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凱之
摘要:大國崛起既是世界地緣政治力量量比變化的產物,也是其內生性成長的結果。教育,特別是高等教育發展的正確戰略和策略,在其中起著關鍵性作用。世界大國崛起經驗表明,教育不僅起到提升國民素質、提供人才支撐的作用,更是推進科技文化創新的不竭動力。
關鍵詞:大國崛起;高等教育;國民素質;人才支撐;科技創新
總結世界大國崛起的歷史經驗,我們從中可以看到,大國崛起既是世界地緣政治力量量比變化的產物,也是其內生性成長的結果。而教育,特別是高等教育發展的正確戰略和策略,幾乎無一例外地在其內生邏輯中都起著關鍵性的作用。無論是16-17世紀的英國,還是19世紀的法國;不管是明治維新以后的日本,抑或華盛頓開始的美國,教育作為奠定其大國基礎以及推進其持續繁榮與振興的核心,都具有無法估量的作用和深遠影響。
一、教育是大國提升國民素質的主要途徑
第一個系統闡述憲政民主政治以及提倡三權分立學說的思想家洛克,其政治理念一直深深影響著近代以來的幾乎所有西方大國。他曾經以其精辟的語言指出:“人與人之間之所以千差萬別,都是出于教育的不同?!卑凑掌渌枷?,倘若自然權利是天賦的,而政府只不過是與公民的一種契約關系,那么我們就可以推論得出:政府的運行質量和國家公民的素質有著密切的聯系,有幾流的公民必然有幾流的政府。在其著作《教育漫話》中,洛克認為:當時的英國,作為教育主體組織的學校,成分復雜,學生的教養惡劣,正因此,他認為英國要想成為真正的大國,首先必須大力進行教育改造。在對教育持續不斷地關注研究中,洛克將教育的內涵結構細分為體育、德育、智育,他是教育史上第一次將教育進行如此劃分的學者。不僅如此,洛克還極其強調環境與教育對國民社會化的巨大作用,他也是在孔德之前,最早深刻揭示教育社會化意義的思想家。研究洛克的生平可知,洛克之所以這樣,根本目的是要為其心中的大英帝國培養兩個方面的人才:一是具有進取精神的事業家,一是具有實干精神的資產階級經濟發展的經營人才。他夢想通過紳士教育以提高英國國民的素質教養。毫無疑問,他開辟了大英帝國近現代教育的大道,并最終經過歷史的檢驗,使英國在其深邃的教育思想中獲得巨大好處。經歷幾個世紀的殖民擴張,英國最終走向繁榮昌盛成為全球首屈一指的強國,這與洛克的紳士教育和政治思想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他的思想也為后來西方各個大國塑造既有良好教養又有實干精神的創新性實用型人才提供了豐富的營養。德國近代史也證明:宗教改革中所竭力提倡的平民教育思想,也為德國結出了光輝的果實。在德國逐步成長為歐洲列強的幾百年漫長歷史中,起源于新教改革的德意志文化教育,對德國民族國家的形成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在16-18世紀中,德國各公國以教育為利器,紛紛走在振興民族國家的道路上,費希爾就曾經毫不隱諱地指出:“我們想通過教育把德國塑造成一個集體。”平民教育、精英教育和職業化教育的發展為提高德國國民素質立下了巨大功勛 。思想界對德國民族素質莫不贊嘆。即使經歷兩次世界大戰由強而敗,德意志民族也很快在廢墟中振興,很快以其強大的力量在政治、經濟、民族精神文化上繼續影響著世界與歷史。教育作為大國崛起的基礎性作用在英德民族國家發展壯大的過程中已經得到了驗證。教育作為提升國民素質,強悍民族心魄的主要途徑,成為歷史的密鑰,往往為大國歷史所珍藏。
二、教育是大國鑄造人才優勢的基礎保障
