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麗
教師應充分發揮語文課堂的作用,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培養學生課外閱讀的習慣,培養學生自主閱讀的能力。
一、確立學生閱讀的主體地位
在實際的閱讀教學中,教師常犯的毛病是,生怕學生看不懂、學不會,因而從文章的段落分析到句子、詞語的理解,無不想方設法向學生講解清楚;或設計了許多細小的問題,要學生按自己的思路去理解課文。但學生不是一個容器,這種要求學生被動接受的教學方法,既使課文失去了美感,又使學生失去了自讀自悟的機會,長此以往,必壓抑了學生的閱讀興趣。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可見,教師只是學生閱讀的向導,是無法取代學生自主閱讀的地位的。
二、激發學生自主閱讀的興趣
1. 布置預習任務,使學生知道“我必須讀”
課前預習是閱讀教學的前奏。教師可根據課文中的“預習”、“閱讀提示”布置學生進行預習,也可根據需要讓他們收集有關的資料。如在教學《飛向藍天的恐龍》一課前,我給學生布置的預習作業是:收集關于恐龍的資料,可以是來自課文的,更可以是課外的。上課時,我讓學生匯報,并要求說出資料來自何處。同學們踴躍發言。從恐龍的種類到各種恐龍的生活習性,從恐龍滅亡的猜想到恐龍化石,以及關于恐龍的影視作品等,他們收集到的資料里都涉及到了。這時,我才提出:課文介紹了關于恐龍的哪些知識?恐龍真的飛向藍天了嗎?這是歷史的事實,還只是一種猜想?由于課前對恐龍的知識有了初步的了解,學生都能有目的地閱讀課文,自主閱讀的興趣也被激發了。
2. 創設情境導入課文,激發學生“我想讀”
教師范讀,把無聲的文字變成了有聲的語言,再經過教師的感情處理,很容易使學生進入課文情境中。在教學《卡羅納》一文時,我用低沉、緩慢的語調為學生范讀。讀著讀著,不由得哽咽起來,課室里響起了唏噓聲。范讀后,我問學生:老師和你們為什么哭?同學們有的說:太感人了!有的說:老師讀得太好了!我說:其實你們也能像老師那樣有感情地讀。一句話,激起學生“我想讀”的欲望。
3. 選擇喜歡的方式閱讀,培養學生“我愛讀”
在教學現代詩人高洪波的兒童詩《我想》時,我只讓學生認真研讀了“導語”后,就讓學生帶著“詩中的孩子想干些啥”“你也想干些什么”這兩個問題,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讀。一時間,學生有的放聲朗讀,有的搖頭晃腦地讀,有的低聲細氣地讀,還有的邊讀邊記,教室里充滿了“詩”的聲音。
4. 鼓勵質疑,使學生體驗“我會讀”
教師要有“不怕學生有疑,就怕學生不問”的教學思想,鼓勵學生多提問。可從兩大方面引導學生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一是課文中不懂的地方;二是與作者見解不同的地方。要求學生盡量自己在課文中尋找答案,或同學之間合作探究解決。如果解決不了的,才適當點撥。教師要鼓勵學生敢于多角度地看問題,敢于站在批判的立場上,提出自己不同的見解。如在教學《放棄射門》一課時,對于福勒該不該放棄射門這個問題,作者是持肯定態度的,大多數同學也同意作者的觀點。但也有不少同學認為,福勒不該放棄射門。我很高興他們有不同的看法,讓他們大膽說出自己的理由。在這“榮譽重要”,還是“體育精神重要”的碰撞中,學生不但很好地理解了課文內容,而且獲得了思想的啟迪。
三、在課外延伸中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課文無非是個例子”,也僅僅是個例子。再好的課文,也不能囊括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所有文字材料。因此,教師要善于在拓展環節中為學生介紹相關閱讀材料,將學生在課文中引發的閱讀興趣,及時延伸到課外。
在教學《鯨》一文后,陳如聰同學問了一個有趣的問題:鯨是怎樣哺乳的?如果是在水中,那幼鯨有什么方法預防喝奶時被水嗆?對于這古怪的問題,我實在想不到學生會提,也就沒有在備課中作出解答的準備。因此,我鼓勵他:“既然你能了解這么多的知識,老師相信你也一定能解決這個問題的!當然,老師更希望大家都能來找出這個問題的答案。”雖然他沒能從老師這里答案,但他異常高興地說:“好的!老師,我一定會找到答案告訴大家的!”第二天,他就來老師這匯報了他的課外閱讀成果。
責任編輯 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