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彤
摘 要: 區域經濟的發展需要的是高素質的技能型人才,本文在對天津濱海新區職業綜合素質教育的現狀進行調查分析的基礎上,對高職學生適應區域經濟發展的職業綜合素質的培養提出了對策和建議。
關鍵詞: 濱海新區 職業素質 教育
適應區域經濟發展的需求,培養具備高素質的技能型人才是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目標。伴隨著區域經濟的發展,天津濱海新區對高職學生職業綜合素質的要求越來越高,不僅要求學生具備較全面的專業知識和技能,更要求具備繼續自我培養、自我完善的方法和能力,尤其是要具備可持續發展的能力?,F代企業對職業人的素質要求除了專業知識、專業技能外,更強調品德素質、人文素質、心理素質、創新素質等多方面的綜合素質?;诖耍覀冇斜匾J真研究濱海新區實施職業綜合素質教育的現狀,分析問題,構建出有效的適應區域經濟發展的人才培養的模式。
一、濱海新區職業綜合素質教育的現狀
不能否認的現實是,高職畢業生由于生源質量等問題,畢業生的職業素質有逐漸走低的趨勢,與社會、企業對人才素質的需求極不相符。當下越來越嚴峻的就業形勢也從側面反映了這一問題,一方面是畢業生找不到適當的工作,另一方面是企業很難招到適合、滿意的員工。
對高職學生職業綜合素質狀況的調查顯示,高職學生普遍存在著學習不主動的現象,不僅是在專業課程方面,人際交往、人文修養等方面更是缺乏應有的訓練,在隱性素質上更有較大的欠缺。在對高職學生的問卷調查 “你認為目前自身最欠缺的職業能力”這一選項時,13. 4%的學生選擇“與人溝通交往”,9. 1%的學生選擇“崗位技能”,7. 5%的學生選擇職業知識, 8. 5%的學生選擇職業興趣,4. 6%的學生選擇學習能力。而在對用人單位的調查時,同樣也暴露出了一些問題,如認為高職學生普遍存在專業知識基礎差、專業技能不足、人文修養較差,學習能力弱、創新能力欠缺、溝通能力不強、缺乏團隊合作精神等問題。高職學生職業綜合素質方面所存在的問題不僅表明高職畢業生的現有素質已經不能適應區域經濟的發展對人才的實際需求,同時也折射出高職院校在實施職業素質教育的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二、濱海新區實施職業綜合素質教育的問題
在對濱海新區實施職業綜合素質教育的現狀進行調查分析后,我們發現新區在職業綜合素質教育方面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一)教育觀念存在問題,學生的職業素質存在結構性的缺陷
調查顯示,新區內的高職院校在實施職業綜合素質教育的觀念上存在著明顯的問題。如:定位模糊,過分單純地強調專業技能的訓練;再如過于強化就業水平,把高職院校降低為職業培訓所,等等。正是由于教育觀念上出現了問題,因此新區內的幾所高職院校在課程設置體系上也就不夠完善,最為典型的是,借“強化技能”之名,很多的高職院校大幅度地減少人文素質課程的設置,除了官方要求必設的“兩課”外,多數院校很少開設《大學語文》這樣的人文素質類的課程,有的院校的某些專業甚至沒有必修的人文素質課程,而有的人文素質課程又是以公共選修課的形式開設,但同時又限制選修的人數,選上的學生也很少。教育觀念存在問題,必然就會導致學生的職業素質產生結構性的缺陷,致使學生的職業綜合素質與用人單位的要求明顯不符。
(二)職業素質教育缺乏系統性、連續性,學生應對工作崗位變化的能力明顯不足
市場人才流動性的增強必然會對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靈活多樣,就業市場的變化已表明,如要適應就業市場的需求,我們的學生就應該具備足夠的多樣性變化的能力,包括:及時把握發展趨勢和最新動態的能力;自主學習新的職業技能的能力;掌握最先進的相關職業理念和操作方法的能力;擴大知識面,形成更全面的知識體系,縮小與未來職場之間差距的能力。但是調查結果卻顯示,高職畢業生在職場上應對工作崗位變化的能力卻明顯不足。而這一結果的產生恰恰是由于職業素質教育缺乏系統性、連續性造成的。眾所周知,我國的高職教育起步較晚,在人才培養的認識上許多的高職院校又存在著偏差,所以大至全國、小至濱海新區,對職業素質教育都沒有一個長遠的規劃,缺乏系統性、連續性的教育,專注技能的培養,忽視其他方面素質的教育,使學生在應對工作崗位變化時能力明顯不足,與社會、與濱海新區經濟發展的形勢不相適應,與用人單位的要求不相符合。
(三)職業素質教育的培養目標與用人單位的實際需求相脫節
