知,學生最喜歡的教師往往是那些能與學生做朋友的教師。作為學生的朋友,當學生的想法與教師發生分歧時,一定要注意不能把教師的想法強加給學生,而應去了解學生不同的想法是怎么產生的?從哪個方面、哪個角度來考慮會有這種想法。教師要真正地了解學生真正的想法。
3.用數學眼光學習。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一定要明白學生是主體,教師是主導,學生是主人。在小學數學的學習過程中,會有各種活動,像觀察、實驗、模擬、推斷等等。小學生正處于思維發展的關鍵期,其思維的發展正處于從直觀的形象思維向抽象的邏輯思維過度,但主要是處于直觀的形象思維階段。所以,小學數學教師要把握好學生這一發展特點,在教學過程中,要加強直觀操作,提供的材料要直觀、形象,讓學生自己去運用他們已有的知識經驗,去探究問題,在實踐中發現數學規律,從數學的角度去思考問題,用數學的方法去解決問題。比如,在教學“長方體的認識”這一課,教師可以用一魔袋,袋子里可裝有許多物品,這些物品有不同的形狀,有長方形的、正方形的、橢圓形的、圓形的、六邊形的、多邊形的等。在課上,可以請學生去袋子里摸出一個長方形的東西,然后請抓準的學生分享成功的經驗。最后讓學生說一說對于長方形的東西有什么想要表達的。學生可以自己提出想研究的問題,教師可以把學生提出來的有價值的問題來當做研究的重點。然后讓小組的成員根據自己的興趣和愿望,去想方設法的去做出一個長方體來。讓學生親自動手操作,在實踐中觀察、在實踐中模仿、在實踐中探索、在實踐中去發現,從而大大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
小學數學教師只要有心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有心讓自己在教學中發揮主導作用,然后去引導、啟發、點撥學生,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去參與教學的全過程,學生也就真地成為了課堂的主人,學生的各種能力也會得到全面的展現,課堂教學的效率也就會真正得到提高。
【責編 田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