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菲
摘 要:良好的學習習慣對于中學生來說好比通往成功的階梯,讓人在無形中受益終生。然而,農村學生由于生活環境較城里學生差,使他們在英語學習環境上一開始就處于劣勢,因此大多數學生沒有養成良好的英語學習習慣,而上了初中以后,由于知識復雜程度與難度加大,大多數學生感到英語學習十分吃力。就農村中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做了一些分析。
關鍵詞:農村中學生;英語學習;良好習慣
一、農村中學生英語學習習慣的現狀分析
在農村中學英語教學中,我們常常發現學生在學習習慣上普遍存在一些問題。例如,(1)缺乏預習和課前準備的習慣;(2)上課精力不集中,沉迷于幻想的習慣;(3)不善于使用工具書,缺乏查資料和課外閱讀的習慣;(4)沒有形成良好的聽、說、讀、寫的習慣……這些問題造成了學生英語學習效率低下,使他們很難適應終身學習和今后工作的需要,勢必影響到他們一生的發展。
是什么原因造成了這些不良的學習習慣?以下就是我對影響農村中學生良好學習習慣形成的歸因分析。
1.社會因素
社會氛圍是影響農村中學生英語學習的一個重要因素。好的社會氛圍對于中學生形成良好的英語學習習慣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在城市,知識結構、文化層次較高,人的思想比較開明,家長更注重子女的英語學習。各種英語教育形式應運而生,這就形成了良好的社會氛圍,為整個英語教學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在農村情況就大不相同了,人們對英語學習重要性的認識不到位,再加上條件有限,學習英語的氛圍無法形成。泥土給予農村孩子質樸的同時也賜予他們沉默和害羞,當他們上這種必須開口說的完全陌生的英語課時,其學習氛圍整體呈現一片空白,加上農村的特殊環境,有關英語語言的媒體和信息幾乎沒有,你不可能在這些地方找到一本英語的雜志或一份報紙,因此在感性上他們感覺不到學習英語的必要性和樂趣,學習動力嚴重不足。
2.教育因素
(1)現行中學英語教材內容的選擇上大多以城市的現實生活為背景,農村學生對此較為生疏,在學習過程中他們不僅僅對英語知識感到費力,那些不熟悉、不理解的生活知識也成了學習的障礙。
(2)目前許多農村學校的英語教學設備僅限于大、小黑板和教師自制的圖片、卡片、簡筆畫以及不成套的教學掛圖和教學磁帶,無法使學生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
3.家庭因素
(1)農村家長素質較低者偏多,家庭缺乏教育氛圍,因而無法對子女進行有效的教育和指導。“現在英語真難,孩子的作業拿回家,我根本看不懂。”家長們如是說。
(2)農村家長大多缺乏與孩子的交流,缺少對孩子正確的學習習慣、方法的培養。有相當一部分家長不能配合教師對孩子進行教育,許多家長認為,他們的任務就是給孩子提供吃穿,學習教育是學校和老師的事情。
4.學生自身因素
部分學生學習態度不端正。在英語的學習上不感興趣,不求進取,只求及格,學習僅僅是為了應付考試及家長和教師的檢查,作業不認真,在學習上怕苦怕累,貪玩,不愿學習,認為學習英語無用,課堂行為問題當然隨之也就增多。學習態度端正與否,是影響 學習效果的一個重要因素。
二、如何培養農村中學生良好的英語學習習慣
1.營造語言氛圍,加強學法指導
語言學習不同于其他學科,需要一個良好的語境。教師要盡量創設學習語言的環境,使學生在課堂內外有真實的語境,從中理解、學習和運用英語,用英語進行思維。譬如,在課前幾分鐘嘗試放一些英文歌曲,既幫助學生從上一堂課的思維中喚醒,又激發了學生對該堂課的興趣,同時也很好地做了一個課前的“Lead-in”。
學生的英語學習不但要有英語氛圍,也離不開教師的學法指導。作為教師,我們不但要教學生知識,更重要的是要教會他們如何學習。要注意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要幫助學生樹立起強烈的語言實踐意識,使他們在實踐中不斷享受成功的喜悅,并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學得輕松,學有所得,學以致用。
2.改進教學方法,激發學生興趣
中學英語教學的突出問題是“聾啞英語”,而農村中學尤為顯著。針對這一點,我們確定了教學改革方向,提出了中學英語課應采取“聽說領先、讀寫跟上”的交際型英語教學模式。首先,要鼓勵學生“開口”。教師要加強與學生的交流、溝通,善于疏導,對于在課堂上羞于開口的學生,要予以多多鼓勵,盡量引導他們“開口”。其次,要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針對英語新教材的特點,使對話教學表演化、詞匯教學交際化、語法教學情景化、課文教學故事化。經常組織學生進行智力競賽、趣味性游戲、英文歌曲演唱等多樣化的教學活動,大力開展課外小組活動,提高學生的英語實際表達能力,讓學生的學習充滿快樂,從而培養學習興趣,進而逐步提高能力。
3.結合課改,大膽創新
《國家基礎教育英語課程標準》強調了課程資源的開發與作用。要求教師要合理地利用和開發課程資源,針對本地區的條件,積極和有創造性地利用多種資源,保證課程目標的實現,提高課程實施的效果。
教師在吃透標準的基礎上,依據教材內容,結合學校條件和學生的實際生活,發揮自己駕馭教材的能力,大膽創新,自編一些生活性、趣味性較強的教學和訓練材料進行教學。例如,在教學中直接利用本班學生的相關信息、周圍的環境、各自的動作、班上發生的事情等進行教學,讓學生在真實的語境中用英語表達,并學習英語時態的用法,繼而做到“在學中用,用中學”。
英語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一門工具課。因此,英語學習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種習慣養成的過程。所以,為了提高農村學生的英語水平,讓我們在英語教學中更多地注意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吧。
參考文獻:
[1]沈陽.心理學.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2]王才人.英語教學交際論.廣西教育出版社,1996.
(作者單位 四川省樂山市沙灣區福祿鎮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