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敦波
摘要:英語教學中,學生英語學習上兩極分化成了一個普遍存在的現象。因此,做好后進生的轉化工作,防止他們大面積的掉隊,是英語教師必須認真對待和研究的問題。
關鍵詞:英語教學;后進生;愛心;轉化
任何班級,總難免存在一部分后進生,在英語學科中亦是如此。那么作為一名英語教師要怎樣對待后進生呢?有的人視后進生為天生的愚笨,認為“無可救藥”,于是來個“破罐子破摔”。有的人則采取一味責怪的態度,好像后進生的差是由于故意不學所造成的,于是對后進生譏諷、挖苦;有的人則對后進生冷若冰霜,認為這些學生只要不“搗亂”便心安理得;有的人同情后進生,懂得應該幫助后進生和其它學生一道前進,然而心有余而力不足,“怎么辦”?我采取的方法是:隨時關心他們,并給予實質上的幫助,使用多種教學法方法吸引后進生的興趣,讓班上優秀同學與后進生進行“一幫一”服務。教師要適時傳授學生學習習慣及學習方法,以下是我從教幾年的一些經驗和體會。
一、把情感帶入教學,用愛心滋養后進生心田
哀莫大于心死,一個人暫時落伍并不怕,怕的是,心如死灰,無所依托。如何讓降溫的心逐漸升溫,恢復年輕人應有的“熱力”呢?我認為,我們要用“愛心”為其助燃,真正做到以情動人。首先做到“真誠”二字,即教師不應有絲毫虛偽與欺哄,一旦學生發現“有假”,那么教師所做的一切都會被看作是在“演戲”,因為他們更缺少辨別能力。他們會說:“老師是說給我們聽的,才不是那么回事。”結果是真的也變成假的了。其次做到“接受”,即能感受差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各種心理表現和看法。如對學習的畏懼、猶豫、滿足、冷漠,錯誤的想法和指責等,信任后進生,鼓勵他們自由討論。最后做到“理解”二字,即通過學生的眼睛看事物。會讓學生覺得教師是在“真誠”對他們,善意理解他們,高興地接受他們。只有這樣,我們的教學才能促進中差生的進步和發展。作為一名教師,只有把愛注入學生心田,具體通過教學環節中的動作、語言、表情、姿態乃至眼神傳遞給后進生,才能使后進生體驗到親切、溫馨、幸福的情感,因而產生積極的學習情緒和良好的心境。我們都有體會,當認知水平較低、學有困難的學生表達辭不達意時,教師應鼓勵說:“我知道你心里明白,可就是語言未能組織好。”“你再想一想,我相信你一定會答得很好!”后進生只要體驗到一次成功的歡樂和勝利的欣慰,便會激起進一步求知的意念和力量。這種由成功的體驗所產生的情感滿足,就會轉化為他們進一步學好英語的強大動力,由此認識到“英語是有趣的”“英語是美的”“英語不難學”“英語在我們的生活中”,從而增強學習英語的自信心。有些后進生由于不了解學習英語的目的,往往形成他們對英語教師的反感甚至敵對情緒。對于此種現象,我們應該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特別是對學習成績差的學生,更要多給予一份愛心,加強情感教育,耐心指導,不厭其煩。教師要允許后進生出差錯。不要輕易地指責批評,要多點寬容,要多看到后進生的努力,用情感保護后進生敏銳的自尊心。
二、理解、尊重、寬容,善待后進生,建立和諧的師生感情
升溫則水,降溫則冰,這是我與后進生打交道時總結出來的一句話。后進生本來就因自己差于別人而心灰意冷,心里總揣著一塊冰。如果在日常學習、生活中,教師對這樣的學生愛理不理,甚至冷若冰霜,那么只能冷上加冷,造成師生感情淡漠、僵化,導致他們對英語失去信心,扼殺他們的學習興趣。教師應主動接近他們,用積極的態度,真誠的微笑去縮短師生之間的距離,對他們進行英語學習心理疏導,分析他們學英語的狀況,找出成績差的原因。歌德有這樣一句名言:“你失去了財富,你只失去了一點點,你失去了名譽,你就失去了很多,你失去了勇氣,你就什么都失去了。”因此,使后進生進步,重新確立起自信心是轉化工作的關鍵。教師不能只是“恨鐵不成鋼”,而需“煉鐵成鋼”。教師應采取正確的態度和方法,不失時機地關心他們,引導和鼓勵他們爬起來再前進。
