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萍
一、課題的提出
根據蘇州市體育局、蘇州市教育局倡議“一校一品”的精神,為進一步探索我校體育特色工作的新思路,高標準推進我校教學工作,我們選擇了太極拳訓練為我校體育特色。
新課程要求教師的觀念要更新,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傳授者,更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課程的開發者和建設者;不僅是傳統的教育者,而且是新型教學關系的研究者、組織者。教師的活動不再是依據固有模式“灌輸”現成知識,而要應對學生活躍的思維和變化的情緒,需要師生之間相互溝通、交流,教師要以平等的心態對待學生,加強學生太極拳訓練,有助于師生修身養性,形成融洽的師生關系,推進小學教學。
在現實的教學過程中,我們仍然過多偏重于學科知識的傳授,特別是課本上的知識,而忽視了對學生實踐能力、創新精神、心理素質以及情緒、態度和習慣等綜合素質的培養,學生的身體素質呈下降趨勢。
二、概念界定
本課題的太極文化取向下的健康校園建設研究以現有資源為基礎,積極探索從學校的實際出發和學生發展特點為基礎,讓全體師生都能在一個健康的校園環境下學習。通過太極拳的學習,讓學生充分體驗成功的喜悅,增強學習的信心和做人的信心,讓他們挺起胸膛做人,有效促進學生的身心和心智發展,提高師生的人文素養,促進師生全面發展。
三、理論依據
現代國際奧委會的奠基人顧拜旦說過:“體育是天神的歡娛、生命的動力!”太極拳的健身作用,就是天神的歡娛,生命的動力!太極拳的動作舒展大方、緩慢柔和、剛柔相濟,是人們優秀的健身運動,對健身養生有著特殊的功效。
鄧小平曾專門題詞“太極拳好”。周恩來說過:“太極拳是中華的一種傳統文化,內涵十分豐富,充滿哲理。”
“止戈為武”是太極拳武學思想的根基,以“武”的表現形式,達到“和”的根本目的。“上善若水,以柔克剛”“后發制人”“以禮相待”的人文風范,展現了“和為貴”的平等互利原則。
四、太極拳在我校體育教學中的應用
每學期開始,利用視頻、交談等方式向學生介紹太極文化及太極理念。在日常教學中,教師在注重調控自我、規范自我、完善自我的同時,給學生樹立榜樣,讓太極拳所展現的和諧思想、和諧韻律、和諧力量、和諧魅力來吸引學生,激發學生的練習興趣。
我校課題組教師利用下班時間一起聚在一起學習商議,功夫不負有心人,終于創編出了一套屬于我校的一套8式太極拳,在校領導和全體教師的支持下每天利用早上大課間的時間組織全體師生一起配上口令進行練習,編入每天學生必備的一操一拳的活動中。
平時,為了維護學生的訓練積極性,學校體育組積極開展各項比賽活動,動員全體學生參與,擴大太極拳訓練的范圍。每學年,在國慶、元旦等傳統節日的氣氛渲染下,積極開展“校園杯”太極拳比賽,除了增強學生的集體觀念和團結意識外,也加深了學生對太極拳的認識,進一步促進學生積極訓練。暑假里唯亭實驗小學6名武術小將發揮不畏強手的精神,在全部參賽項目中人人都有上佳表現,獲得六個第一名、五個第二名、三個第三名、兩個第四名、兩個第六名和集體功夫扇第二名的好成績。其中24式太極拳獲得第一名的是:王昊、程怡、袁本潤;楊氏八式太極拳比賽中勇奪第一名的是:王昊、程怡、張佳雯。劉宏偉、于暄分別在五步拳、楊氏八式太極拳中獲得第二名,張佳雯在24式太極拳比賽中獲得第二名。劉宏偉、于暄分別在24式太極拳中獲得第三名;張佳雯在五步拳中獲得第三名。
我們通過研究太極拳的發展變化,引導學生感悟中華民族悠久的傳統文化,讓每個學生都可以盡情地發揮,激發他們的技能興趣,讓體育學習成為兒童的樂趣。與學生共同摸索適合各自學習的學習方法,發展學生的動作技能優勢,帶動學生的興趣愛好,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提高小學體育課堂實效。
參考文獻:
[1]唐豪,顧留謦.太極拳研究[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92.
[2]汪文勝.中學簡化太極拳教學思考[J].體育教育,2009(9):137.
[3]吳永存.蘭孝國.36式陳氏太極拳對大學生身心健康影響的實驗研究[J].搏擊,20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