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錦彪
摘 要:新課程理念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就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做了一些嘗試:設疑問難,鼓勵學生獨立思考;重視課本中的史料教學,提高學生的分析、運用能力;加強縱橫聯系,培養學生把握歷史基本規律的能力;開展研究性學習,培養學生實踐和創新的能力。
關鍵詞:課堂教學;重視;探究能力;培養
新課程理念以學生發展為本,以培養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為核心。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那么,在教與學的活動中,如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探究學習,提高他們獨立思考、創新的能力?本人在課堂教學中做了一些嘗試,下面談談在實踐中的一些做法。
一、設疑問難,鼓勵學生獨立思考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在學生的腦力勞動中,擺在第一位的并不是背書和記別人的思想,而是讓學生本人思考。”讀書有疑,方始是學。這是古今中外學者的共識。歷史學習最重要的就是要善于質疑,發現問題,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如何引導學生在歷史學習中質疑呢?
首先,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抓住疑點,運用設疑技巧,適時、適度地引導學生發現疑點,激發其思維興趣,培養其質疑的習慣。如“商鞅變法”一課,就可以導入設疑(秦國的商鞅變法是在什么背景下進行的?假如沒有商鞅變法,秦國后來能統一六國嗎?),課本結束時設疑(聯系商鞅變法的內容,分析其特點是什么。如何評價商鞅變法?)
其次,教師明確告訴學生一些質疑的方法。學習歷史現象時要搞清楚“是什么”,探究“為什么”,懂得“說明了什么”。如,學習《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一節時需要弄清楚:(1)什么是中國近代民族工業?(2)它與洋務運動中的企業又有何不同?為什么會產生于19世紀60、70年代?為何分布在沿海地區而不是內地?(3)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的來源為何是官僚、地主、商人而不是農民?(4)為什么說民族資產階級既有革命性又有妥協性?學習后必須反思:“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中國資本主義為什么不能走上獨立發展的道路?民族資產階級為什么不能肩負起民主革命的歷史使命?”……通過自學探究,學生不僅掌握了課文的基本內容,更重要的是激發了學生探究的興趣,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最后,要求學生掌握“質疑—思考—釋疑”的規律,只有沿著一個個疑問思考下去,才能弄清疑點的內涵與實質,達到真正理解的目的。
在教學過程中,有時學生的質疑是教師始料不及的,甚至與教材的觀點相反,教師切忌橫加責難,在肯定、鼓勵的同時,引導學生立足客觀史實,正確對待歷史,加強理性點撥,形成正確認識,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學生自覺主動參與學習的程度將直接影響和制約整個教學過程的發現和教學的結果。因此,要求教師根據教材特點、認知對象的不同,在課堂中創設適宜學生探究的問題情境,鼓勵學生獨立思考。
如,在學習“經濟體制——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行”時,一上課,我請學生閱讀教材第一、二自然段思考并回答: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歷史原因、現實原因分別是什么?人民公社的弊端有哪些?你認為應該如何糾正?讓學生在課堂上進行討論并回答。后請學生分組討論:(1)[學思之窗][歷史縱橫]反映了什么信息?小崗生產隊為什么會發生如此大的變化?(2)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為什么能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3)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含義是什么?學生分小組討論一番后,紛紛舉手發言。經過各組互相提問并修改后得出正確結論。最后我再提問:“我國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主要內容是什么?對農村經濟的發展產生什么影響?”幾個小組成員之間迅速交換意見,學生很快從改革經營體制、管理體制、購銷體制和調整產業結構去歸納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主要內容;從對農民方面、農業方面、工業化現代化方面去分析其影響。這樣通過小組合作學習,理解了知識的關鍵處,不僅牢牢地掌握了我國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主要內容和影響,而且也為后面的學習做好了鋪墊。探究學習發展了學生的思維,培養了學生的能力。
