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雪清
[摘要]《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更加注重對學生綜合語言能力的培養。新課標要求學生具備的綜合閱讀能力包括語篇領悟能力和語言解碼能力;強調多學科知識的貫通;注重培養學生的語篇分析能力、判斷能力和邏輯理解能力;要求學生提高閱讀速度,增強閱讀量和擴大記詞匯量等。教師應結合教材中課文的主題補充各類富有時代氣息的課外閱讀材料,指導學生進行大量的課外閱讀。
[關鍵詞]閱讀興趣;閱讀策略;閱讀習慣
一、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激發閱讀動機
孔子曾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只要學生“樂”而學之,就會主動、自覺地參與到課堂及課外的英語學習之中來,從而在一個自然的語言學習氛圍中學習語言。在課堂上,盡量靈活地處理教材,根據需要對閱讀材料進行補充、替換和重新排列等。盡量擺脫傳統的枯燥的“灌知識”的教學模式,而采用“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二、指導學生閱讀的策略
指導學生確立閱讀目標,制訂閱讀計劃。首先以問卷形式幫助學生認清自己的閱讀水平。學生只有認清自己的閱讀水平,才能確立閱讀目標,制訂切實可行的閱讀計劃。指導學生審視自己的閱讀過程和評價閱讀結果。指導學生建立學習檔案。該檔案包括目前閱讀水平、需求分析、閱讀學習合同、閱讀學習計劃、閱讀學習記錄和反思等。這樣一來,學生可以在學習中有的放矢地展開閱讀,有效地利用學習資源。鼓勵學生寫閱讀反思。在閱讀完一篇文章之后,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對文章內容進行探索、發現、討論等,還應該引導學生就自己的思維進行自我評價和反思,總結好的方法,探尋有價值的、有規律性的東西,形成有自己特色的自主閱讀策略。
三、學生閱讀方法的指導
首先,通過日常教學,采用專項突破:如何識別主題句、如何識別關鍵詞、如何分析長難句等等。其次,告訴學生泛讀的閱讀方法。泛讀就是廣泛、大量、快速地閱讀,故重點放在針對問題的快速捕捉信息上。主要方法和技巧有:(1)快速閱讀,知其大意;(2)根據上下文猜測詞義;(3)根據構詞法猜測詞義;(4)注意深層意思的理解。
四、指導學生克服不良的閱讀習慣
有些學生平時閱讀時養成了一些不良習慣:(1)單詞成句,目不成行,喜歡一個個單詞進行閱讀,這樣既影響速度又影響質量。所以,教師應培養學生以意群閱讀的能力。(2)逢字必查,不懂得變通和利用上下文來閱讀。(3)喜歡邊讀邊念。通過日常教學和個別指導的形式告訴學生這些不良的閱讀習慣導致的后果,幫助他們克服障礙。
五、選擇合適的課外閱讀材料
根據Krashen的理論,學習者所接受的語言輸入應是可理解性輸入,這樣,語言習得才有可能。所以,閱讀材料的選擇要有趣味性、可讀性(難度適合學生的水平)和真實性(盡量閱讀外國人編寫的文章或經過改編過來的語言地道的閱讀材料),還要注意所選題材的廣泛性和體裁的多樣性。
要求學生每人手頭備一本英語簡寫本(即英漢對照本),利用寒暑假交換的辦法,每人讀一兩本英語原著,然后寫出讀后感或故事的梗概,字數不限,可根據各自的能力自由發揮。教師把好的作文張貼在墻上,供全班閱讀欣賞。當然,這些讀本以簡易為佳,符合學生的閱讀水平,如牛津大學出版的“書蟲系列”有《呼嘯山莊》《霧都孤兒》等共50種。還可以推薦學生看一些英語報刊,如《中學生英語》《英語沙龍》《21世紀報》等。它們的特點是具有很強的時代性、實用性,內容豐富多彩,學生能通過報刊了解語言的日新月異,了解當今世界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動態,還有相應的配套練習。
六、組織多種形式的閱讀交流活動
組織學生進行閱讀交流既能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又能提高學生的口語和書面表達能力。(1)問題討論:對于閱讀中遇到的難以理解或見解有分歧的問題,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通過討論或辯論的方式解決。(2)知識競賽:利用課余時間組織學生進行知識競賽,采用搶答讀物的作者、說出讀物中精彩句段或格言警句、播放對話錄音辨認作品人物以及分析作品主題等形式,鞏固課外閱讀的成果。(3)短劇表演:學生把課外閱讀材料改編成短劇表演,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和語言綜合運用能力。
教師要讓學生了解并掌握各種閱讀策略和技巧,并能制定閱讀計劃,選擇閱讀方式,安排閱讀任務,審視閱讀過程,評價任務完成的情況。
責任編輯 一 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