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利軍
【摘 要】近年來,隨著都市類報紙的崛起,記者在民生、社會類新聞中所起的作用越來越大,在不少單個的新聞事件中甚至成為推動新聞事件發展的主要動力。本文以廣東省《云浮日報》在2011年8月22日一版刊發的《狠心父多次用開水燙傷親生女》這篇新聞報道為例,試圖對記者在新聞報道中的作用及其局限性進行分析,并通過筆者本身的新聞實踐,對如何在新聞事件中更好地發揮記者的作用進行探討。
【關鍵詞】記者 新聞報道 作用
在新聞的采訪、報道過程中,記者所起的作用是對新聞事件進行客觀、真實、及時的報道,是新聞事件的記錄者、加工者和傳播者。按照新聞理論的要求,真實是新聞的生命,記者在新聞事件中只能如實、客觀地報道新聞,不應該夾雜自己的私人情感。但是,隨著近年來都市類報紙的崛起,民生、社會新聞成為這類報紙的“主角”,記者在扶貧、助弱等類型的突發事件中所起的作用越來越大,在不少單個的新聞事件中,記者甚至成為推動新聞事件發展的主要動力。本文以廣東《云浮日報》在2011年8月22日一版刊發的《狠心父多次用開水燙傷親生女》為例,對記者在新聞事件中所起的作用進行了分析。
一、新聞事件回顧
2011年8月20日晚8點左右,記者接到群眾報料,云浮市云安縣南盛鎮一位小女孩林秋容被父親多次用開水燙傷,剛被村里人送到云浮市人民醫院救治。由于小女孩一直由爺爺奶奶撫養,他們承擔不起昂貴的醫療費用,希望通過媒體報道尋求社會幫助。接到報料后,記者立即趕往醫院進行了采訪,了解小秋容的情況后,攝影記者積極動用私人社會關系,一方面聯系云浮市紅十字會負責人尋求幫助,另一方面向省級媒體爆料,希望借助省級媒體的平臺擴大該事件的影響。得知情況后,省、市紅十字會迅速落實了救治資金和醫院,并在當天晚上11點左右就把小秋容送到廣州市紅十字會醫院進行治療。
8月22日,《云浮日報》在頭版刊發了題為《狠心父多次用開水燙傷親生女》的報道,該篇報道見報后,迅速在全國引起廣泛關注,經過中央電視臺、《羊城晚報》、《云浮日報》等多家媒體的持續跟蹤報道,“燙傷女孩”小秋容的病情受到廣泛的關注,在短短的一個星期內,社會各界為其做手術的捐款就達到170多萬元,為救治小秋容提供了資金保;同時,讀者也紛紛對秋容父親的殘暴行為進行了譴責。從小秋容8月20日住院到11月2日出院兩個多月里,《云浮日報》記者全程跟蹤,共采寫了新聞稿件20多篇,評論8篇,為幫助小秋容早日康復出院、推動事件的不斷發展起到了較大作用。
二、記者在民生、社會新聞事件中可以起到施助者、推動者的作用
記者在新聞事件中所起的作用,是指在涉及民生、社會類的新聞事件中,記者充分運用報紙、電視、網站等平臺,通過新聞策劃、個人關系等外部因素推動新聞事件不斷發展,從而使事件中的新聞人物得到幫助、事件最終得以圓滿解決。目前,隨著各級、各類媒體對民生、社會新聞的日益重視,特別是中央提出“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的倡導后,各級媒體紛紛主動深入基層,了解民生疾苦、報道基層需求、傳達基層動態,記者在此過程中起的作用也越來越大。如《南方日報》在2010年派出7位年輕記者深入粵東西北地區7個不同類型的貧困村駐村采訪,通過記者的獨特視角將廣東貧困地區之痛一一浮現在讀者面前——教育落后、因病返貧、生存條件惡劣、老無所依……《“窮廣東”調查》系列報道見報后,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不僅擊碎了以往外界對于“廣東富得流油”的印象,而且讓公眾了解到粵東西北地區邊遠貧困地區的現狀,不少讀者紛紛表示:“廣東之窮”令人驚詫,也讓人錯愕。
由此可以得知,記者在涉及到民生、社會等新聞事件中,可以充分利用媒體平臺、自己的良知和社會關系網,成為新聞事件的推動者、新聞主角的施助者,這種作用目前在各級黨報的民生社會類報道、都市類報紙、網站等媒體中得到了充分體現,有時候甚至出現媒體的一個策劃、記者的一篇報道“出爐”后,對當地的扶貧開發、助殘助弱等工作起到積極推動作用的事例。
三、記者在新聞事件中所起作用的局限性
