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靜
摘 要:在學生的課程中,語文課是啟迪學生智慧,傳承中華文明的一門基礎課。在教學中,教師對學生的情感要采用適當的方法,根據教材的特點對情感因素進行挖掘,震撼學生的情感之弦,作者在作品中的情和意,就會被學生捕捉的到,在情感上和作者獲得共鳴。
關鍵詞:情感教育;小學語文 ;教學 ;實施策略
在校學生的生活、學習以及心理發展中,情感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2007年,教育部頒布的全日制義務教育小學語文新課標中,指出:要根據知識和能力、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過程和方法三個維度設計語文教學。相互之間要滲透,融合為一體。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情感教育缺位會使學生缺乏起碼的情感,會直接導致學生缺乏對感動的體悟。我們的教育為了適應國際性的挑戰和競爭,牛要盡快的走出歷史局限的誤區,實施情感教育,使情感確立培養目標。在學生的課程中,語文課是啟迪學生智慧,傳承中華文明的一門基礎課。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應該對字里行間跳動多個情感脈搏進行領悟,把握好奔騰泄瀉的感情激流,在學生面前呈現出栩栩如生、有血有肉、呼之欲出的人物形象,而不再是枯燥抽象的文字符號。因此,教師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要對情感因素善于挖掘,除了知識傳授外,還要促進全面發展學生各方面的素質。
一、準確把握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具體分析挖掘情感之音
在小學語文教材中,有很多充滿對自然、祖國、人民以及親朋好友的深摯感情,以及圖文并茂、文質兼美的文章,洋溢著悲壯、清麗、優美美感。因此在教學中,不但要傳授知識,還要傳遞情感和進行情感教育。在教學中,教師為了達到作品傳達感情的一種美和和諧的統一,要運用工作中包含的真摯感情,激起學生的情感共鳴,扣擊學生的心弦。如:作者在《鳥的天堂》這樣寫道:“那么多的綠葉,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點縫隙,那翠綠的顏色,明亮地照耀著我們的眼睛,似乎每一片樹葉都有一個新的生命在顫動,這美麗的南國的樹。”這樣描寫能夠令人耳目一新,讀起來很有層次感。因此,面對這樣的句子,教師要使用充滿不同情感的語言解讀,在教師的朗誦中,要讓學生充分的感受到生機勃勃的“天堂”。試著引導學生欣賞大自然的魅力,進而使學生感受到了自然和人的和諧之美。
另外,教師憑借優美的小詩和嚴謹的華文進行情感教育,使學生能夠陶冶情操以及進行語文智能教學。根據不同的課文,教師教學要具有針對性和有效性。如:《我愛故鄉的楊梅》中:“我的故鄉在江南。我愛故鄉的楊梅。”第一句就說出了作者的寫作動機,表達了強烈的熱愛故鄉的思想感情。為了使人物形象豐滿起來,教師要抓住人物的動作、語言、性格和神態等,通過對比加深印象,或者為了使學生產生喜愛之情,捉住景物的特點。
二、真情實感,創造情感氛圍,以情導情
教師的情感很容易影響到小學生的情感,也很容易受到課文中的故事情節和人物形象的支配和感染。在教學中,教師要保持一種積極協調穩定的情感,調控自己的情感,注意自我移情、動情、體悟。給學生一種情感上健康的氛圍。適時適度的把握好情感調控。
①小學語文教材的編選是根據學生身心和情感發展的特點,它們蘊含著作者豐富的情感,如:《打電話》表現了少兒的童真,《金色的秋天》表達了對大自然的愛。教師要讓學生充分的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并且要有所感悟和體驗,為了達到和學生情感上的共鳴,要準確的把握好文章的動情點。
②讓師生營造一個情感相融的情境是非常重要的。如:在講《十里長街送總理》的時候,教師要懷著對總理無線懷念的感情,朗誦課文要包含熱淚,同時要放低沉悲傷地音樂,使課堂氣氛得到很好的渲染,營造良好的情境,會收到比較好的教學效果。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抓住一個“情”字,以情動人,以聲傳情,保持一種健康向上的心態,坦蕩與學生見面,對學生充滿愛,不隱瞞自己的好惡,在無形中讓學生感到教育和做人的魅力,進而使學生加深理解課文。
三、體驗情感,挖掘教材,以情引情
來自于生活的小學語文教材中的課文,在各種各樣體裁中,每一篇都凝聚著作者的情感。如在傳授《烏鴉喝水》的時候,為了讓學生知道在什么情況下,水出不來,什么情況下,水才能溢出來,教師可以讓學生自己動手做實驗,讓他們自己得到結論。通過這個實驗讓學生明白烏鴉能喝到水是有一定條件的。通過這個事例,我們受到了生活和課文是緊密聯系的啟發,文中的情感影響到了學生的感受,同時,使他們體悟到了作者的情感,這足夠使學生更加細心地感悟生活,捕捉生活的奧妙。教師和學生在情感上的溝通和交流,是小學語文教學應該的過程,為了學生能夠觸景生情,教師要積極努力地參與創設情境,,讓學生自己去體驗、感受,最終達到深刻體會文中感情的目的。同時,為了培養學生的人生境界,可以通過文中的真善美去培養,塑造學生健康的人格,豐富學生美好的心靈。
四、利用體態語言,展示教師的深情,尊重、關心學生,發揮學生的主體情感體驗
引導學生,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教師可以充分的運用起自己的動作語言,鼓勵學生熱愛學習、生活。教師合適的體態和激昂的語調,會給學生深刻的印象。如:在講授聞一多先生的《最后一次演講》中,聞一多拍案而起,譴責國民黨反動獨裁,充滿了正義,筆試和不屑邪惡,抄臺下的特務叫板。這個時候在課堂上,教師應該拍向講桌,大膽的運用發揮,會帶給學生另外一種震撼的精神。事實證明,在和諧的氛圍和環境中,教師學生應該受到別人的尊重,才會使學生尊重別人。教師應該尊重關心學生。在良好的師生關系基礎上,根據學生的發展的特點,使學生的主體情感得到很好的發揮。如:童話《柳樹醒了》、《燈塔媽媽》等,更加接近兒童的世界。根據語文教材中的情節虛擬,體驗情感,讓學生直接走入社會和大自然中,體驗世界和生命的美好,使他們獲得戰勝困難的力量和信心,直接面對挫折。
總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情感越來越具有重要的地位。正確認識和運用情感教育,能夠推動小學語文教學的發展,符合《小學語文新課標》的要求,實現教學的目的。
參考文獻:
[1]袁漫麗. 情感教學在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中的滲透探析[J]. 新課程學習(下). 2013(02).
[2]楊會敏.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情感教育及其實施策略[J].課外語文,20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