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廷秋
[摘 要]清代齊齊哈爾城文化演變劃分四個時期,即形成期、發展期、繁盛期、衰變期。齊齊哈爾城文化構成主要是官員文化、流人文化、少數民族文化。
[關鍵詞]清代;齊齊哈爾;城文化
[中圖分類號]G127[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 — 2234(2013)09 — 0088 — 02
城文化,乃是以城為中心涵蓋其管轄范圍之文化。城文化內容的豐富與否往往取決于它自身歷史的長短。地處黑龍江區域的齊齊哈爾城有著深厚的文化,它跟歷史上清代這一個時間階段有著莫大的關聯。學術界對清代齊齊哈爾城文化方面研究涉及齊齊哈爾流人文化、官員文化、驛站文化、少數民族文化等項,除此之外,還有比較多的未開墾的研究領域,值得探討的課題。筆者擬從清代齊齊哈爾城文化的演變、構成兩大方面撰文考察,企望弄清該城文化的真實情況,同時本文權作拋磚引玉,促使更多學者專家積極開展齊齊哈爾城文化研究,使其不被時間所吞噬。
一、齊齊哈爾城文化的演變
德國哲學家斯賓格勒認為:“文化歷史是一個活潑的生命流行的過程,有其生、長、老、死的階段。”“每一個文化都有自己的興盛、衰亡的自我完成的歷史。”〔1〕齊齊哈爾城文化的發展變化也正如斯氏所言,有著自身演變的過程。根據它內容變動劃分四個時期,即形成期、發展期、繁盛期、衰變期。
1. 形成期
從新石器時期開始,齊齊哈爾地區就有生活的人類。至此以后該區域漸漸融入正統王朝統治圈,成為北方邊疆重鎮。這個過程整體趨勢大致呈現的是前松后緊,以遼金為轉折點,其后它與王朝的命運扭結在一起,并日益增強。齊齊哈爾城文化的形成正是此趨勢演進的結果。此結果是我們所共知的一件大事產生了:“清代黑龍江邊地受到沙俄威脅迫使中央政府高度重視北方疆域的鞏固和防御,齊齊哈爾城便應需而建。康熙三十年(1691)清政府決定在嫩江西齊齊哈爾屯建木城。”〔2〕至“康熙三十一年(1692)已初具規模,康熙三十二年(1693)竣工”。〔3〕清代齊齊哈爾城文化形成標志為1693年城建成之時。為何以此為標記?文化一般由外向內按層次遞進包括物質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心態文化等內容。文化的最外層是物質文化,因此城文化應以城的完形為始。
齊齊哈爾城文化的形成我們前面說是由于歷史的趨勢造成,這是比較概括地總結。稍微展開談有歷史文化的積淀、地理環境的優越、軍事戰略的布局等成因,由此促使清代齊齊哈爾城文化的顯形。它的形成是整體文化的開端,對以后的文化走向、文化內涵、文化類型等方面起著重大的影響和作用。
2.發展期
齊齊哈爾城建設之后,此地更加受朝廷和一些官員重視。由于政府人員的關注與采取措施,它的政治地位越來越突顯。康熙三十八年(1699)黑龍江將軍移駐齊齊哈爾。雍正二年(1724)十二月,先是幾位官員提議黑龍江將軍駐地遷往呼蘭和黑龍江城,而后黑龍江將軍陳泰以詳細理由駁斥駐地遷移之議,力主留駐齊齊哈爾,最后雍正帝決定駐地不遷。〔4〕從此至清末,黑龍江將軍駐地一直未變,這必然使齊齊哈爾城成為黑龍江地區的文化中樞。它對齊齊哈爾城文化的發展是一個至為重要的關鍵點。地方首府之地大致通過兩個方向形成自身的文化,即一個源源不斷吸收外界文化;一個是把原有內在的零散文化調動匯聚一起。兩個不同方向的文化碰撞,又通過其自身的文化整合,形成個性化的文化模式。
3.繁盛期
1850年,齊齊哈爾城區內外商鋪眾多,僅今龍沙區境內就有各類大型店鋪20戶。〔5〕至1876年,由于齊齊哈爾城市商業的繁榮,地方政府將煙、酒、麻、油、鹿茸、皮毛、木耳等商品列入征稅范圍之內,由此可見當時市場商業之興盛。〔6〕
