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榮賢
[摘要]改變教學方式,以適應學生的學習心理和接受習慣,成為小學語文教師的迫切任務。教師必須在教學中讓學生明白自主學習的重要性,最大限度地發揮課本的載體作用,努力開發學生潛并能借助書法教育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才能高質量地開展好語文教學,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小學語文;創新;教學
小學語文教學創新,其目的在于更好地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能力,提高教學效率,并為學生以后的學習與發展奠定堅實的根基。
一、讓學生明白自主學習的重要性
隨著現代社會的不斷進步和發展,學生被動學習的傳統方式已經不能適應現代小學語文教育的發展。教師應幫助學生從傳統的機械化“讀、寫、記”方式中走出來,教會學生如何成為學習的主人。唯其如此,才能培養出學生大膽發言的勇氣,讓他們在課堂教學中敢想敢說,敢想敢問并積極活躍思維,且踴躍發表個人看法。以此達到最大限度地釋放學生潛能,提高教學效果的目的。
只有幫助學生明白了自主學習的重要性,學生才會主動進行課前預習,閱讀報刊,增長和積累知識,積極發問,拓寬眼界,并養成在碰到美妙的語句時記錄與記憶的好習慣。
二、最大限度地發揮課本的載體作用
語文教育的目的,不是為教文本而教文本。而是在于教學過程中,能以文本為出發點,把文本當作學生學習的載體。進行創新教學,就得最大限度地發揮課本的載體作用,要以文本為線索,采用發散教學,全面補充知識,向四周發散、擴充,這樣才能讓文本擺脫傳統教學中的“靜態”樣式,變得有“生命”。
這就需要教師能夠改變傳統的以師為尊,以教師為中心的思維方式,教師要引導學生超越教師。其目的在于讓學生在教師引領和點撥后學會學習、學會思考、學會質疑、學會批判,最終讓學生自主學習。此外,教師還要能超越課堂,改變傳統的把教室作為唯一學習場所的狀況。要把現實生活中的各種素材作為學習的資源,把這些融入課堂,從而將學習的課堂變成廣闊的世界,讓教學真正以人為本。
三、努力開發學生潛能
班級授課制的最大特點是一師多生。面對幾十個互有差異的學生,如何將潛能的開發落到每一個學生身上,這是擺在教師面前的大難題。如何更進一步地建立和諧、平等的師生關系,成為處理問題的關鍵。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樹立民主作風。這就意味著允許學生的差異性凸顯出來,并將之視為一種良好的學習資源,在集體教學中給學生一定的自由度,必然成為創新教學的一大亮點。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用心設計問題。作為引導,教師可以允許學生對自己感興趣的部分反復閱讀研究,并提出自己的看法,甚至可以設計一些問題來和學生交流。這也很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小學語文探究學習所需的環境氛圍,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較之傳統的教學方式,這顯然更能讓學生自由地把學習的內容聚焦到自己感興趣的那一部分。這樣便很好地調動了各個層次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的個性特長得到充分發揮,并達到了開發不同層次的學生潛能的目的。
四、借助書法教育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我們國家正在大力提倡在中小學生中培養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語文作為一門基礎學科,其教學更要立足于實踐創新。以往的語文教學中,我們多局限于語文教學本身談創新,往往忽略了書法學習之于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的巨大作用。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既要精心設計活動,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生動、活潑的教學環境中得到發展,更要利用其強烈的表現欲,將學生推向展示的舞臺,使其能在盡情展示自己風采的同時創新思維也得到培養。此外,語文教師要充分認識到書法的學習對培養小學生的創新意識與創新能力的重要作用。由學習書法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與創新能力,要比刻意地尋求其他方式更為切合實際,更為有效果。在小學語文創新教學中,教師可以在這方面多進行探索。教師板書漂亮,既給學生以美感,提高了學生聽課的效率,也鼓勵和帶動了學生認真寫字、踏實做人、勇于創新的精神。
總之,小學語文教師應當站在一個既繼承傳統教學優點,又結合當代學生的接受習慣和思維方式,且有所創新的高度去看待語文教學,全方位地感悟教學,各角度感悟學生,以學生為本,善于發現其內心之中對知識的真正渴望,才能達到教學創新和提高教學質量的效果,真正達到既教書又育人之目的。
參考文獻
[1]江平.小學語文課程與教學[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熊開明.小學語文新課程教學法[M]. 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責任編輯 滿令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