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啟輝
摘 要:目前,教育的改革正由應試教育不斷向素質教育轉變,但社會、家長對教育的評價還沒有完全從量到質的觀點轉變,很大一部分還停于用學生的學習成績的高低來衡量教育的好壞,這就有留傳于世的:分分,學生、老師的命根。這對生物學科、生物教師來講,要想使學生學好生物學科就極具挑戰性,因為生物學科未納入中考的范疇或者納入中考的成績僅占20%左右。那學生該如何學,教師該如何教?
關鍵詞:新課標;素質教育;信心;等待
現在七年級生物實行的是新教材,從新課標來看,已經在原有課標的基礎上進行了一定的更新,更加凸顯素質教育;更加體現學生的自主、合作和探究學習;更加表明學生的主動性、教師的主導性。但由于生物未納入中考或者納入僅占20%左右,社會、家長以及學生對此學科學習仍舊處于傳統觀念,因此,每學期末,生物教師拿著學生的生物成績都顯得很無奈,心情也浮躁起來,抱怨隨之而來:“我花費了這么多的時間和精力,為什么沒有一點效果?”
其實這很正常,教師不必太自責,不必太自卑,教師要多點信心,多點等待。
曾有專家這樣說過的:“教師,特別是優秀的教師,需要做到六個學會:學會等待、學會分享、學會寬容、學會選擇、學會合作、學會創新。其中學會等待就是告訴我們教育是一項艱巨而長期的工程,作為教師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用從容的心態對待自己的工作,不急于求成,不心浮氣躁……”讀到這里,我不由地想到我們平時在教學工作中表現出來的性急、浮躁的心態。
可能是學科限制,按大綱要求生物學科一周只有兩節課,跟學生接觸的時間很少,加上社會的認定,學生也不把這門學科當回事。社會、家長、上級從來都是以學生的成績來肯定老師的優良,教師也就以成績來定學生的好壞,面對越來越個性的學生,我們顯得無奈。有時對于自己的付出收獲不到豐碩的果實,我們總是很困惑、很無奈,結果導致教學情緒越來越差,心態越來越壞。其實,這就是那位專家所談到的教師缺乏等待,缺乏寬容。我們的許多工作都不是短時間能夠做好的,需要一個耐心等待的過程。這里,那位專家還有深刻的闡述:其實,從我們個人的生命歷程來說,我們90%的努力都是徒勞的,而正是這貌似徒勞的努力,使我們擁有9%的接近成功的機會,而正是這9%的接近成功的機會,最終使得我們有1%取得成功的可能……教育是最能體現“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的領域,只要我們付出真誠的努力,就一定會取得成效,盡管更多的時候不那么直接,不那么迅速。當我們學會用等待的心情看學生時,我們就能對學生少一點苛責、少一點失望、少一點冷漠,而多一分理解、多一分信心、多一分親切。
教師要有信心,因為教書是手段,育人是目的,教育是長期的過程,要把自己看成是教育家。什么時候都不能忘記,自己不單單是為教書而教書的“教書匠”,而應是一個教育家,教書育人是教師的天職,教書是手段,育人是目的。因此,教師在任何時候都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這個工程師是通過教學活動,在學生心靈上精心施工的,目的在于培養學生的共產主義世界觀和道德覺悟。今天,網絡時代和知識經濟的并駕齊驅為教育賦予了全新的內涵,“育人”已不能簡單地理解為傳授知識,而是要教在今天,想在明天,以明日建設者的素質要求,做好今日的教育教學工作。雖然我不可能把學生步入社會后幾十年的知識都傳授給學生,但我可以培養他們扎實的自主學習能力、獨立思考的能力、合作學習的能力、探求新知的欲望、動手實踐的能力和創造的激情。雖然我不指望能培養什么科學家,但也希望是有素質的勞動者。我們對每個學生應當充滿信心,對自己充滿欲望。
正因如此,教師才愿以一個平凡教育工作者的誠摯,投身于教育改革的風尖浪頭,不斷地豐富自我、完善自我、發展自我。在課堂中,以學生發展為本,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使課堂成為學生學習的樂園,成為獲取知識、培養能力的搖籃。讓教師靜下心來,認真工作,為著1%的成功執著以求,耐心等待。
(作者單位 重慶市江津區駱來山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