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海英
【摘 要】人類社會之所以如此進步,是因為人們在交往中不斷調整自己,提高自己。一個人良好的社會關系的社會性影響是非常重要的。從小培養幼兒健康的社會性是教師的重任,而發展幼兒社會性的重要途徑之一就是同伴的交往。同伴交往是指兒童與同一年齡階段的伙伴之間的交往。這種同伴交往,隨兒童年齡增長而增加,成為其社會性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重要因素。
【關鍵詞】同伴交往;幼兒;社會性發展
同伴交往對幼兒社會性發展的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同伴交往有助于促進其認知能力的發展
認知能力是幼兒社會性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能為幼兒掌握社會規范、學習社會行為打下良好的基礎。在同伴交往中,不同的孩子具有不同的生活經驗和認知基礎,他們在共同活動中也有不同的行為表現,這為兒童提供了分享知識經驗、互相模仿、學習的重要機會。這些都非常有助于兒童擴展知識,豐富知識,發展自己的思考、操作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生活中很平常的模仿行為為例:在美術活動中,我們經常會發現,同一組的小朋友或兩個關系很好的同伴,他們的作品都有些類似,其實這與他們平時頻繁的交往活動有關。
二、同伴交往促進幼兒積極情緒情感的發展
沒有同伴的孩子會產生消極情緒,長期沒有同伴,這種消極情緒會穩定為一種不良自我感覺,將嚴重阻礙幼兒心理發展,阻礙個體社會化的進程。同伴交往能使幼兒產生安全感和歸屬感,從而心情輕松、活潑、愉快。觀察發現,幼兒在同伴交往中經常表現出快樂的情緒,因為在交往中有許多創造快樂的因素:幼兒的建議被同伴采納;共同搭建積木被老師表揚等等,都能得到快樂和滿足。
就象艾立克·費羅姆說過的那樣:“人類只有和其同胞們攜手并肩、休戚與共中才能找到快樂和滿足。”這正是社會對個體情感發展的期待。我曾見過這樣兩位小女孩,慧慧和然然兩個都是很內向的小朋友,一次遠足活動中,我意外發現她倆是好朋友,而且兩人在一起的時候很活潑,很開朗,一點都不像一個人獨處時的樣子。
同伴交往對調節自我情感的能力及健康情感的發展大有好處。如幼兒在與同伴的競賽性交往中獲勝而感到自豪,這是同伴所能接受的;但是繼而產生驕傲的情緒,并在言行上表現出這種反感,這會是幼兒不得不對自己的情感進行調節,否則他將受到群體的排斥。長期與同伴的交往,幼兒的情緒情感會朝著健康的適合社會要求的方向發展。
三、同伴交往有利于幼兒社會交往能力和親社會行為的發展
社會交往能力是一種綜合能力,也是一種實際操作能力。所謂親社會行為,西方心理學家認為是對別人,對社會有利的行為。表現為:輪流、助人、合作、謙讓、分享等。
在同伴交往中,一方面幼兒發出社會行為,如微笑、請求、邀請等,根據對方的反應作相應的調整,自我調控能力得到了發展。自我調控能力也是社會交往所必須的能力。另一方面,同伴的反饋往往直接和坦率,如果你發出的是友好、合作、分享等積極行為,同伴做出肯定和喜愛的反應;而如果你做出搶奪、抓人、獨占等消極行為,同伴則做出否定、厭惡和拒絕的反應。
這種豐富的、直接的反饋有利于發展幼兒良好的行為,并使之轉化為一些穩定的交往技能。我班的斌斌小朋友,他聰明好動,看見同伴在一起玩得很開心,就前去觀看,看見自己喜歡的玩具就一把抓過來。問他為什么要搶同伴的玩具,他很委屈:“我不是搶玩具,我想和他們一起玩。”可見,他的主觀意識里只是想參與交往,行為上卻不知如何交往。一個偶然的機會,同伴用小汽車和他交換變形金剛,他高興極了,因為他最喜歡汽車,而且這個小小的交換帶給他的不僅僅是快樂,還有交往技能的啟示。
四、同伴交往為其將來社會角色扮演作好積極準備
觀察發現,幼兒對成人世界的社會角色有很大的興趣,他們喜歡玩角色游戲,堅持不懈地對社會角色進行模仿、探索、認識,為自己將來的社會角色做著積極的準備。而這一切都是在同伴交往中實現的。
幼兒園常見的娃娃家的例子,這其中就包含幼兒對性別角色和社會角色的理解、認識和學習。下午區角活動時間到了,梵梵小朋友照例穿上白大褂當起了醫生,這時跟梵梵搭配當護士的靖靖要求當醫生,“你是女孩,應該當護士”梵梵理直氣壯的說,靖靖馬上反駁“女孩也可以當醫生”。“可是醫生只能看病,護士可以給病人打針,當護士比當醫生好”梵梵勸解靖靖,靖靖執意不肯 “那好吧,那你不要給病人吃錯了藥啊!”梵梵有些不放心。在為社會角色做準備的過程中,他們不斷地提高著自己對社會角色的認知與體驗。當然,同伴交往對幼兒社會性發展的作用遠不止以上四個方面,還有諸如有利于自我概念和人格的發展,有利于盡快擺脫“自我中心”等作用。
參考文獻:
[1]張文新.兒童社會性發展.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88
[2] 陳幗眉,馮小霞,龐麗娟.學前兒童發展心理學.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3]朱玉紅.試論同伴交往對幼兒社會化的作用.學前教育研究,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