二、重視課本中的史料教學,提高學生的史科分析、運用能力
歷史教育從分析史料入手,尤其是從教材中涉及的史料入手,不僅可以拓寬學生思維的空間,還可以使學生在熟悉的情境中掌握學習歷史的方法。在教學中,我利用新教材增加的文獻資料和圖片資料,提出問題,激發學生研究問題的興趣,培養學生解讀、判斷、運用歷史資料的能力和歷史思維能力。如,在分析“抗日戰爭——日軍的滔天罪行”時,通過課本觸目驚心的史實引導學生思考:(1)戰爭是殘酷的,犯下種種反人類罪行的日本侵略者,也曾是上有父母下有妻兒的人,是什么使他們從人變成了滅絕人性的惡魔?(2)日本右翼否認日軍在侵華期間制造的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認為只是在戰爭期間的某種屠殺,你怎樣看待這個問題?(3)作為一個中國人,一個中國當代青年,應該怎樣對待這段慘痛的歷史?你認為應該如何處理當今的中日關系?我讓學生在小組中進行討論,通過討論使學生認識到必須冷靜地剖析歷史、正視歷史,樹立理性的愛國主義情感,以積極的態度面對未來。通過問題來進行學習,由學習來生成問題,把學習過程看成是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使學生從中獲得更多的信息和知識,學會學習,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
三、加強縱橫聯系,培養學生把握歷史基本規律的能力
歷史事件是相互聯系和承前啟后的,歷史上發生的一切事件都與一定的時間、地點、條件相聯系。因此,在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師就應充分而恰當地運用縱橫聯系比較的方法,把具有某種共同屬性的人物事件放在一起加以分析,讓學生在比較中學習,在比較中加深對事件的理解,在比較中記憶知識。通過比較,從現象到本質把握歷史事件之間的必然聯系,掌握歷史發展的基本規律。縱橫聯系法是歷史課堂教學中最常用的基本方法之一。
如,這里有兩種方法:一是以一國歷史為線索、以時間為綱的縱向聯系。如,講抗日戰爭時期“八一三”事變時,可聯系“九一八”事變、“一·二八”事變、華北事變、“七七”事變,把20世紀30年代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侵華的五次事變構成一個整體來講述。二是以問題為線索,將同類問題或同一時間,不同國家間相類似的問題進行比較的橫向聯系。如,在講述“各國經濟體制的創新與調整”時可提出問題:中國經濟體制改革取得了哪些重大成就?各國的經濟體制進行了如何的調整與創新?你如何看待這些問題?學生對所學的蘇、美、中等國經濟體制的變革進行重新整理,得出基本的結論是:蘇聯開創了計劃經濟體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沒有根據國情變化進行調整,改革不成功。二戰后資本主義國家普遍利用國家權力對經濟進行大力干預,實行國有化和計劃經濟。中國進行經濟體制改革,確定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新的學習、思考角度的創設使學生對歷史知識有了新的看點,原來社會主義國家和資本主義國家在彼此借鑒,都在調整自己的經濟政策。這樣,通過縱橫聯系,使學生在學習中進一步鞏固和加深所學的知識,學會分析和把握歷史發展基本規律的方法。
四、開展研究性學習,培養學生實踐和創新的能力
如今的中學生知識面寬,他們往往不滿足于課本上的東西,渴望教師能把他們帶入廣闊的知識領域。研究性學習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和補充,十分強調學生自主地探究學習,注重學習的過程和方法,實踐性強,具有課堂教學不可替代的教育教學作用,為學生提供了實踐和創新的場所,有助于更好地實現中學歷史學科的社會功能。我因地制宜,選擇貼近學生實際和生活的話題,組織學生開展“大埔鄉土歷史資源調查研究活動”,讓學生全面參與活動的策劃、設計、組織開展、總結反思的整個過程,這對訓練學生的創新才能和提高中學生的綜合素質,是一項具有深遠意義的社會實踐活動。學生在全面參與的過程中,獲得了自主的發展。在這一活動中,學生就“文物保護”“環境治理”和“旅游資源開發”等社會問題各抒己見,積極撰寫調查報告,并在我的指導下,由學生撰寫的《大埔旅游資源開發情況調查報告》獲得大埔縣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一等獎。
德國著名教育家斯普朗格曾經說過:“教育的最終目的不是傳授已有的知識,而是要把人的創造力量誘導出來,將生命感、價值感‘喚醒”。教師不僅是知識與技能的傳授者和評判者,更是學生學習上的引路人和合作伙伴。這就需要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為學生創設一個能夠充分表現自我的氛圍,為每個學生提供更多的機遇,使每個學生進一步發現自我、認識自我,促進學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實現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一體的新課程改革目標。
參考文獻:
[1]朱慕菊.走進新課程:與課程實施者對話,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2]靳玉樂.新教材將會給教師帶來些什么.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07.
(作者單位 廣東省大埔縣虎山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