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芳
摘 要:在聾校數學教學中,要讓數學走進生活,把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融入課堂,幫助學生意識到在他們的日常生活中存在著數學問題,體驗數學知識與生活的聯系,并逐漸養成有意識地用數學的眼光觀察和認識事物的習慣,從而提高聾生的學習能力。
關鍵詞:聾校;數學生活化;教學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十分重視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強調數學教學要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為學生提供觀察和操作的機會,使他們能借助周圍熟悉的事物學習數學、理解數學,體驗數學的魅力。在聾校數學教學中,把生活融入課堂,讓數學走進生活,激發聽障學生學習數學的濃厚興趣,讓他們更好地感受到數學無處不在,生活處處有數學,從而認識數學、學好數學、應用數學、發展智力,培養學生具有初步的邏輯思維能力和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如何在聾校開展數學生活化教學呢?本人結合多年的教學實際,談談粗淺的做法。
一、注重學生的生活經驗
聾校數學教學不僅要向學生傳授有關的數學知識,而且必須使他們能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因此,在教學中要從聽障學生的年齡特征和認知特點出發,要重視從學生的生活實踐經驗和已有的知識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培養學生去發現數學就在他們身邊。《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提出“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得到不同的發展”這一現代教育理念。作為教師要根據聾生的特點喚起學生的生活經驗。如果把枯燥的數學知識與他們的生活經歷結合起來,就能喚起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拉近學生與數學的距離,引發他們學習的欲望。如,教學“認識人民幣”時,我分別給學生看元、角、分票面,讓學生自己說一說它的用途,然后提問:“在日常生活中,你們什么時候見過或用過人民幣?”這個時候學生紛紛舉手告訴我:過節時收到過“錢”;跟爸爸媽媽上街購物時,見過人民幣;自己買學習和生活用品時,用過人民幣。這樣生活化的導入,置學生于生活情境中,溝通了人民幣與生活中“錢”的聯系,以此來激起學生學習這節內容的興趣,在學習時就更加用心。
聾生由于受到殘障類型的影響,他們獲取知識的途徑較為狹隘,他們對數學的接受、理解和認知通??偸桥c他們自身的直接經驗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對于他們來說,學習與直接經驗相聯系的知識更容易接受和理解。如,教學初步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征”后,為了讓學生從生活物品中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課前我布置了一項作業:搜集一些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物品,動手制作一個長方體和正方體。上課前,學生爭先恐后地展示出了各種各樣的長方體和正方體物品,如,香皂盒、牙膏盒、粉筆盒、餅干盒等。學生踴躍地匯報著制作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過程,有的學生談道:制作長方體時要有6個面;長方體相對的兩個面同樣大;正方體的6個面要一樣等。在整個材料準備的過程中,學生已經直接感知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的一些特征,教師再利用教具進行點撥,學生便可抽象出它們的本質特征了,同時,學生感受到了長方體和正方體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增強了求知欲。
二、挖掘生活素材
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習內容和學生生活背景越接近,學生自覺接納知識的可能性就越高。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既要明確教材的知識點,又要挖掘生活素材,尋找數學知識與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的切入點,使學生主動地參與觀察、實驗、猜想、驗證、推理等數學活動,使他們真正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如,在教學“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時,我把學校要給心理咨詢室貼墻紙這個生活情景引入課堂,提出想把咨詢室貼得漂漂亮亮的,可又不知道要買多少墻紙才既夠貼又不浪費。你們能幫老師算一算嗎?對于這個問題,學生躍躍欲試,可一時又想不出辦法。我將墻面與長方體的關系,以及怎樣計算長方體的表面積等知識教給學生后,帶著學生去量了咨詢室的長、寬、高,回到教室后通過計算,很快得出了答案。這一節課,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普遍較好。通過把數學知識與生活密切聯系起來,使聾生感受到數學與日常生活緊密相連,從而認識數學的價值,樹立起學好數學的自信心。
生活中處處有數學,處處存在數學思想。教師要善于結合教學內容,捕捉生活現象,為課堂教學服務。如,教學“循環小數”時,先讓學生觀察學校的作息時間表,再觀察課程表,然后提問學生:“你們發現了什么?”使他們感受到每天的作息時間都是一樣的,而每周的課程更換是周而復始,獲得對“循環”的初步理解,體驗“循環”的規律性。接著,讓學生通過計算“1÷3”“7÷9”,掌握循環小數的特點。
三、提供應用數學知識的機會
教師要引導學生領悟數學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為學生創設應用數學知識的機會,讓學生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感受數學知識與生活的密切聯系。這樣既能開闊學生的數學視野,深化數學知識,又能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1.給學生創造獲取數學知識的機會
有些教學內容是抽象、概括的,僅僅靠課堂上的講授,很枯燥,聾生不易接受和理解,教學時應根據他們的實際情況,結合他們的生活經歷,采取探究的方法,讓學生自己獲得知識。如,教學“圓錐體積公式的推導”時,我根據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在教學中采用學生動手操作、觀察、實驗等教學手段,使學生獲得公式或經驗。課前我指導學生四人一組準備等底等高的圓柱容器與圓錐容器、沙子和水。課堂上要求小組合作探究,輪流操作,做好記錄。然后讓小組匯報試驗結果。每個小組都有一個相同的結果——把圓錐容器里裝滿水或沙子后倒入圓柱容器里剛好裝了三次,得出結論圓柱的體積等于與它等底等高圓錐體積的三倍,圓錐的體積等于與它等底等高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引導學生用字母表示圓錐的體積公式(教師板書圓錐的體積公式:V錐= sh),說一說要求圓錐的體積只要知道哪些條件就可以。這樣,學生輕松地理解和掌握了圓錐體積公式的推導及計算。
2.給學生提供應用數學的機會
要根據聾生的認知特點以及不同年齡段學習能力的差異,以課本中的例子為背景,結合生活實際,創設教學情境,及時將所學的知識在生活中得到運用,使學生感到學習內容與生活很貼近,變“要我學”為“我要學”。例如,學習了有關面積計算的知識后,讓學生量教室的長和寬,算出它的面積。而后再量一量教室鋪設的地磚是多大的,引導學生實際計算60×60的地磚要用多少塊。學習了環形面積的計算后,讓學生量一量校園的大花壇直徑,在量出花壇的周圍鋪設的小路,算出這條小路的面積是多少平方米。這樣的生活化教學活動,學生既增長了知識,又學會了思考和解決問題,大大地鍛煉了學生應用數學知識的機會與實踐創新的能力。
由于聽覺功能的喪失,使得聽障學生抽象思維發展緩慢,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非常差。聽障學生的數學學習與同齡的健全學生相比,有著相當大的差距。要想讓數學教學走近生活,作為教師在教學中必須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把這些活生生的內容移進課堂,引導學生認識數學、感悟數學,從數學角度去觀察、思考問題。同時,通過數學知識的運用,把數學回歸到生活中,讓學生在生活中感悟數學,讓學生真正體會到學習數學的實用性,從而喜歡數學,能夠學以致用。
參考文獻:
[1]劉兼,孫曉天.數學課程標準解讀[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2]蒯紅良.論生活問題的數學化與數學問題的生活化.中小學教師培訓,2001(08).
(作者單位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阿克蘇地區啟明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