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子民 陳小玲
[摘 要]社會環境的變化和家庭問題的頻頻出現使影響學生學習的原因趨于復雜化,然而最讓老師棘手的就是那些在品行或學習方面受復雜原因影響暫時落后的弱勢群體——學困生。學困生轉化一直是教育教學中的重點,要真正實現優化課堂教學、提升教學效益、保證教學質量的穩步提升,教師必須解決學困生轉化這個難題。
[關鍵詞]教師; 學困生; 歸因; 措施
學困生是指智力與感官正常,但學科學習效果低下,達不到國家規定的學科課程標準要求的學生。主要表現為學習成績差、不守紀律、不求上進、品德差。這要求教師善于發現學困生身上的閃光點,再加以巧妙的引導、鼓勵和激發。
一、學困生形成原因
1.學習目的不明確,缺乏上進心。大多數學困生自控能力差,缺乏遠大理想和抱負,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不強,學習態度消極,上課不愿聽講,甚至違反紀律,不能堅持學習,作業照抄,平時貪玩,經不起誘惑。有的好高騖遠,眼高手低;有的不求甚解,馬虎從事。
2.自卑心理嚴重,缺乏自信心。考試屢考屢敗,長期處于班級的“底層”,內心深處一般都很自卑,缺乏學習信心,心理上敏感、脆弱,易形成挫敗感,心理承受著很大的壓力。
3.依賴心理強。現在的獨生子女逐漸增多,家庭教育薄弱,長輩溺愛使得一部分學生從小就沒有養成刻苦耐勞的習慣。他們怕苦、怕累、怕難、貪玩、依賴性強,從而養成不愿動腦,稍微做不來的題目或抄或空著或等老師講,自然而然的就造成了學困生。
4.家庭因素。每一個個體,每一個社會的人,都離不開家庭,都是在家庭中生活的一分子,家庭是教育孩子的一所最直接的學校。然而,現在單親家庭增多,獨生子女備受父母溺愛或祖輩的隔代溺愛,孤兒或留守兒童接受不到家庭教育,或者說部分家長對學生學習的重視程度不夠,某些家長對孩子進行的不正確教育和引導會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學習態度和狀態。
5.社會原因。當今社會,不少連小學都沒讀完的孩子,也能在社會上找到一份工作,有的甚至發展得不錯。相比之下,有的大學生未必能找到一份適合自己的工作或發展空間。這就給農村的家長一種錯覺:讀書與不讀書相差無幾。而且上學要花不少的費用,得不償失。“讀書無用論”極大地影響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6.教師原因。教師職業的辛苦、清貧以及“經商熱”的高漲等,致使許多教師不安心本職工作,不進行必要的思想和業務學習,講課敷衍了事,教法單調、乏味,內容安排上缺乏層次,沒有充分照顧學困生這一弱勢群體。其次,有的教師不注意學法指導和興趣培養,對學生的了解,滲透著個人的意識傾向,以教師自己的認知、情感、意向和個性特征去認識學生,致使教師產生心理偏差,出現體罰、諷剌挖苦學生的現象,嚴重地挫傷了部分學生的自尊心和學習積極性。
二、轉化措施
1.鼓勵學困生做學習的主人。作為教師要用一分為二的觀點看待學生,針對學生的不同情況,因材施教,分類指導。首先,從思想上不嫌棄他們,做到了既滿腔熱情,耐心啟發誘導,又嚴格要求,作業因人布置,合理適當。采用了不同的教育方式,從而引起他們主觀思想的轉變,使每個學困生都明確學習目的,克服自卑感,增強上進心,從行動上表現出是學習的主人。
2.激發學困生的學習興趣。抓住學困生學習過程中的點滴進步,及時給予肯定和鼓勵,以此激發他們深入學習的興趣,引領他們走向成功。在幫助他們學習的過程中,對他們的優點和長處要給予充分的肯定,同時讓他們認識到自己的不足。在鼓勵他們成功的同時,還應提出更大、更高的期望,激發他們獲取更大成功的信心和決心。通過這些方式,力爭使學困生增強學習的信心,激發他們濃厚的學習興趣。
3.轉變教師思想觀念。用愛心去感化學困生。教育是一項特殊的工作,教師所面對的是鮮活的生命,是一個個實實在在的人,而不像工人師傅面對的是機器。教師要用愛心去熱愛、尊重、信任自己的每一個學生,學生得到教師的愛,自然而然地會激發出對教師的愛,反饋之后形成愛的雙向交流,心理學家稱之為“動情效應”。這種交流會使學生尊重教師的勞動,愿意接近教師,希望與教師合作,并把教師看成是父母般的親人,愿意向老師傾吐心聲,袒露自己的思想,真誠傾訴心里的秘密。這樣,通過師生之間的心靈交流,達到教育學生的目的。
責任編輯 沁 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