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曉艷
摘 要: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學課程標準實驗教材《語文》第一冊,要求學生會認讀400個常用字,寫出其中100個筆畫簡單的字,對于農村剛上一年級的小朋友來說,是不容易的。如果不能教給學生輕松愉快的學習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勢必會產生厭學情緒。教師應在教學實踐中創造性地開展課堂識字教學,使小學生有興趣地認、讀、寫,達到識字教學目的。
關鍵詞:識字;興趣;字形;激勵
一、注意集中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生識字興趣
為了培養學生集中注意力、積極思維的習慣,我利用小學生喜歡的猜謎語、做游戲等思維習慣,引導他們猜字,這在低年級識字教學中很有益處。如,我在教“告”字時,先板書“告”字,再教會讀音,然后讓學生猜一條謎語:“一口咬掉牛尾巴”是什么字?且又一次慢慢板書“告”,有學生馬上說:“告。”這樣,學生就學著自主思維、分析字形結構了。結合學生自己生活中的事物來認識字,在大腦中能打下深深痕跡,并獲得對字的記憶。猜是一個方面,舉一反三地讓學生編字謎相互猜,能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思維和主動識記漢字的欲望,培養學生的識字自信心,啟發他們對生字進行觀察、分析,自主把字形結構用形象的思維、有趣的評議表達出來,可以讓他們品嘗出學習生字的樂趣,漸漸地學生由被動地學習變為主動地學習,且積極參與課堂教學。
二、分析字形進行識字
分析字形識字,即讓學生從字形上優先分析出熟悉的部分來識字。漢字構成具有理解性,使漢字獲得可解釋的屬性,漢字中的象形、指事、會意一類字,其形體部件一般都具有意義的特征,因此,在識字教學中,對這一類字往往借助字形分析來教。例如,“秋”是禾與火組成的,秋天,禾苗都熟了、黃了,像火燒了一樣,這樣學生就知道了“秋”是由禾與火構成,也理解了秋和秋天是成熟、收獲的季節,加深了學生對“秋”的記憶。
三、演示識記
利用漢字構成的有理性,“象形”和“指事”使漢字與事物產生一定的聯系,這種聯系把漢字與現實生活中的活動物象和事相互比照,使識字過程變得形象化,并對特定活動事件產生特定的指向,運用演示能有效地幫助學生辯論、識別和記憶。如,識記“圓”字,讓學生演示出圓的開關,表演出動作,生動形象地反復演示,來加深對圓的認識,這些動態動作能把抽象的漢字具體細化,達到對漢字的熟記與理解,于是學生很快地記住了這些字。
四、增加初步用字的機會
識字的最終目的是運用漢字。為使學生對生字的音、形、義的感受機會增多,每學完一課生字新詞,就讓學生把學過的有關生字、新詞重新組合說幾句話,并在口語交際課上讓學生進行簡單的聽說訓練。
五、提高學生自主識字的積極性
低年級學生學習有其不穩定性,有興趣的時候他們能認讀熟記很多生字。好奇、好強、好勝、喜歡表揚是小學生的習性,抓住他們的這一特點,對識字能力強的學生不斷加以表揚,從每一節課中評出最多最快識字標兵,每周評出課內識字大王,持續地保持學生識字的積極性。同時,堅持每周評選三名課外識字大王,激勵學生在課外自主識字,主動交流,促進共同進步。
(作者單位 吉林省東豐縣大陽鎮得勝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