高職院校應該根據用人單位的實際需求來確定職業素質教育的培養目標,從市場需求出發分析確立適應崗位需要所應具備的知識、能力以及素質的要求。但是,調查中我們發現,高職院校往往習慣于閉門育人,缺乏與用人單位共同育人的有效機制,在不能及時掌握區域經濟發展的新趨勢和新要求的情況下,盲目制訂培養目標,致使素質教育的內容和形式與社會、用人單位的實際需求存在著較大的差距,職業素質教育的培養目標與用人單位的實際需求相脫節。
(四)職業素質的評價體系尚不完善
客觀、科學地評價學生的職業素質的情況,有利于高職院校對學生職業素質的發展情況進行有效的監控,從而有針對性地開展職業素質教育的活動。但是,新區內高職院?,F有的評價體系多有不完善之處,“重知不重行,教師處于評價的權威和主體的地位,忽視了職業院校的生源構成、辦學模式和辦學特點。在評價的內容方面習慣于過多地傾向于學科知識,很少綜合學生的實踐能力、創新精神、心理素質等多重因素進行考查[1]”。評價指標單一,過于強調終極性的評價,不能體現出學生動態發展的變化,也不能體現出對學生職業素質的綜合評價。而這種評價體系的不完善,既不能發揮評價體系的導向作用,更不利于學生職業綜合素質的培養。
三、對策與建議
高職院校應該根據區域經濟的發展及產業結構調整的需要,根據企業用人標準的變化,堅持以社會需求為導向,在深入調查、了解用人市場需求和變化的基礎上,構建出適應區域經濟發展的職業綜合素質培養的體系。
(一)強化日常教育環節中的養成教育
對高職學生職業綜合素質的培養應該突出養成性的教育。一般來說,職業綜合素質通常由職業道德素質、職業行為素質、職業文化素質、職業技術素質等內容構成,在日常的教育教學實踐中,注重學生職業素質的養成教育能夠使職業素質教育的成效大大提高。而養成性的教育可以通過校園文化的營造、企業文化進校園的形式實現,也可以通過職場情境、職業規范來實現,甚至是通過對學生日常行為的規范來實現。事實上,只要我們為學生搭建了養成性教育的平臺,讓學生在日常的學習、生活、實踐中培養職業意識,養成職業習慣,形成職業精神,那么,這種教育就會對學生有一種潛移默化的影響作用,從而形成良好的職業素質。
(二)用足校內外教育資源,拓寬技能提升的途徑
高職院校應該建立有效的與新區內各企業相互了解,密切合作的途徑,利用校內外的教育資源,為學生搭建拓寬技能提升的平臺。通過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生活、社會實踐等活動,使教育的空間、教育的效能最大化,進而實現學生能力發展的最大化,滿足學生全面發展的要求以及社會對人才多元化的需求。通過學校與產業界的經常性接觸與對話,把企業管理者引入校園,讓學生有機會在接觸企業實際過程中重新認知所學的專業知識,提高自己的專業技能,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
(三)構建科學有效的職業素質培養的課程與評價體系
培養適應適應區域經濟發展的高素質人才,高職院校就應該完善課程體系的設置,根據培養目標的能力因素和崗位要求,將課程設置與培養目標有機地結合起來;根據區域經濟的發展和就業市場的不斷變化,逐步建立起以培養學生職業綜合素質為目的,實用性和針對性強的課程體系,以此推進學生職業綜合素質的拓展。
在建立科學有效的課程體系的同時,還應該建立有效的職業素養考核評價的體系。評價體系的建立必須要與區域經濟的發展相適應,考評的形式要多樣化,評價的主體應該多元化。通過科學有效的考核評價,從而提高學生的職業綜合素質,促進學生的未來發展,實現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的目標。
實施職業綜合素質教育是濱海新區人才培養的必然要求,是高職院校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因此,我們必須立足于學生的未來,重視培養學生的職業綜合素質,構建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發展的人才培養模式。
參考文獻:
[1]劉洪英. 構建具有職教特色的德育工作體系的策略研究. 天津職業院校聯合學報[J],2012(4):43
基金項目:天津市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研究會2012年度課題《適應區域經濟發展的職業綜合素質培養的研究——以天津濱海新區為例》(XⅡ313)的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