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秀梅
摘 要:語文是德育的基礎,青少年學生健全人格培養的關鍵,語文教師負有培養學生優良品質的神圣使命。
關鍵詞:語文;健全人格;培養
隨著社會的發展,教育改革的逐漸深入,我們培養出了越來越多合格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但是也有與此主旋律極不協調的音符。現在,隨著對青少年心理問題關注的增加,越來越多的教育工作者認識到:這主要源于學生不健康的心理。因此,語文教師便負有培養學生這些優良品質的神圣使命,因為語文教科書所選的內容都是培養學生健全人格的好材料。經過多年探索,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努力:
一、堅持愛的原則是前提
卡卡西教育家條原助市說:“原則之原則,則是愛的原則。”愛的原則是指博愛與悅納的原則,把豐富的、真實的愛的情感作為前提和手段貫穿于新課程教學的全過程。學生只有得到教師的愛才能激發他們健康向上的情態,并受此感染,去愛生活,展望生活,追求美好,進而傳遞愛心,關心他人,關愛社會。
二、建立平等、合作、協商的師生關系是保證
傳統的師生關系是操縱—依附式的關系。教師是高高在上的說教者,是師生交往過程中的控制者、主宰者。學生是被牽著走的順從者,或是被強制的逆反者。學生會因教師的誤解而焦慮,因教師的冷漠而受傷,因教師的粗暴而消極。而教師主動同學生交朋友,則會使學生心靈受到很大的欣慰,找到寄托。
三、營造溫馨、和諧、積極、合作的課堂教學氛圍是關鍵
在以往長期的應試教育的樊籠中,語文教學常常失去其人文教學應有的特征。現代語文教學必須打破這種理性的、奴役性的、被動的學習方式,以學生為根本,尊重學生的需要,尊重學生的情感,使其有高尚的道德情感和欣賞、創造美的能力,并能在個人自由生活的同時,承擔不可推卸的對他人、對社會和自然的責任,從而達到弘揚道德價值和審美價值,培養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時代風尚的目的。
四、教材內容,適度拓展,持續培養是重要途徑
如此長期培養,必然會使學生形成優良的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成為自尊、自信、自強、有愛心、有責任感的新一代佼佼者。
最后,教學中還應關注學生的個性,促進學生個性的健康發展。個性是人類心理行為的動力來源。所以,教師要為學生的發展提供一個能自由發揮的舞臺,不要壓抑學生個性的發展,而是給學生一片自由的空間,對學生的行為要多加肯定,而不是經常否定。充分發揮教學藝術才能,就一定會培養出一批批優秀的新一代。
(作者單位 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阿榮旗六合
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