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偉
生本教學是真正以學生為主人,為學生好學而設計的教學。在實施生本教學的時候,面臨的第一個問題也是最重要的問題就是教學內容的確定,即一堂語文課要教什么。正如王榮生老師所指出的,確定語文教學的內容,往往比怎么教還重要。
筆者認為,準確選擇教學內容是生本教學基礎的基礎。學生在校學習時間是短暫的,在有限的時間里引導學生學不該學或不必學的內容就是對他們生命最大的褻瀆,更談不上“生本”了。要構建“生本”課堂首先就是要準確地選擇教學內容。
如何選擇有效的教學內容,我們進行了歷時1年的深入探討與研究,并對校本教研成果作了適當的提煉。
一、把握編者的教學意圖,選擇教學內容
某個文本,處于一套教材中的某一個特定的位置,一定有其獨特的價值。所以,教師要十分清楚課程標準的學段目標,從編者的意圖出發來選擇與確定教學內容。如何把握編者的教學意圖呢?
1.單元導語
單元導語很明確地告訴我們該單元的教學重點與編寫意圖,而這正是我們確定教學內容的一個憑借。
以五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為例,這個單元的主題是懷念和贊美故鄉的:《古詩三首》《梅花魂》《桂花雨》《小橋流水人家》四篇課文從不同角度對家鄉之情作了詮釋。單元提示是:閱讀課文,要用心體會作者表達的感情,并想想作者的感情是通過哪些景物或事情表達出來的。單元提示明確告訴我們,教學的重點有兩個:一是理解課文內容,二是學習表達方式。教學這個單元時我們就應該把這些作為教學的主要內容。
2.問題泡泡
這些“泡泡語言”總是在課文的關鍵處提示引導、點撥幫助,透過它們,教師能更準確地把握“語文課堂在什么時候要給孩子什么”。因此,在教學中我們應充分重視和運用這些聰慧的“小精靈”。
如,在人教版三年級《趙州橋》一課,問題泡泡是在“這座橋不但堅固,而且美觀”這句過渡句旁,提出:“這句話這樣寫,好在哪兒呢?”這些“泡泡語言”,其實是隱含了許多關于學習方法的教學目標:讓學生初步掌握聯系上下文和生活實際理解詞語和句子的方法,初步了解總分段式和過渡句在文中的作用等。我們教學時就要重點落實這些目標,引領學生掌握這些知識與方法。
二、抓住課文的特有的語言現象,選擇教學內容
語文學科要得意,更要得言。我們不僅要關注文本“寫什么”,更要關注“怎么寫”。課文這些語言現象就是我們所要選擇的教學內容。
1.關注有規律的語言現象
小學語文教材中的語言現象很有規律,表現得極其豐富:生動、貼切的比喻,形象、巧妙的擬人,鏗鏘有力的排比……語文教學除了引導學生理解這些語言所表達的意義外,更要關注語言的吸收和積累。
如,《圓明園的毀滅》第三自然段,細讀這段文字,我們發現,“有……也有……”“有……也有……”“還有”“有……還有……”這幾對關聯詞,在這里是一種特殊的語言表現形式,既是兩兩相對,又是列舉。我們可以把教學的內容確定為從句式層面去感悟、體會,背誦、積累。
2.關注“陌生化”的語言現象
“陌生化”語言是指在閱讀實踐中,遇到的看似不符合語法規范和邏輯事理卻具有較強的藝術表現力的語言。我們在選擇和確定教學內容時不要錯過。
如,我在上《慈母情深》一課中,就讓學生從“背直起來了,我的母親。轉過身來了,我的母親……”發現了其中的語言規律,通過感悟使學生明白了將“我的母親”倒置,并進行多次反復,所起到的表達效果是給人一種慢鏡頭的感覺,突出了母親的辛勞。讓學生真正感悟到這種言語形式的精妙。
三、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選擇教學內容
課文中要教的內容很多,如果面面俱到,反而會適得其反,所以教學內容的選擇時應充分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
1.學生難懂的、有疑慮的地方應確定為自己的教學內容
著名心理學家皮亞杰說:“學習是從問題開始的。”所以,教師應該把學生難懂的、有疑慮的地方確定為教學內容。正如像錢夢龍老師那樣盡量做到:學生讀不懂的,使他讀懂;學生讀不好的,使他讀好。
如,在《白鵝》的教學中,我放手讓學生敞開心扉談出自己的感受、理解、體會,在生生碰撞中習得語言。而對“凈角”這個專業術語,我進行重錘敲打,通過講解、演示,讓學生明晰,從而理解,感同身受。所以整節課我操作游刃有余,學生收獲頗豐。
2.學生容易錯、容易忘的內容應確定為自己的教學內容
課文中有很多知識點學生容易錯,容易遺忘,對這些地方,教師也不能輕易放過,有必要把其選擇為教學內容,進行有的放矢的訓練。
比如,在《白鵝》這課中:
師:你們已經你們預習了課文,老師來考考你們,請看第一組。
師:說說你發現了什么?
師:誰愿意當小老師帶大家讀讀這些數字成語?
師:“餐”是生字,拿出出你的手指頭寫寫“餐”。
師:接著看第二組。誰來讀。開火車讀。帶點字都是多音字,你能讀準它嗎?誰來讀?
生讀。(老師根據學生的反饋進行正音,讀到供養不周時,好幾個孩子讀第四聲)
師:“供”不僅是個多音字,而且是個生字。他有兩重讀音,當它讀第一聲時。讀第四聲時表示。(出示:gōng供給,提供某種有利的條件;gòng奉獻,祭祀用的東西被審問時在法庭上述說事實)
師:第三組詞語對于我們而言,挺陌生,現在的人也很少用。不知道你們能不能讀對呢?誰敢一個人試試?
(學生讀得很吃力,老師進行正音)
《白鵝》這課教學中,教師針對這篇課文四字詞語多、多音字多、生僻字多的特點,根據學生在讀音上,字形上容易產生歧義的地方,把課文分成了三組,找準學生容易產生錯誤的地方,使教學很有針對性,也非常有必要。
我們在語文教學實踐中不斷錘煉,練就一雙慧眼,發現課文的教學價值,確定適宜的教學內容。只要抓住了教學內容這個基點,生本課堂一定會散發出知識魅力的芬芳,讓學生獲得實實在在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