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冉
教學不但需要精心的預設,更應關注學生的動態生成和發展。課堂生成是伴隨著課程改革派生出來的嶄新理念,它是在一個個生命體鮮活的活動過程創造出來的教育資源。雖然教師對課堂進行了預設,但是教學過程是師生及多種因素之間動態的、相互作用的推進過程,不可能全部按照預定的軌道進行。因此,在新課程理念下處理好預設與生成的關系是獲得有效教學環節的前提。生成,不是對預設的否定,而是對預設的挑戰,精彩的生成源于高質量的預設。
精心預設,為生成創造可能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教學是有目標、有計劃、有組織的活動。要想取得好的教學效果,提高教學質量,教師必須進行充分的預設。因此,預設是教學的基本要求。而針對性地處理好教材,合理利用和開發課程資源,是進行教學預設的重點。
要充分發揮教師自身的創造能力,有針對性地處理好教材,也就是要對教材內容有所選擇、補充或調整,并合理利用和開發課程資源,達到優化教學內容的目的。此外,動態生成本身就是在教學過程中隨機開發和適時利用課程資源的過程。例如,我在教學“角的認識”時,讓學生選取身邊的材料做直角。教師預設學生做直角的方法是多樣的:畫、折、圍、剪、拼、找……都可能出現。如果僅用身邊的學習工具展開活動,無疑限制了學生的想象。于是,我們不僅為學生提供了小棒、水彩筆、直尺、細繩、剪刀、三角尺、長方形紙等材料,還為學生提供了釘子板、不規則的紙等材料。充分、有效的教學資源為學生個性化的學習生成提供了極大的空間。
在預設中給生成留足空間
在教學中,預設是必要的,因為教學首先是一個有目標、有計劃的活動,教師必須在課前對自己的教學任務有一個清晰、理性的思考與安排,但同時這種預設是有彈性的、有留白的預設。
例如,教學“圓的面積”時,讓學生借助教師為他們提供好的等分成8份的圓來動手探究圓的面積的計算方法。我預設學生推導轉化的方法是多樣的:可以用整個圓(也就是8份全用)、也可以用其中的一部分、再或者只用其中一份;此外,學生可以用把圓轉化成長方形、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或梯形的方法,這些情況都有可能出現。但如果僅僅按照教材的要求展開活動,無疑限制了學生的想象力。為了讓學生的思維充分得到展示,在學生小組探究前,我先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對圓等分后其中的一份——近似的小三角形進行了深入地認識,找到了它的各部分與圓之間的關系,然后再放手讓學生小組合作進行探究。
放棄預設,選擇生成
面對預設之外的內容,如果教師能夠充分發揮教育機智,突破原先教學預設的框框,捕捉臨時生成資源中的有意義成分,及時放棄預設教學方案,根據學生創造生成新的教學方案,往往會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教學“比的意義”時,有個學生提問:“一場足球比賽2∶0是不是比?”這突如其來的問題。我沒有直接回答而把問題拋給了學生:“你們認為呢?請同學們小組討論?!睂W生形成了兩種意見,一種認為一場足球比賽2∶0是比,一種認為足球比賽2∶0不是比。看到這兩種情況,教師因勢利導,把認為2∶0是比的為正方和認為不是比的為反方進行辯論比賽。
正方:我們認為2:0符合比的讀寫法。所以它是比。
反方:怎么可能呢?若是比,那比的意義是什么呢?
正方:比的意義是兩個數相除又叫做兩個數的比。
反方:一場足球比賽2:0,這兩個數是不是相除關系。
正方:不是相除關系。
反方:那是兩隊的比分,是兩個隊的進球數。
正方:(點點頭)對。
反方:再說兩個數相除關系,除數不能為0,也就是比的后項不能為0,所以,一場足球比賽2:0不是比。
正方學生心服口服。這節課,教師因學生的一個問題而放棄了原先預設的教案,生成了一節成功的課,滿足了學生探究的欲望,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如何機智、巧妙地運用生成是一門值得研究的藝術。教師只有在課前精心的預設,才能在課堂上精彩的生成,同時,也只有在實施教學時不拘泥預設,并能靈活地處理好預設與生成的關系,才能創造出充滿生命活力的課堂。
編輯 王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