由上所述,很明顯記者在涉及民生、社會類的新聞事件中可以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但筆者認為,記者新聞事件中所起的作用受到記者本人的職業道德、社會關系網等多方面的限制。在小秋容事件中,如果涉事記者剛工作不久,在當地沒有廣泛的社會關系的話,小秋容就可能因為沒有得到省、市紅十字會的及時幫助而喪命;如果涉事記者本人采訪完以后就直接回去寫稿,而沒有積極投入新聞事件當中去,沒有動用自己的社會關系聯系紅十字會、向其他媒體爆料的話,小秋容也極有可能會因為沒錢救治而喪命,該新聞事件也不可能會在短時間內引起全國公眾的注意、在短期籌得170多萬元的救治款。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媒體中普遍存在為了追求關注度刻意炒作新聞事件的現象,一些媒體記者不顧職業道德,片面追求稿件噱頭,不顧當事人的意愿進行過度報道,這可能會給當事人的工作和生活帶來一定影響。如在小秋容轉院到廣州市紅十字會醫院后,一些媒體記者蜂擁至醫院采訪小秋容本人及其家屬,甚至在病房前做起了現場直播,此舉雖然可以博得收視率,但卻忽視了對未成年人的保護和當事者家屬的感受——作為弱勢群體的他們也許并不希望新聞媒體一而再、再而三去采訪他們,也許報道會給他們帶來好處,但他們原有的安靜生活已被打破,社會上一部分人可能會帶著有色眼鏡來看他們。這就要求記者在采訪報道的過程中,必須在恪守新聞職業道德和尊重公民權利的前提下,客觀、公正、真實、適度地對新聞事件和人物進行報道,切不可走上“歪門邪道”。
此外,在涉及到時政、經濟類等新聞事件中,記者能起到的作用也極其有限。因為硬新聞具有嚴肅性、全局性、決策性、重要性等特點,其報道內容包括黨和國家的重大方針、政策的制定和改變、股市漲落、銀根松緊、天氣變化、重大災難事故等,關系到國計民生和群眾的切身利益,這類新聞的發生、發展、變動是不以記者的主觀動機為轉移的,記者在類新聞中所起的作用,是一個記錄者、傳播者的角色,很難起到像在民生、社會等新聞事件中的施助者、推動者的作用。
四、如何更好地在新聞事件中發揮記者的作用
普利策在談到記者的作用時曾說,倘若一個國家是一條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聞記者就是站在船頭的瞭望者,他要在一望無際的海面上觀察一切,審視海上的不測風云和淺灘暗礁,并及時發出警報。在社會發展的過程中,記者就是那些通過自己的觀察和手中的筆促進社會進步、推動社會發展的人;孫志剛案在媒體的披露和社會各界的關注下,成為改寫一部法律的推力;三鹿奶粉事件中記者對食品安全的拷問,促進著相關行業的成熟……那么,在新聞采寫過程中,記者如何更好地在新聞事件中發揮應有的作用?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1、要有關注弱勢群體,為他們排憂解難的責任感
關注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農民、民工、孤寡老幼等弱勢群體是記者義不容辭的責任。這就要求記者要把社會效益和公共利益放在首位,用自己的新聞報道主動介入,在報道中傳遞媒體和記者的人文關懷,動員社會力量共同關注弱勢群體,倡導一個全社會關注、同情、尊重、愛護弱勢群體的良好社會氛圍。
2、要有祛惡揚善、弘揚正氣的正義感
民國初年著名記者黃遠生曾總結,新聞記者要具備“四能”——能想、能奔走、能聽、能寫。其實,一個好記者應該具備的素質遠遠要多于這“四能”,他們還要有祛惡揚善、弘揚正氣的正義感。只有這樣,他們才能在新聞采訪、寫作的過程中,時刻以群眾的利益為重,恪守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三貼近”原則,更好地為人民服務。
3、要關注社會熱點,成為黨和政府聯系群眾的橋梁
在我國,新聞記者是黨和人民群眾的“喉舌”,肩負著為公眾服務、推動社會進步的重要使命,這就要求記者要時刻關注社會熱點,以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做好新聞報道,履行對社會、公眾的責任和義務,成為向群眾傳遞黨的政策、向黨和政府反映民生疾苦的“橋梁”。
4、要廣交朋友,不斷擴展自己的社會關系
廣泛的社會關系不僅可以讓記者及時、有效地獲取最新的新聞線索,讓新聞采訪活動變得更加順暢、便捷,而且在遇到類似小秋容這樣的新聞事件時,記者本人可以迅速參與到新聞事件中,利用自身掌握的社會關系在第一時間向社會各界求助,與公眾形成良好的互動,從而推動新聞事件向積極的方向發展。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