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世維
【摘 要】近年來,隨著農村寄宿制工程的實施,寄宿學生給學校管理帶來了許多問題。如何使寄宿學生自覺的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這是學校日常工作中的重要課題。為此,對寄宿的學生行為習慣的養成進行了一系列的研究。針對寄宿學生的特點,在開展養成教育時注重方法,讓學生學會自理、學會學習、學會生活。
【關鍵詞】行為習慣;養成教育;對策
近年來,隨著農村學齡兒童數量的逐漸減少,而留守兒童數量的不斷增加,對加強農村留守兒童養成教育勢在必行。鑒于此,道真自治縣全力推進教育“9+3”計劃,促進道真教育又好又快、更好更快的發展。道真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教育工作,始終把教育擺在全縣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性、戰略性、先導性位置。然而,學校學生寄宿制的實施,給學校管理帶來了許多問題。如何使寄宿學生自覺的養成良好行為習慣,這是學校日常工作中的重要課題?,F就這個問題結合我校實際談談幾點做法。
一、住校學生行為規范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本期開學后,通過對我校120名寄宿學生的學習、衛生、品德行為等進行問卷調查,對寄宿學生的行為規范產生的原因綜合分析如下:
調查對象為120名住校學生
學習習慣 人數 % 衛生習慣 人數 % 文明禮貌 人數 %
自主學習 22 18% 洗手洗腳 64 53.3% 語言文明 66 55%
作業認真 61 50.8% 勤換衣服 92 76.6% 遵章守紀 71 59%
課外閱讀 24 20% 整理床被 55 45.8% 不亂花錢 30 25%
合作探究 12 10% 按時洗簌 24 20% 團結互助 26 21.6%
學習興趣 24 20% 掃地拖地 30 25% 文明就餐 44 36.6%
綜合累計 163 33.9% 綜合累計 265 55.2% 綜合累計 237 49.3%
1.行為習慣的養成與家庭教育的關系
(1)我根據上表的“學習習慣”統計數據并結合家訪調查了解,學生放學后,在校貪玩,連每天的課外作業也要老師的監督才能完成。即使完成了作業,也不認真,書寫很潦草。大部分學生沒有把寶貴的時間用于閱讀課外書籍。調查中發現有課外閱讀習慣的學生僅占20%,學生學習興趣淡薄、自我主動學習意識薄弱。究其原因,這部分學生均為留守兒童,這與家庭教育有關。他們在家里跟隨爺爺奶奶,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導致學生寄宿也貪玩,懶惰的不良習慣。
(2)住校學生“衛生習慣”不容樂觀,綜合累計僅占55.2%。由于家長忙于農活,沒有給孩子起著良好的示范作用。家里普遍存在到處是垃圾,衣服臟了也沒有及時的換洗。導致學生在校不能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
(3)長期以來,由于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沒有密切配合,學生放學回家受到爸爸媽媽、爺爺奶奶、鄰居等影響,加上各家忙各家的事,孩子放學就在自己家學習或做家務,孩子缺乏人際交往,唯我獨尊,脆弱嬌氣,同學之間缺少熱情。還由于家長自身修養水平參差不齊,常有同學之間發生一點小沖突家長卻不能正確對待,因此“孩子好了,大人惱了”的事情屢見不鮮。樹人樹德需要潛移默化,日積月累。
2.學生行為習慣養成與教師教育觀念有關
調查中發現有課外閱讀習慣的學生僅占20%,有課后自主學習的學生僅占18%,學生自我主動學習意識薄弱。究其原因,既與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目的不明確有關,還與教師的教育觀念轉變有關。教師中存在著重學生學習成績提高,忽視學生行為習慣的培養,重視學習優生評價,忽視學習差生評價的現象。這些現象與當前實施素質教育的要求是不相符的。
3.學生行為習慣養成與學校常規教育相關
調查中發現有40%的學生不遵章守紀,30%的學生不文明用餐,亂倒剩菜剩飯,甚至有部分學生打架斗毆的現象。究其原因是學校在進行矯正教育中往往是批評的多,引導的少。長此以往,導致學生說謊話,不誠實,自我約束能力差。因為良好行為習慣是做人的基礎,如果學校能有效抓好學生常規教育,落實學生主體地位,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對提高教育實效性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寄宿學生行為規范養成教育的具體實踐
