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進英
摘 要:教育心理學對于人的相關交際活動等都進行了深入的研究與分析,最終得出的結論是,人在交往時,聽就占了45%左右。因此,可以說,人有一半的時間都是在聽的,聽也是人們獲得新的知識以及與人交流的重要方式之一。在進行小學英語教學時,對于“聽、說、讀、寫”等方面,“聽”居于第一位,由此可以看出,聽在進行英語教學時是多么的重要。
關鍵詞:小學英語;聽力訓練;習慣培養
一、小學生在英語課堂上的表現
我們可以通過聽力現狀來分析得出相應結果。較低年級的學生比較好動、有時候上課時間短造成一些不良習慣,比如,愛接話茬、坐立不安有小動作、突然站起來舉手、大聲喊“老師,我怎么
樣……”,雖然很積極但是回答問題時卻沒有想清楚就回答。高年級學生也經常出現一些問題,對其他學生的回答漠不關心,好像與自己無關似的,在聽講時不會主動地去找關鍵的信息,答非所問。還有就是個人的愛好不在英語上面,對老師教的知識內容不感興趣,長此以往,就會越來不理解老師所講的內容,這樣形成的聽力就會很差。培養好的聽力習慣主要在以下幾方面:高度集中,了解對方在說該內容時的態度及環境,在做好充分的思考后,再
來回答問題和發言。這就意味著需要學生全身心地投入來達到這種互動。它不僅是一種教學活動方式,還能體現出師生關系的融洽,更能體現出精神氛圍的融合。
二、教師提前準備好課堂設計,學生提前預習所學內容
作為學生該準備的是聽課前必須準備好的一些知識儲備。在師生互動時,學生的發言應該積極配合老師展開思路,回答老師的問題或談自己的看法。不要別人發言自己不思考,不與自己所想作對比、參照,漠視不管,也不要人云亦云,更不能注意力不集中,思想開小差。學生的發言也同樣有要求。小學生愛表現,有時沒思考過老師的問題就舉手回答,答案又錯誤百出。為防止類似現象發生,我不主張馬上舉手,建議思考一會兒再作回答。
三、聽力氛圍的營造
1.在課堂上盡量多用英語來教學
在課堂上盡量多用英語來教學,可以使學生有聽力的氛圍,熟悉
英語教學的環境,既可以活躍課堂的氣氛,讓學生去細心聽老師的意思,同時又可以使學生用英語來表達自己的意思。這樣更貼切地讓學生融入英語的環境中,形成一種學英語、用英語的氛圍,學生都用自己學的英語來相互問候和交流,大大提高了學生對英語的掌握和使用的程度,同時也體會到學習英語的成就感和
樂趣。
2.每天要堅持使用free talk
每天堅持使用free talk,可以使課堂氣氛更加的輕松自由。將學生分為小組的方式進行,如此可以讓學生以小組會話、角色表演以及學生與老師進行角色互換等。
3.進行多樣性的聽力練習,創設更加精彩的聽力氛圍
由于小學生的好動性,其注意力很難集中較長時間,也易被外界所干擾。這就要求教師在訓練學生的聽力時,不能夠一直以單一的方式進行,并且每次持續的時間也不可過長,另外,讓聽力的內容與形式更加的有趣,將會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加強課外聽力訓練
目前,我國農村學校的英語學習狀況普遍為班級較大、學生人數較多以及英語課程相對較少等特征。如果只是單純依賴于課堂時間進行相關訓練,是遠遠不夠的。因此,我們的英語老師一定要在課外為學生加強聽力訓練的強度,讓學生進行自由的發展,從
而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聽、說等能力。
1.讓學生養成背誦的良好習慣
學生通過背誦有了一定的英語語感,之后再慢慢地熟悉老師以及其他學生的發言狀況,在一定程度上加強了學生學習英語的信心。在對于小組的英語朗讀以及背誦等任務進行相關檢查時,可以由小組長進行負責,之后再由老師進行統一性的評比。如此能夠有效地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以及積極性,之后再投入到課堂教學中,最后再讓學生進行交流、記憶以及練習等,以達到加深學生印象的目的,從而提高學生掌握知識的能力。
2.與家長共同聽英語磁帶,練習做英語聽力題目
無論家長是不是會英語,都必須每天花費一定的時間與孩子一起聽磁帶、做習題,如此可以讓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感受到一定的快樂,從而讓孩子喜歡上學習。如果孩子做錯了,家長做對了,那么孩子就會覺得家長很聰明,而當家長做錯,孩子做對時,孩子就會產生一種成就感,從而更加地喜愛學習。長此以往,不但孩子的英語聽力能力會有著明顯的提高,而且家長與孩子之間的關系以及氣氛也會更加的親密。
3.互聯網以及多媒體的作用
教師可以充分地利用小學生對新鮮事物有好奇心的特點,而讓學生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中去。具體地采用國外原版動畫片以及電影等方式,讓學生在觀看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地學習到英語知識以及練習英語聽力。教師可以先詳細地向學生敘述國外的風土人情以及相關概況,之后再大概地向學生講述該動畫片或者是電影主要敘述的是什么,最后學生觀看完之后試著自己來配音。
對于學生英語聽力能力的相關培訓是非常困難的,并且其過程也相當的漫長與復雜,除了要在課堂中對學生進行一定的培養之外,還要對學生進行系統的、科學合理的訓練,而這些都需要教師不斷總結、不斷摸索,如此才能實現提高學生英語聽力水平的目的。
(作者單位 江蘇省蘇州市相城區望亭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