從上述可知,齊齊哈爾城文化當在道光三十年(1850)為其繁盛期起點,到光緒二年(1876)為它的繁盛期頂點。依據何在?1850年和1876年是齊齊哈爾城商業興盛之時。商業發展程度與文化有一定關系。一般來講,商業的繁華發達必是文化燦爛之時,相反,商業的荒涼、凋敝是文化的稀缺或是退落。商業,以交換商品而形成市場,其中包括滿足人們物質、精神需求的各種各樣產品,以互動形式實現供需雙方的利益化。《漢書》卷二十四上“食貨志上”載有:“士農工商,四民有業:學以居位曰士,辟土殖谷曰農,作巧成器曰工,通財鬻貨曰商。”商人是商業的運行者,他們雖處于四民之末位,而其工作卻是前三者之集大成者。換言之,通過商人的運作使得商業的流動,流動又正是文化得以存活且活躍生命的保證。隨著流動速度的增快增強,文化也與之達于頂端。
齊齊哈城文化的繁盛期比較長,這對本身文化的累積和保存起著一種窖藏之用。最為重要的是,城文化在此漫長的期限內注入人們的生活里,根深蒂固般與活著的生命連為一體。
4.衰變期
光緒三十三年(1907),清廷決定將盛京將軍改為東三省總督,總理東北事務,隨時分駐三省行臺,黑龍江將軍撤銷改為巡撫。這是清王朝為扭轉時局而采取的一種措施。齊齊哈爾城文化從邊疆政治文化型改為中原內地政治文化模式,這意味著齊齊哈爾城文化將進入一個新的變化階段,1907年是其文化衰變期起點。
一個正統王朝的政治命運與各地域文化變動相始終。王朝統治的疆域控制的力度深淺與否將影響著各地域文化。清王朝對各地統治有幾種方式,大致說,清前期東北、西北邊疆采取將軍制度,西南邊疆先采取土司制度,后改流官制度;中原內地采取督撫制。制度有別表現為各地區文化層次內容的差異,它不單展現是各地區與朝廷的關系的親疏遠近之程度,還有文化方面的個性與共性內容。對黑龍江區域而言,在1907年之前,它的文化個性比較突出,而在該年之后,因政治變革引起官方主流文化的內在交替,即由將軍文化轉向巡撫文化,導致齊齊哈爾城文化發生裂變。這種裂變不是此城文化的整體殞落,而是它的文化舊主流文化被新的取代而衰亡,并同時代大變革腳步走向重生。
二、齊齊哈爾城文化的構成
清代齊齊哈爾城文化經過時間的洗刷和自然的提煉,它具有一定的文化層,形成一定的文化圈,顯露一定的文化特點。
每個文化層不能脫離人存在。齊齊哈爾城文化實質上是人的文化,是城與人的結合體。按人之文化成分清代齊齊哈爾城文化的構成主要是官員文化、流人文化、少數民族文化。下面分別述之:
1.官員文化
清廷于齊齊哈爾城先后設置一些主要機構部門,如:康熙二十三年(1684)建置齊齊哈爾水師營,康熙三十七年(1698)設立齊齊哈爾副都統衙門,康熙三十八年(1699)黑龍江將軍移駐齊齊哈爾城等。齊齊哈爾城成為一個政治中心,它擁有龐大的管理機構,也催生一批官員。官員群體身居權位,采取一些有意或無意的文化行為,這無疑給齊齊哈爾城文化增加了最富裕的文化內涵,以此形成一種“官員文化”。
官員文化中屬黑龍江將軍影響非凡,歷任將軍人數之多,據學者統計有七十多位;他們的民族身份大多數是滿族宗室、漢族;他們有土生土長的本地人升任的,也有外地任職的;黑龍江將軍又幾乎貫穿整個清代,他們與齊齊哈爾城文化的建設同呼吸共命運。例如:在乾隆九年(1744)黑龍江將軍傅玉奏準在齊齊哈爾正式開設滿官學,這是齊齊哈爾最早的官辦學校。黑龍江將軍永堒于嘉慶元年(1796)創辦了第一所傳授漢文化的公立學堂即漢官學。到了光緒九年(1883),將軍文緒撥銀六千兩擴充了漢官學。將軍程德全于光緒三十二年(1906)奏請清政府在齊齊哈爾創建了黑龍江的第一所公共圖書館,這是全國建立較早的公共圖書館。〔7〕 黑龍江將軍是地方長官,肩負一地之軍政事務,他們的文化活動易于操作,其作用性也比較強。
2.流人文化