針對上述調查數據分析,我校對寄宿學生的養成教育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根據學校實際,制訂了《學生日常行為規范》,并通過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競賽記分表》進行每日行為規范記錄。訓練內容著重從學生文明禮貌、學習習慣、生活自理能力、良好衛生習慣等方面作了探索和實踐。
1.抓好寄宿學生生活自理能力培養
(1)對寄宿學生“生活自理能力”的培養尤其重要。學生在學校獨立的“特定”條件下,培養他們的獨立生活能力,使他們將來走向社會,具備了必要的心理、生活知識以及其它綜合能力。
(2)學校配備了責任心強的生活指導老師。特別是對一至三年級學生,他們年齡相對較小,僅為6-8歲,他們生活自理能力很差。如晚上,每隔兩個小時,指導老師起床一次,給學生蓋被子,叫學生上廁所,監督寢室紀律等。每周二、四日下午,組織學生參與洗臉、洗腳、疊被曬被、洗飯盒、系鞋帶、換洗衣服、洗浴等活動。學生的生活自理能力、自我保護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3)充分發揮了班主任的指導作用。班主任一方面承擔教學任務,另一方面又是班集體的組織和管理者,這種工作的雙重角色有利于班主任自覺地履行“教書育人”重任。寄宿生在校時間長,班主任更成了聯系學校工作與學生的橋梁與紐帶。
2.寄宿學生良好衛生習慣的培養
良好的衛生習慣,不但體現了學生的文明程度,而且影響孩子一生。特別是農村學校,學生的衛生意識較差。因此,學校在這方面的教育和培養就顯得更為重要。搞好校園衛生是我校教育常規之一,學校更加重視對寄宿學生良好衛生習慣的培養。
(1)開展以衛生知識、文明舉止、保護環境等為主題的班隊活動。使學生在生動活潑的氛圍中愉快地接受教育。要求各班每月至少開展一次以良好衛生行為習慣為主題的班隊活動,如“愛我學校,美化校園”、“講究衛生,從我做起”,把個人衛生習慣的養成同美化整個校園環境聯系起來,并且通過班隊活動引領學生自覺地實踐。
(2)開展文明寢室、文明示范班級、文明餐桌評比活動。住宿生每天早上聽到起床鈴聲后,必須在5分鐘內以寢室為單位,以寢室長為負責人,將寢室人員準時帶到操場集合。然后聽從值周老師和生活指導指揮參加晨練。上課期間不得進入寢室,晚上熄燈前5分鐘,由寢室長點到,生活指導核查,并做好夜間巡查等等工作。每周進行星級寢室評比,以此來加強對學生寢室管理規范化,建立學生寢室管理的長效機制,培養學生的守時觀念。
(3)開展文明餐桌評比活動。學校對寄宿學生進行教育、指導,讓學生學會按時就餐,不挑食等。做到桌上無剩菜,地上無飯粒,培養他們良好的生活習慣。同時,安排值日生對學生就餐后的餐桌進行檢查量分,進行文明餐桌評比,做到有檢查、有評比。通過評比活動,調動寢室、班級、學生個人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養成了良好的衛生習慣。
3.對寄宿學生合作探究能力的培養
學生只有在同學們相互關心支持的過程中,才能形成和諧合作的班級集體,構成有規則、協調一致的學校生活。再說,在現代社會里,社會分工十分細致,人們相互依靠、相互合作的機會越來越多,任何人想躲避也躲避不了。今天,你能樂于與人交往,并學會如何與人交往,也是為將來踏入社會,走向成功奠定一個良好的基礎。因此,有意識地培養寄宿學生的交往能力,使寄宿學生學會合作互助是十分必要的。
寄宿學生行為習慣的養成,單靠學校教育是遠遠不夠的,因為家庭是學生學習、生活的重要場所,對學生健康成長起著重要作用。只有通過定期的家長會、教師家訪等方式進行家校合作交流,在家里,如讓孩子承擔一定的家務,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形成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合力,就會對寄宿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形成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培養寄宿學生的良好行為習慣就會落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