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同軍 董恩森

摘 要:教學隊形是指教師在授課時,由于教學目標或教授內容的要求所合理安排教師和學生的位置,以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而教學隊形的安排和合理運用并不是一成不變的,任何一種隊形的運用都是為了提高教學效果,更好地完成教學目標。
關鍵詞:體育教學;教學場景;教學隊形;隊形變換
中圖分類號:G633.9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2410(2013)08-0037-01
在體育課的教學中,合理的教學隊形對于提高教學效率有著重要意義。通過多年教學實踐和學習探索,個人認為,“圓形教學隊形”和其他教學隊形的有效結合對于教學而言,其教授性、變化性、靈活性、規整性和藝術美觀性都具有很大的優勢。
一、從課堂常規部分到熱身活動部分和講解示范部分的隊形變換
進行整隊、問好、點名、宣布教學內容和安排見習生等一系列課堂常規(圖1)后,四路縱隊向左轉繞操場慢跑一至兩圈(300~400米)后從原地踏步開始,由體委帶領第一路縱隊,各路排頭接排尾(圖2),逆時針以教師為圓心走成圓形,這個過程可以緩解學生慢跑的疲勞,降低學生的心率,為后面的熱身活動做好準備。利用圓形隊形可進行行進間徒手操(振臂、擴胸、體側、體轉、俯背運動等),行進間徒手操完畢后,全體學生向左轉面向教師完成踝腕關節、膝關節、肩關節、壓指等原地徒手操,行進間和原地徒手操結合,具有更好的熱身效果。利用圓形為基礎可進行各種游戲,比如喊數抱團、圍圈打猴、丟手娟、擊鼓傳花等。熱身之后可直接以圓形的方式進行課堂教學內容的講解和不同方向的示范,這樣的隊形就不會出現部分學生看不到教師的示范動作,還可以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學習和觀察示范的技術動作,使學生更有效地學習、接受和領悟新知識的技術動作細節,從而提高教學質量和學生的學習效率,以更高的標準達到預計的教學目標。
二、從講解示范到練習部分的隊形變換(以行進間轉法和排球正面雙手墊球為例)
1.行進間轉法
講解示范結束后,從圖2的圓形隊形開始逆時針行進整隊,分別指示第一、二、三、四路縱隊排頭,帶領學生把隊形變換成練習隊形(圖3),進入到練習部分的課堂進程,對所學的新知識進行練習、消化和團隊配合。行進間轉法對于隊形的要求和限制比較嚴格,主要針對行進間隊列隊形的整體性要求和團隊精神的培養,因此需要選擇普通方隊進行練習。
2.以排球正面雙手傳、墊球為例
講解示范結束后,以排為單位自行組圓進行傳、墊球練習(圖4)。對于排球正面雙手傳、墊球的練習來說,用分組圓形隊形的方式進行輪流拋接、拋墊、傳墊等練習,能夠減少學生撿球的時間,從而提高學生接觸球的機會,能在教學器材、場地和時間有限的情況下,有利于初學者練習對球的控制以及球性的培養。加之教師的“Z”字形巡視,既節省了時間,在空間的利用上又更加合理。
三、從練習部分到結束部分的隊形變換
練習部分完成后,隊形可以直接從圖1或圖4向圖2轉換,以方便進行課堂小結和點評,同樣的優點在于,學生們可以從各個角度觀察教師示范練習時出現的錯誤和不足。接下來可以直接利用圓形隊形進行原地放松、行進間放松、圓圈舞等放松練習。也可以把隊形再轉換成圖3的形式,進行放松練習、收送教學器材和宣布下課。
利用圓形隊形和其他隊形有效結合組織課堂教學,使得整個課堂的教學活動流暢且活潑,隨著授課內容的需要隨時轉換隊形,讓學生覺得教學內容緊湊,沒有間隔,既輕松又不乏味,有時經過一個簡短的調整后,又立即開始下一環節的教學活動,從而保證了課程的完整性和課堂教學的連慣性。
參考文獻:
[1]體操教材編寫組.體操[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6.
[2]體育游戲教材編寫組.體育游戲[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6.
[3]排球教材編寫組.排球[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6.
[4]馬啟偉.體育心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11.
[5]詹光斗,楊宗義.高中生上體育課的心理研究[J].全國運動心理學學術論文暨國際運動心理學譯文集,1979~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