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岳兵
【摘 要】學生的德育素質能力發展,是新課標對初中語文提出的一大教學重點任務。本文基于作者自身實際教學經驗和對新課標的認識與了解,對如何在當前的初中語文教學中發揮出語文學科的德育功能,提出了部分探討性建議,以期提高初中學生德育素質能力,促進學生全面、健康發展。
【關鍵詞】語文;德育;重要性;策略
俗話說“文以載道”,這說明語文學科本身就具有非常強的德育功能。我們教師在進行基本的語文知識教學時,還要將語文學科的德育功能發揮出來,在提升學生語文素質能力的同時,促進學生德育素質能力發展。
一、語文德育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語文”是一門基礎性的學科,幾乎貫穿了整個教育體系。從以往的初中語文教學現狀來看,老師大多都只是將教學的重點集中到了對學生語文基礎能力的培養上,沒有認識到初中語文教學應當發揮出德育功能。雖然一些老師也明白在語文教學中應當對學生的德育素質進行培養,但是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下,學生的語文知識能力得分幾乎主宰了一切,老舊的教育觀念認為考試得分一方面反映出了學生的學習成績,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了老師教學的有效性,在這樣的情況下,一些具備語文德育功能正確認識的老師也只能被迫的將注意力側重于語文基礎能力教學上,至于德育部分往往都只是擦邊性的帶過,很難對學生起到實際性的德育教育功能。
但是語文教學的本質目的在乎于兩點,第一是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能力,這就是文以載道中的“文”,第二是增強學生的德育素質能力,這是文以載道中的“道”,其重點在于“道”字,所以通過語文來進行德育滲透,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這本身就是語文學科的本質所決定的。當前,新課改對我國傳統的教育教學理念做了很大的改進,在新課改下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培養、德育素質能力培養被提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加上整個社會發展變化的需要,在當前對學生進行語文德育教育已經勢在必行,這是使學生在今后人生成長道路上健康、正確發展的保障。
二、初中語文德育教育的策略建議
(一)將德育教育與語文基礎教學相結合
我們說要在語文學科教學中發揮出德育功能,這不是指要側重于某一方,而是要齊頭并進。從本質上來講,語文基礎教學和德育教育兩者之間是并不矛盾的,而且還能夠通過老師的課堂教學計劃,將兩者有機的結合在一起,這樣一來在提高了學生的語文基礎知識能力的基礎上,也增強了學生的德育素質能力。初中語文課本教材中的內容所有都是經過編訂人員反復篩選的,這些課文不僅具有很強的基礎知識能力培養針對性,同時也有著突出的德育性質。所以教師要善于把握教學內容與德育教育切入的時機,以一篇經典的語文課文《背影》來說,在講到“蹣跚”、“攀”、“縮”、“身子向左微傾”時,老師就可以通過目的性的引導,讓學生體會到在平常的生活中,身邊的親人為我們所默默付出的關愛,當學生能夠明白這一點后,他們便會以同樣的行為、態度來對待他們身邊周圍的人。
(二)將對學生人生觀、世界觀的塑造作為語文德育教育核心
在語文教學中,我們可以通過大量的作品來挖掘、拓展,引申一些與生活貼近的例子,實現對學生世界觀、人生觀的培養。文體不同,其德育教育也顯現出不同的鮮明特點。在講解說明文時,我們除了向學生介紹說明文的有關知識,更應著力向學生弘揚科學家嚴謹的工作作風,使學生感受到真正的科學要經得起考驗,借此培養他們熱愛科學、尊重科學的品質。在議論文教學中,我通過引導學生觀察現實社會,用正確的觀點和方法發現問題,認真思索,實事求是地得出結論,抵制錯誤的觀點。通過語文教學,引導學生對現實生活中的一些現象作出正確的判斷,幫助他們逐步樹立堅定正確的信念,培養正確的價值取向。綜上所述,寓德育教育于語文訓練之中,是語文德育教育的正確途徑。反之如果架空分析、空洞說教,則會使德育教育游離于語文訓練之外,不但削弱了語文訓練,也會使德育教育蒼白無力。
(三)保證語文德育教育能夠做到情理交融、生動靈活
在實際的語文德育教育過程當中,為了提高德育教育的有效性,老師必須要實現兩點基本保障:第一,在教學過程當中做到“情理交融”,意思是在語文德育教育過程當中,不僅要訴諸感情,同時也還要訴諸理智,兩者相互交融,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以“披文入情”,才能使學生在語文課文學習中真正的受到德育教育;第二,要生動活靈,在教育、教學的細節方法上進行開拓創新,比如一篇文章、一首小詩、一次作文訓練、一堂演講課都可以成為教師進行德育教育的有效載體。實際教學中,除了進行愛國、敬業、樹立科學的世界觀和人生觀等思想層面的教育外,老師還應當從更加微觀和貼近學生生活的角度出發,對他們進行勤儉節約、誠實守信以及尊老愛幼等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教育。
參考文獻:
[1]張弘樺.初中語文教學德育滲透初探[J].21世紀中學生作文,2009,(10):29-30.
[2]劉騰.語文課堂的德育之光[J].文學教育,2011,(04):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