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向華
文言文濃縮了我國古代先哲對宇宙、自然、社會以及人生的認識,傳遞著古圣先賢智慧經驗所蘊含的潛在力量,由于文言文在詞匯、語法、語音等方面跟現代漢語相去甚遠,成為我們繼承的主要障礙。而且由于材料和現實生活相距甚遠,加上古文閱讀呈現樣式和學生平常生活的現代漢語閱讀樣式差異大,在教學中掃清閱讀障礙有一定的困難。英國教育家洛克指出:“教師的重大作用和技巧就在盡力使一切事情變容易,尤其是在學習文字方面,最不應該使學生感到窘迫。”這就是說教師應該采取各種方法讓學生有興趣學習文言文。現將教學過程中使用過的方法介紹如下:
一、“避實就虛”,“幽燭探微”
如,以《孫臏》為例,略談其中使用到的激趣法。這一課的主要人物是孫臏、龐涓,孫臏為第一主角。初讀文章,師生都會很輕易地把龐涓當作一個心胸狹隘的反面人物理解,他的出場就是與孫臏作對比,這本無不妥,但這種可輕易獲取的知識當然不能激起學生的興趣,沿此思路必索然無味,所以教師預設時必須轉換思維角度,認識到文章用龐涓正面、反面多角度襯托孫臏。可先從學生不易發現的“正面分析龐涓”入手,以達烘托孫臏的效果。
1.導語激趣,引起學生的期盼
(1)使用合適的藝術手段激趣。例如,孔子弟子雖眾多,但名號響亮的卻很少,鬼谷子的門生雖少,卻個個名號響當當。比如改變過戰國格局的縱橫家蘇秦、張儀(這兩個人的風采在《基礎訓練》中分析過,故在此設計方能有用),比如杰出的軍事家孫臏、龐涓。
(2)人對神秘的事物會保持高度興趣,利用這種心理進行設計。當然,教師要善于發現突破口,比如課本注解。例如,孫、龐二人都著有兵法,因秦始皇“焚書坑儒”失傳,直到1972年,《孫臏兵法》才被重新發現,而《龐氏兵法》始終未能重見天日,據史書記載,《龐氏兵法》的某些精要部分甚至要高于《孫臏兵法》。(注:兩種設計皆是烘托龐涓,為下面主環節服務)
2.發現相關句子,釋其隱義
第四、五段表現的都是魏國主動攻打其他諸侯國,可見魏國實力不弱,且有語“彼三晉之兵素悍勇”,這不能不說是龐涓的功勞。
“避實就虛”,“幽燭探微”不但能激趣,還能更公正客觀地“飽滿”人物,立體呈現故事。
二、架構橋梁,以今度古
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們比較容易關注與自己的生活有密切聯系的事情,也容易對與自己的生活有關聯的事情感興趣甚至產生共鳴。如果我們的文言文教學能達到“用古人的話訴說學生自己”的這種共鳴效果,讓古人和今人的心相通,歷史與現實相通,化他人為自己,進行角色轉換,文言文便不再與我們有隔膜。所以在文言文教學中,我們不妨采用“以今度古”和“古為今用”的方法,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例如,《段太尉逸事狀》第四段的解讀。“及太尉自涇州以司農征”,聯系第三段“先是,太尉在涇州,為營田官”,發現太尉的平步青云,但是這么分析沒什么效果,味同嚼蠟。我們在此可采用“以今度古”和“古為今用“之法:司農卿,掌管國家儲糧用糧之事,相當于現在的“國家糧食局局長”,段太尉由一營田官一下升為糧食部門最高領導,足見其能力。而下文中的朱泚是鳳翔府尹,相當于其首都周邊地區的市長市委書記,他去給段太尉送禮物遭拒。這樣講,人物形象就不言自明了。
再如,分析《甘羅》中的人物形象。其中一句“甘羅者,甘茂孫也”,我們可以這樣激趣:這個小孩是原來老丞相的孫子,早教很成功,基因又好,因此年紀輕輕就聰穎過人。
三、問題激趣,一石千浪
巴爾扎克說過:打開一切科學的鑰匙都毫無疑問是問題。提問是教學中引導學生思考,活躍課堂氣氛最常用的方法,也是最有效的一種辦法。如何靈活運用提問方式,也直接關系著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拘泥于一種,會使學生感到沒有新意,課堂缺乏活力,在各種提問方式之間靈活運用,由淺入深,由此及彼,更能起到效果。教學設計中要出新意,深入挖掘教材,留意學生看不出來的內容。例如,在講《信陵君竊符救趙》時,設計幾個有思考力的問題,讓學生動起來:(1)第一次侯生為什么不獻計?(2)侯生是否是一個一直在等待機遇的隱士?(3)為何侯生要自刎?(4)為何是“北向”自剄?(5)對侯生的死信陵君為何沒有表示態度?再如《趙氏孤兒》中,提問:趙盾當初能逃跑,趙朔為什么不肯逃跑坐以待斃?學生的腦子動起來,課堂便是活的。
四、曲終幕落,余音繞梁
課堂是有限的,關鍵是要在課堂里激發學生興趣,教給學生方法,促使學生把“觸角”伸向廣闊的課外。例如,趙氏孤兒與三家分晉,這個趙孤關系到之后戰國將是六雄還是七雄的問題,這樣就把問題帶出課堂、帶向課外,促進學生不斷地閱讀、不斷地探究,這是課堂教學重要的意義所在。
另外,還有一些小的方法就不再詳解,比如,教師抑揚頓挫的誦讀,尤其是人物對話,也能引起學生的興趣。
總之,調動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就要通過不同的方式和途徑,在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基礎上,教師輔以恰當的引導,才能達到由“要我學”變為“我要學”,由“枯燥無味”變成“津津有味”的效果。
蘇霍姆林斯基說: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賴于興趣。因此,興趣對文言文的教學不容忽視。如何更好地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取得預期的教學效果,還有待于在教學工作中繼續努力探索。
(作者單位 山東省濱州市鄒平縣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