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永碧
摘 要:小學階段的音樂教學,是實施藝術教育的起點和基礎,作為教學活動的主導者,音樂教師應該用積極熱情的教學去引導和感染學生,提高教學效率。
關鍵詞:小學音樂;教學;探討
在小學音樂教學中,要努力營造寬松的學習環境,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全面激發學生對音樂學習的積極性,使音樂課堂既生動活潑又能學好音樂。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我們可從如下幾個教學環節入手。
一、實施合理分層教學,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所謂分層教學,就是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制訂不同的教學計劃,設置不同的教學目標,使處于每一層次的學生都能感受到成功的樂趣,真正實現每個學生都能得到適合自己的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對于不同層次的學生,教師要采取不同的教學方式,有的要采取“放”的措施,有的要采取“扶”的措施,所謂“放”,主要是指給予學生適當的指點,就可以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而“扶”,指的是教師要給予學生一定的輔導和幫助。對于后進生來說,要“以扶為主、扶中有放”;對于中等生來說,要“以放為主、放中有扶”;對于優等生來說,要“以放為主,鼓勵創造”。例如,在教學《童年多美好》這首歌時,教師可以這樣設計教學步驟:先讓學生說一說自己以前所經歷過的童年趣事,然后教師和其余學生用掌聲表示鼓勵;再引導學生認識到自己所經歷的生活趣事,與我們現在的幸福生活是分不開的;最后請一位學生來說一下歌詞的含義,以及體現了怎樣的情感。通過一系列的引導,學生都明白了要珍惜眼前的大好時光、努力學習,將來要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又如,在教學“歌譜”時,可以先讓后進生找出旋律中的符合,并說出相應的名稱;再請中等生或優等生將這一音符演唱出來,這就滿足了不同層次學生的不同需求,實現了課堂效率的最大化。此外,在進行音樂活動時,教師要注重引導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參與到活動當中,充分調動全班學生的積極性,從整體上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二、采用自主合作方式,提高學生學習能力
《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表現力是一種具有很強實踐性的音樂學習領域,也是音樂學習的基礎內容,有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音樂審美能力。音樂教學要注重培養學生演唱的自信心,提高學生的演奏水平,從整體上提升學生的綜合藝術表演能力,充分發揮學生的表演潛能與創新潛能。使學生能夠運用音樂這種藝術形式來表達個人情感,能夠與人溝通,并在音樂實踐活動中真正感受到音樂的藝術之美,使其情感獲得熏陶。”在音樂教學中,教會學生演唱歌曲并不是一件難事,而提高學生對音樂的表現力,并利用音樂來表達個人情感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了,尤其是用音樂的藝術形式來表現音樂作品,以及合理運用各種道具來編排隊形,準確表現藝術情境,就需要教師狠下工夫,提高自身的教學水平,并采用合理有效的教學方式。如,自主合作教學就是新課程教學中常用的一種教學方法,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取長補短、互為補充,才能實現“眾人拾柴火焰高”,并充分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自主性與積極性。為了給予學生更多的自主學習的時間與空間,教師可以讓學生自己選擇合作伙伴,并根據自己的特長和喜好,自主選擇音樂表現形式。學生還可以自主選擇室內與室外編排場地,只有將學生置放于他們所喜歡的環境中,才能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帶來高效的教學成果。此外,自主合作學習還體現在樂器教學與歌曲教學的整合方面,如,對樂曲節奏及歌詞進行自主創編,自主選擇伴奏樂器等,只有通過多樣化、多形式的合作學習,才能充分挖掘學生的內在潛能,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三、充分尊重學生個性,鼓勵學生創新創造
唱歌是一件令人身心愉悅的活動,也是具有個性的審美過程,不同的人對同一首歌可以演繹出不同的情感,每一個人都擁有其獨特的演唱風格。如果我們認為楊坤嗓子的沙啞不具備唱歌的天賦,那我們是大錯特錯;如果讓田震來演唱甜美的民歌,那絕對是誤人子弟。因此,一個具有藝術眼光的音樂教師,一定要合理、公平地對待每一位學生,發現每一位學生的個性特點,找到學生的藝術天賦,不要武斷地認為這個唱得好,那個唱得不好,從而打擊學生學習音樂的積極性。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個性特征,鼓勵學生進行創造性的歌唱與演繹,只要學生能夠通過自己的方式傳達歌曲的基本內涵,那就是值得鼓勵和贊美的。
總之,音樂教學在小學生們的成長和發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相信,在新課程改革全面推行素質教育的浪潮中,經過我們廣大音樂教師的努力,新的教學方法的優越性將在音樂教學中不斷發揮,為培育新世紀的優秀人才作出更大的貢獻。
參考文獻:
[1]陳青青.關于小學音樂教育中趣味教學的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0(13).
[2]陳小軍.小學音樂教育:問題與對策[J].網絡財富,2009(21).
[3]趙金艷.新課程標準理念下音樂教學的探究與反思[J].藝術教育,2008(5).
[4]陳兆嶺.我在小學音樂教育教學中的點滴體會[J].文教資料,2006(21).
(作者單位 四川省閬中市城東小學校)
編輯 卞良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