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愛梅
摘 要:教師應正確對待學生的“插嘴”,使它成為課堂上積極的、有意義的因素,讓課堂活而不亂。
關鍵詞:插嘴;學生;引導;自主性
記得在教《五彩池》這篇課文時,大家已漸入佳境,陶醉于五彩池這大自然的美景中。這時一位學生發問:“老師,五彩池能不能游泳?”我稍稍一愣,聽課的教師也靜靜地關注著我如何解決這個問題。是批評還是鼓勵呢?我略加思索后便說:“這個問題提得很好!確定五彩池能不能游泳,要取決于四個基本條件:一是池子的大小,二是池水的深淺,三是池水是否干凈,四是‘池是否安全。讓我們來仔細讀課文,看看課文中有沒有這方面的信息。”說著,同學們帶著這有趣的問題分組讀文、討論,從課文中去尋找答案。
一會兒,一雙雙小手高高地舉起,他們從課文中找到了答案。一位學生首先發言:“課文中說‘小的像個菜碟,水很淺,用小指就能觸到池底。這說明五彩池太小、太淺。像菜碟一樣大,用小指就能觸到池底,這怎么游泳呀?”大家一聽,都露出會心的笑。還有另一位學生馬上指出:“池底有鋒利的石筍,不安全,我是從‘原來池底長著許多石筍這句話中體會到的。”通過交流、點撥,學生已不難得出結論:五彩池不宜游泳。此時,在我的引導下,又有一位學生補充道:“就算五彩池可以游泳,也很安全,但這樣奇異的自然風光,應當得到很好地保護,怎么能讓人去游泳呢?”全班學生報以熱烈的掌聲。就這樣,學生的質疑在他們的自讀、感悟、理解和交流中得到了滿意的答復,并且成了深讀課文的切入點。我不禁松了一口氣。
新的《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學生由一個旁觀者轉化為一個參與者,充分調動其自身的積極性,通過個人的主觀努力獲取知識,從而發展智力、提高素質,成為具有創新精神、創造能力、能在科技大潮中獨領風騷的人才。要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莫過于讓學生“上課插嘴”。學生“上課插嘴”,是他們情感的真誠流露,說明了他們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對問題的領悟,有利于學生創造能力的形成和發展。下面是我對學生“上課插嘴”的一些看法。
一、學生“上課插嘴”,體現了“相處相依”的教學理念
相處是一種目的化的狀態,它是以完成某個任務而形成的,具有實用性。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的目的是傳授知識,完成教學計劃和任務;學生是教師完成這節課的資料,在獲取知識的同時發展自己的智力。相依是情感的約定,無規則、無規范。課堂上,師生直面對方,師生之間關系無需任何中介或代理機構,是一種師生間的自然情感的真摯流露,是一種基于自然的心靈沖動。
在片段中,學生所提的問題是我意料之外的,課堂上,學生的許多問題是教師無法預知的,教師也無法回避他們對問題的各種見解,盡管他們有時有些“過分”,但教師不是、也不能做問題的選定者。這意味著,課堂上,教師就不能以主人的身份出現,而要作為一個引導者,啟發、引導學生各抒己見、解決問題。
二、學生“上課插嘴”,體現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
對于學生“上課插嘴”,教師應采取寬容的態度,讓學生敢于“插嘴”、樂于“插嘴”,營造活躍和諧的課堂氣氛,讓他們積極思考,培養其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從而提高他們的學習能力和整體素質。對那些正確的、優秀的應當給予肯定和鼓勵,以激發學生“更上一層樓”的動機;對那些脫離課堂,純粹是興之所至的“插嘴”,要及時給予否定和矯正,讓學生知道學習知識是不能以犧牲別人的利益為代價的,進而明辨是非、勇于改錯。
如,在片段中,我采取寬容、鼓勵的態度,讓他把自己的想法講出來,激發他對知識的渴求。我這樣處理那種場面,化解當時尷尬的處境,對于學生可能是終身難忘的。有時候,一次小小的成功能夠激活一個人巨大的自信,可一次難忘的失敗也往往可以摧毀一個人僅有的一點自信,甚至會影響到其一生。假如課堂上我立即制止這位學生“插嘴”,他那學習的積極性肯定會受到沖擊。因此,在教學過程中,遇到意想不到的“小插曲”時,我們要考慮的是以原來設計好的教學過程為主呢,還是以學生為本,如何真正做到學生為主、教師為輔。
三、學生“上課插嘴”,可以反饋教師教學預設的一些失誤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生“上課插嘴”,可以說是教師教學預設的一面“鏡子”,這面“鏡子”能“照出”我們教案設計中的失誤。讓學生“上課插嘴”,其實是鼓勵師生互動中的即興創造,可反饋教師教案設計中的失誤,能使課堂教學效果超越預定的目標。因此,我們在備課時應抱著開放的教學觀念和教學心態,設計好每一個教學環節,在實施過程中,要開放地納入直接經驗和彈性靈活的成分,別圍繞“死”的教案轉。
四、學生“上課插嘴”,體現了教學具有開放性
不可否認,教學是有目標、有計劃的活動,教學的運行也需要一定的程序。正因如此,教學表現出相對的封閉性。教學如果過分強調預設和封閉,會使課堂變得機械、沉悶和程式化,缺乏生氣和樂趣,缺乏對智慧的挑戰和好奇心的刺激,使師生的生命力在課堂中得不到發揮。封閉導致僵化,只有開放,才有可能搞活。
人是開放性、生成性的存在。現代教育要以人為本,賦予學生應有的自由和權利:獨立思考、個性化理解、自由表達的自由和權利;質問、懷疑、批判教師觀點或教材觀點及其他權威的自由和權利;作為平等的一員參與課堂教學并受到平等對待的自由和權利等等。這些自由和權利大大地解放了學生的個性,使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得到充分發揮。學生也因此變得活靈活現、富有朝氣、充滿自信。
上課允許學生“插嘴”,實質是解放學生的心理,給學生創造一個寬松、和諧、民主的心理氛圍,給學生一種心理安全感。而心理安全、心理自由正是學生主動、生動發展的搖籃,在這樣的環境里,學生能自由地想象而不必擔心其怪誕離奇;能大膽地思考而不必考慮其是非正誤;能充分挖掘自己的潛能,全面展示自己的個性。在教學片段中,我肯定了那位同學的做法后,學生更加踴躍,紛紛舉手回答問題,爭著把自己的想法講出來,課堂氣氛十分熱烈,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教學過程不是教師對學生的單向的“培養”過程,而是師生交往、互動的過程,學生不應只是配合教師上課的配角,而是具有主觀能動性的人。課堂教學不能過于死板,要鼓勵師生互動中的即興創造,超越目標預定的要求;課堂教學最重要的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素質,這是學生發展也是教學發展的根本后勁。在教學片段中,如果我當時為了完成教學計劃,不讓學生“說話”,就會扼殺學生對學習的興趣,覺得學習無需思考、創新,只要“聽話”,教師怎樣講、自己就怎樣做,這樣的做法是與現代教育的目標背道而馳的。
總之,“插嘴”并非就是對別人不尊重、不禮貌,應視具體情況區分對待,不能一概而論,應讓“插嘴”變成課堂亮點。
(作者單位 福建省泉州市永春縣東關中心小學)
編輯 代躍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