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菲菲 高曉方
摘 要:隨著市場經濟競爭的日益加劇,企業為了遵循“可持續發展”,越來越注重企業文化和企業形象軟實力的力量。兩者的關系是相輔相成又相互區別的,本文主要就企業文化和企業形象的關系進行初步探討。
關鍵詞:企業文化 企業形象 聯系 區別
當今社會,企業已經從產品技術等硬件的競爭越來越多地過度到依靠更深層的力量——企業文化。企業文化作為指導企業行動的戰略性思想和形成企業強大凝聚力的無形資產,是決定企業基業長青的關鍵因素。而企業形象作為企業文化的外顯形態,它不僅能夠提高企業品牌競爭力,而且有利于提高企業管理水平。可以說,兩者是相輔相成辯證統一的關系,良好的企業形象需要以良好的企業文化為背景,同時,企業形象的完善有利于企業文化的建設。
一、企業文化與企業形象的簡述
企業文化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企業文化是指企業物質文化、行為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總和。狹義的文化是指以企業價值觀為核心的企業意識形態,具體表現為企業的經營管理思想、企業愿景、價值觀念等內在精神。研究企業文化的內涵還要理清企業文化結構,透過現象認識其內在本質,企業文化的內涵主要包括三個層次,由里及外依次是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質文化。企業的生存發展離不開企業的核心競爭力,而企業文化又是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重要因素,因此,企業文化對企業的生存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所以從功能上說,企業文化具有凝聚作用、激勵作用、約束作用、塑造形象作用、創造作用、導向作用,等等。
企業形象(Corporate Identity System),簡稱CI,是企業有形形象和無形形象的結合,它從不同側面來塑造一個具體、生動、綜合的形象,即社會公眾對企業的行為特征、企業理念和品質等所給予的評價。塑造良好的企業形象是一個系統完整的工程,它需要企業相關利益者全民參與,其主要包括企業理念MI(Mind Identity)、企業行為BI(Behaviour Identity)和企業視覺VI(Visual Identity )識別系統三大部分,他們分別代表理念識別、行為識別和視覺識別。
二、企業文化與企業形象聯系
(一)層次結構上的一一對應
企業文化結構從里到外依次包括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質文化。精神文化是企業文化的靈魂,處于核心地位;制度文化是刻在人腦中的意識與觀念形態的反映;物質文化是職工創造的產品和各種設施構成的器物文化。企業形象結構主要包括三個層次:企業理念形象、企業行為形象和企業視覺形象。其中,理念形象是最深層、最核心的部分,它決定了行為形象和視覺形象;行為形象是理念形象的延伸與載體,又是視覺形象的基礎;視覺形象是最外在的部分,它是理念形象的外化。兩者從結構上看存在著一一對應的關系,精神文化對應企業理念;制度文化對應企業行為;物質文化對應企業視覺。
(二)概念和范疇上的相輔相成
企業文化和企業形象是兩個相互包含的概念和范疇,共同構成了企業的精神資源,有著相輔相成的辯證統一關系。首先,企業文化和企業形象兩者從概念上都強調了人本的核心作用以及企業的價值使命等;從功能上看,兩者都有著導向功能、激勵功能和輻射功能等;從視覺展現上看,企業品牌、企業宣傳口號、企業logo標志、企業建筑物外觀以及員工服飾等企業形象都是企業文化中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體現。
其次,企業形象的導入離不開企業文化,在塑造企業形象的具體過程中,它們之間相互滲透,相互補充。離開了企業文化,企業形象的導入只能停留在視覺化的表面階段,不能使塑造的企業形象成為企業的價值理念的沉淀之物,也無助于企業整體素質能力的提高。而且,CIS工程中的3個“I”都離不開企業文化建設,都是企業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都需要通過企業文化建設得以完善,并內化為員工的思想。所以,企業形象的塑造是以企業文化為大背景的,是企業文化對外傳播的載體和外延,企業文化的內容決定了企業形象塑造的主要方向。
同時,企業形象對企業文化具有反作用。企業形象作為一種文化形象,其設計系統是以企業文化和企業經營理念為核心,重新審視企業文化系統后再通過具體運作糾正的企業文化體系,使其企業文化理念和價值觀更加清晰,彌補了企業文化系統的某些缺陷,從而與企業文化的建設可以形成互動。
三、企業文化與企業形象兩者之間區別
(一)形成過程不同
企業文化是一種微觀文化現象,每一種企業形態都有與之相對應的企業文化。從狹義的企業文化來講,企業文化不是與生俱來的,它的形成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并隨著企業的發展而不斷地完善發展,是企業的領導者和員工在對企業有了深刻的認識和了解后,對企業價值觀的一致認同感。而企業形象在企業建立時就已經將企業的標志,企業商標造型以及企業名稱等通過自身和各種媒體推向了社會,并給消費者留下了一定的印象。
(二)內涵的不同
企業文化是一種客觀存在,是企業在長期的生產經營過程中形成的一種價值觀念、經營思想以及行為規范的綜合,是人類認識的對象本身。而企業形象是一種主觀意識,是在媒介上反映出的關于企業文化的全部信息,簡而言之,是企業文化在人類頭腦中的主觀反映。 由于認識過程中存在著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公眾的頭腦中所形成的企業形象并不是企業文化的全面反映。例如,對于受眾方來說,企業形象與企業文化之間存在由人類認識能力的強弱而產生差距;對于企業方來說,企業進行企業形象塑造時會根據自身需要將信息加工后傳播出去或是某些內容不會通過傳播媒介傳播出去,這也使得企業形象與企業文化子內涵上有差別。
(三)利益相關者主體側重點不同
企業文化作為企業的一種客觀存在,從企業文化功能的導向功能、融合功能、激勵功能、創新功能和規范功能看,其利益相關者主體主要側重于企業內部利益相關者,例如企業經理人,企業股東,企業員工;相對來說,僅有企業文化的輻射功能影響到企業外部利益者,例如消費者、當地居民、供應商、競爭者,等等。企業形象主要是指企業相關利益者對企業標志、廣告內容、商標造型以及經營服務特色等綜合的評價,而這里的相關利益者則主要側重于外部利益相關者,例如消費者、客戶、合作伙伴、社會公眾、當地居民,等等。
四、結語
總之,企業文化和企業形象是兩個相互包含的概念和范疇,有著相輔相成的關系,同時又有一定的區別。在市場經濟日益發展的今天,企業文化建設已經成為企業發展的關鍵,企業形象也隨著文化的發展被企業廣泛關注。因此,處理好兩者的關系,在企業文化建設和CIS的導入中都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劉光明.企業文化[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6.
[2]鄒文兵.論企業形象與企業文化的關系[J].長江師范學院學報,2012.
[3]李懷斌,李響,王仕軍等.企業形象策劃[M].大連: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12.
[4]李建華,劉霞.現代企業文化理論與實務[M].機械工業出版社,2012.
責任編輯:張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