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蓉
摘 要:語文教學的根本任務必須定位在“語用”上。強化“語用”意識,打造“語用型”語文課堂,讓文本言語得以“增值”,讓言語技能得到提升,是語文教學的本原旨歸。
關鍵詞:語言文字;言語活動;語用意識
語文不管怎樣學,到最后是要來考察一個人的語文素養的,語言應用能力是一個不容忽視、不可或缺的重要指標。所以,我們認為,語文教學的“本然”,其實就是言語應用,語文教學的根本任務必須定位在“語用”上,這是語文教學的根本出路。因此,強化“語用”意識,打造“語用型”語文課堂,讓文本言語得以“增值”,讓言語技能得到提升,是語文教學的本原旨歸。
一、釋義語用——語言文字的準確運用
所謂語用,是指人們在具體的交際情境中使用語言進行交際,表達特定意義,并產生相應交際效果的活動。當然,我們這里所研究的“語用”,并不是真正語言學意義上的“語用”,而是學生學習語文后的“語用”,即能在一定的語境中正確、合理、妥帖地進行表達,并將已學過的字、詞、句、篇等內容,根據語境的需要加以規范、恰當、個性地運用。主要包括詞匯、書面語、口語、篇章結構、文章體裁等方面的內容。這就是我們所主張的“語用型”教學的價值取向與學術追求,它基于教學對象是小學生、小學是語言學習的基礎階段這一現實狀況而確定的。
二、剖析語用——指向言語的核心運動
1.“語用型”教學的價值指向于言語活動
語文即言語,語文課就是言語課,已成共識。“語用型”教學就是以指向于言語活動而非語言活動為價值取向的,這樣的一種定性,是厘清了“語言”與“言語”之區別,回歸語文教學本原的必然選擇。
語言是一種靜態的知識體系,言語則是一個動態的實踐過程。例如,“今天是星期天”這個句子,語言的意義是“說話人說這句話的當天是一個星期中的第一天”,但在語言運用中,又有不同含義。如果一對夫婦,丈夫潛心事業,不知休息,妻子說:“哎,今天是星期天。”這是含蓄的提醒:今天該休息休息啦,放松一下啦。如果是一個小女孩對爸爸說這句話,可能意義又不一樣,是提醒爸爸:你前天答應星期天帶我去公園玩,今天該去了。提醒爸爸實現諾言。這是因語言使用者不同帶來的意義差異。所以,當一個普通的句子呈現在語文課本中的時候,作為教師,應該敏銳地捕捉到它背后的含義,即引導學生進行品詞析句的能力。
因此,我們打造“語用型”課堂,實際是在教學中對傳統的語言分析、語言賞讀甚至語言研究的路子改變與重建,它以語言運用為學習語言的起點與終點,讓學生在學習語言運用中運用語言,從而形成言語能力。
2.“語用型”教學的基本策略是讓學生“親歷”和“歷練”
“語用型”教學的實踐應當突出兩個環節:(1)感受的實踐,即借助文本,通過感悟、欣賞言語現象,感受語言使用的精妙和特點。如,《三亞落日》一文,讓學生反復吟誦文中出現的精妙詞句,感受落日作為大紅燈籠時的絢麗,作為頑皮孩子時的活躍和跳水員時的優雅。(2)旨在將所感受的言語現象轉化為語用的實踐,即教師創設具體的語用情境,遷移從文本感受到的言語現象,提高言語表達能力。這一過程,必須強調“兩歷”:一是親歷,二是歷練。
“親歷”表現為:(1)強調身體性參與。全面調動多重感官,綜合訓練聽說讀寫。(2)重視直接經驗。學生從文本或生活中獲得了言語經驗,能夠直接作用于言語實踐,使直接經驗不斷豐富、發展、升華,從而實現知識與能力的統一。
所謂“歷練”,就是學生參與言語實踐的過程不是一次兩次,而是反復地練。因為語用是一種駕馭語言的技能,凡屬技能都需反復歷練,多寫才能筆順,勤練方可文暢。所以,語文能力的提高,必須以一定數量的語言材料積累和反復多次的語言實踐為基礎。
3.“語用型”教學融“工具性”與“人文性”于一體
“語用型”遠遠不是以往的為語言而語言的純技術性的語言訓練,而是融工具性與人文性于一體的“言”“意”互轉、“言”“意”融合的過程。這是由文本特點與教學目標所決定的。也就是說,我們應當把關注的重點由言語的內容轉移到言語的形式上,由說什么轉移到怎么說上面。如,蘇教版六年級下冊《煙臺的海》一文,以往的描寫景物順序不外乎春夏秋冬,為何此文的季節轉換是冬春夏秋?帶領學生反復揣摩,哦,原來是煙臺的地理位置特殊,北面臨海,冬季景色奇特壯麗,這樣描寫有強調的功能。再比如,人教版五年級下冊《“鳳辣子”初見林黛玉》一課,其中有這樣一段:(熙鳳)又忙攜黛玉之手,問:“妹妹幾歲了?可也上過學?現吃什么藥?在這里不要想家。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訴我。丫頭老婆們不好了,也只管告訴我。”初讀此語段,覺得熙鳳是個喜歡憐愛、關心體貼黛玉的人,可細細一琢磨,一個討好賈母、投機取巧、虛情假意的偽君子形象就躍然紙上。哪有連珠炮似的發問?分明是說給賈母聽的。這些例子都說明,一個言語形式有兩層內容,一層是顯性的,還有一層內容就是為自己所創造的內容,是形式本身所具有的本體價值,稱之為隱性的內容。隱性的內容正是文本或作者人文精神滲透之所在,結晶之所在。這就告訴我們,“語用型”教學雖然是以訓練學生言語能力為重點,但并不是摒棄人文,將工具與人文割裂開去,而是在說、寫過程中,自然而然地將學生的思想認識、情感態度融入言語表達過程中,從而達到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