清王朝往往對罪犯采取一種流放懲罰,他們被流放到邊荒之地,這等人被稱之為流人。發配到齊齊哈爾的流人成分有文人墨客,官員吏卒,平民百姓等。“滿族人西清,在嘉慶年間來到齊齊哈爾時,這里的流人約計有3000余名。再加上其它類型的流人及受牽連的人,可以推測出嘉慶年間齊齊哈爾地區的流人至少在五、六千以上。”〔8〕
齊齊哈爾城的流人數量之大,他們把各自家鄉文化帶入這里。他們在此進行許多文化活動:發展齊齊哈爾地區教育;開創齊齊哈爾文化藝術先河;對齊齊哈爾歷史著述形成可貴的歷史文獻;詩詞典籍的傳播對齊齊哈爾文化起到促進作用;對齊齊哈爾地區醫藥學發展的重大貢獻等。〔9〕齊齊哈爾流人群體可謂是當地文化的締造者,其功不可沒。流人文化是一種異質文化,這種文化給齊齊哈爾城文化是一種補充和修繕,同時也是對土著文化的一種改造。無論何種狀態,流人文化是鮮活的生命文化,它加快齊齊哈爾城文化的生長。
3.少數民族文化
許多民族在清代齊齊哈爾生活著,他們是漢族、滿族、達斡爾族、回族、蒙古族、朝鮮族等。齊齊哈爾城成為民族聚居之地。在這些少數民族當中,大多數都是遷移過來,其民族風格和個性并未消失,他們都有自己本民族的飲食、服飾、居住、婚俗、節慶、禮儀、宗教、育兒、游樂文化。齊齊哈爾城文化容納少數民族豐富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從而使本城文化彰顯獨特的魅力。
少數民族文化地位與影響也有上下高低之別。如“齊齊哈爾地區的達斡爾族在有清一代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參與修筑齊齊哈爾城,并在此地開墾屯田,一定程度上發展了當地的社會經濟。”〔10〕達斡爾族文化自然受到重視并產生輻射力。
清代齊齊哈爾城文化主要構成中,官員文化、流人文化、少數民族文化之間關系是錯綜復雜,彼此相互影響發展。官員文化誠然導引流人文化和少數民族文化,但后兩者有時也會對它施加作用。三者中,少數民族文化最易受到其他兩者的變動,當然這種文化現象經常出現,可是少數民族文化內里的精神層卻異常穩固,它以風俗文化再現。
清代齊齊哈爾城文化從地域方面看它具有邊疆型文化特征,在東北邊疆文化中因人文地理不同而與其他城文化有別,它跟清代西北邊疆、西南邊疆、東南沿邊城文化有異;從文化來源方面看它是多元型,有歷史文化承襲、遷移民族文化、官府衙門文化、流人文化等;從文化運動方面看它是融合型,是內在本土文化和外在引入文化的交匯。齊齊哈爾城文化無京師文化的大氣和大雅,也無沿海城文化的繁花似錦,也無川蜀文化的閑情逸致,也無草原文化的豪情萬丈,但它卻有著靜動陰陽協調的風格。
〔參 考 文 獻〕
〔1〕郭齊勇.文化學概論〔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0:134.
〔2〕陳志貴,平慶林.齊齊哈爾史略(上)〔J〕.北方論叢,1981,(04).
〔3〕滿都爾圖,楊優臣.達斡爾族與興建齊齊哈爾城考述〔J〕.民族研究,2001,(04).
〔4〕吳雪娟.黑龍江將軍駐地遷移新談〔J〕.北方文物,2006,(03).
〔5〕〔6〕程琳.近代齊齊哈爾城市的歷史變遷(1897—1949)——以“城市衰落”為研究視角〔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9.
〔7〕賀莉.略述清代至解放初齊齊哈爾官員文化〔J〕.黑龍江史志,2005,(09).
〔8〕周喜峰.試論清代流人對齊齊哈爾經濟文化的影響〔J〕.齊齊哈爾社會科學,1992,(02).
〔9〕唐守軍,陳玉榮.清代流人對齊齊哈爾地區的文化貢獻〔J〕.理論觀察,2009,(04).
〔10〕崔書玉.清代齊齊哈爾副都統衙門研究〔D〕.哈爾濱:黑龍江大學碩士論文,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