教師對待這一類學生,不能心急火燎的,首先要調整好心態,經常親之近之,決不能因為你氣我,不服從我,我就離你遠遠的。我的辦法是,應逐漸深入到他的心靈深處,了解學生的真實想法。有段時間,我也是抱著恨鐵不成鋼的心態,對那些后進生冷言冷語,還定下硬任務,但是任務歸任務,他們就是不完成,我的心里越急,他們反倒更坦然。最后,我冷靜思考、反思了一下我的行為,發現這正如一個跳高運動員在訓練和比賽中總是以低于自己最高水平的高度開始并逐漸升高的。在教學中,應該采取“低起點,小步子”的辦法,步步為營,層次遞進。從淺顯的知識開始,讓后進生嘗到一些甜頭,使他們產生一種躍躍欲試的愿望,造成一種不斷運轉的動機機制。找到了合適的方法,我和學生都開始感覺到了點滴的進步,并且有了更充足的信心。
三、活躍課堂氣氛,采取多種教學方法,激發后進生的興趣
前蘇聯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說:“教師如果不想方設法使學生產生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而只是不動感情的腦力勞動,就會帶來疲倦。”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牽著她的手可以順利到達成功的彼岸。后進生之所以“差”,往往是由于對教學目標缺乏興趣所至,教師應給他們一個誘惑力讓他們心往神馳。如英語教師要苦心釀造出使之易于吸收的好營養,并打上能夠吸引其興趣的外包裝。因此,在課堂上盡量采用多樣的教學方法,常用的有情境教學法、聽說法、閱讀法等。在現實的教學中不能固定用一種教學方法,而要以激發后進生的學習興趣,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學習狀態為目的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
(一)情境活動法
試想,如果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照本宣科,要求學生坐得端端正正,教師講課時面無表情,學生會覺得愉快嗎?學生的學習興趣會慢慢消失,直至沒有,甚至會厭惡。我們教師應該根據教材內容,適當開展活動化教學,激發后進生的興趣。活動要常搞常新,精益求精;活動要有魅力,引后進生參加;活動要有實用,不能搞形式主義。
(二)創設學習環境
著名教育家布盧姆指出,作為教育對象的學生,不存在智力的懸殊或學業的優劣,所存在的只是他們對學習內容的理解和掌握時間的快慢。對教學內容理解、掌握較慢的學生常常跟不上課堂教學進度,漸漸出現知識缺陷和能力欠缺。這種能力欠缺則指進行英語學習的特殊能力,如學習英語的拼讀能力、拼寫能力、聽覺記憶能力、運用舊知識技能的能力、推測能力以及善于“耳拾”(從旁人聽說中學習)能力等等的欠缺。英語這一科的特點要求后進生必須在學習中以舊引新,并且大量接觸。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要仔細研究教材,合理設計教學環節,活躍課堂氣氛,激起后進生的興趣。
總之,“教學有法,教無定法。”作為英語教師要不斷提高自身的知識素養,不斷改進和創新教學方法,不放棄每一個學生。只有成為學生的模范,我們的英語教學才能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英語課程標準》,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2.李伯黍、燕國材,《教育心理學》,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3.柯偉,《英語教學中后進生轉化問題初探》,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4.何芳,《轉化后進生的理論與方法》,知識出版社,2006
【責編 閆 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