在社會學家馬克斯·韋伯看來,人類歷史的演進和社會變遷是社會生活理性化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理性化的核心來源于教育,近代資本主義的高速發展,其主要動因深植于新教倫理之中,正是新教改革中奠定的平民教育和職業教育精神,培養了資本主義生產發展所需要的國民,支撐了資本主義生產的高速發展。也正是這樣的國民土壤,才促使近代西方大國擁有經濟振興、社會進步的人才優勢,從而在人類文明演繹的歷史中搶占了近代歷次技術革新和生產方式變革的先機。歷史事實的確如此。當中國在經歷前清的短暫繁榮以后,東方大國走上了閉關鎖國的道路,教育作為涵養人才的重要途徑失去了改革創新的活力,東方傳統大國逐漸被西方所拋棄。直到明治維新的日本,效仿西制成功革新,改變了東方地緣政治的格局,也正是那時,中日的差異開始顯現,基于近代技術改新的教育差距,重塑了中日兩個東方強國的國民素質。也正是這個時期,西方列強積聚了強大的教育實力,儲備了因教而練就的國民隊伍,走上了攫取東方資源的殖民之路。各據特色的人才優勢是近代西方不同大國強國崛起的基礎保障。教育涵養了這些人才,從而為崛起的大國進行了奠基。以14世紀時的荷蘭為例,當時的荷蘭可謂是小國,人口不到100萬。歷史記載,當時荷蘭民生狀態窘迫?!洞髧绕稹穭〗M研究認為,當時小小的鯡魚就為五分之一的荷蘭人提供了生計。但自從生產擁有簡便易行的方法以后,鯡魚迅速成為荷蘭的資本,經歷100年的發展,人口數量極少的荷蘭漁業和商旅由此而興盛。經過15世紀末的地理大發現以后,荷蘭崛起為不多的商業帝國,形成了資源匱乏的小國迅速發展壯大為經濟強國的歷史經典。一方面受過較好教育的有良好技能的國民支持了荷蘭的強大,另一方面商業的高速發展又為荷蘭拓展了生存空間。這演繹了小國崛起為強國的故事。而工業革命之后,英國因教育而培養出來的大量英才以及建立在教育和知識基礎上的專利保護制度,更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國家范式,后來的美國、日本在通往大國和強國的道路上,不斷發展的教育是其獲得不斷進步的關鍵。
三、教育是大國技術創新的不竭淵源
大國崛起往往是以科技的迅猛發展為標志的。幾乎所有大國都是抓住了技術革命和產業革命的歷史機遇而最終得以世界范圍內崛起的。如果說,蒸汽機標志著英國在工業化生產工具的技術創新中搶得了第一次產業革命的歷史機遇,那么,美國人則把握了電力這一大面積工業化得以進行的新興技術創新的機遇。正是基于教育發展的技術創新、地緣戰略思想的實踐以及兩次世界大戰的機會,美國才得以崛起。通過考察美國歷史,我們知道,創新始終是美國的國家體制?!皩@贫仁墙o天才之火澆上利益之油”,林肯曾經這樣描述這一國家創新體制的實質功能。正是因為把創新植入國家教育和社會成員的社會化整個過程中,美國的整個國民體系就注入了一種原創的激情。所謂的專利制度,實際上就是把教育培植精英的整個知識傳播體系嫁接在一種功利化的機制中,從而為被教育的人才具有的創新驅動置于社會需求的廣闊空間里。這一方面讓教育有了明確的目標,另一方面又為教育本身的發展找到了內驅的動力。美國不僅借此發展了其高端教育,也由此籠絡了全世界所有民族的原創精英。經歷數十年發展,使第三次產業革命,再次成為美國延續其世界超強大國的翅膀。根植于教育的美國式創新道路值得后發國家研究與借鑒。
我國正在進入一個關鍵的發展時期。推行科教興國、教育興國戰略數十年來,我們國家的進步越來越依賴教育的支撐。國民素質的提高、創新能力的深化、教育和創新體制的突破,是擺在我們面前的緊迫任務。黨中央越來越重視體制機制和科學技術的創新工作。十八大明確提出要推進協同創新步伐,因此,深刻認識教育為創新提供人才土壤和文化優勢,是時代給教育工作者和管理者提出的必然要求。因此,在實現中華復興的民族偉大夢想的道路上,全社會都要進一步樹立教育興國安邦的意識,形成尊重教育、尊重知識、尊重創新的氛圍,完善教育發展戰略,發揮教育的功能與價值,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實現中國夢培養和造就更多的人才。
文章說明:該文為安徽省教育廳2012質量工程項目《文化建設背景中新聞傳播類人才培養質量標準研究》項目(皖教高[2012]14號)研究成果。
【責編 張景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