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鴻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應當充分利用課堂之外如圖書館、網絡等信息渠道嘗試進行探究性閱讀,拓展學生的閱讀面,課外閱讀的總量不少于100萬字。”閱讀教學不僅是我們教師對教材書本的深入鉆研,更應當包括對大量有效課外閱讀的方法性的指導。隨著人們對閱讀教學的不斷深入探索,很多有識之士不約而同地將目光投向了閱讀教學課堂內和課堂外融為一體的更廣闊的領域。如今,這一種閱讀教學的新模式正逐步形成。
一、課外閱讀是小學生知識結構發展的必由之路
小學生閱讀能力的形成、語文素養的提升,必定要有大量的閱讀量作為基礎。教材和書本固然重要,但從某種意義上說,教材其實就是個“例子”。“例子”幫助學生總結學習的方法,學會學習、學會閱讀,這是遠遠不夠的。只有大量閱讀、大量地接觸語言,才能形成連貫的知識網,在學生的腦中建立豐富的“語言素材樹”,才能使學生獲得充足的語言信息,才能幫助學生鞏固識字成果、感悟理解語言精髓,學會賞析,領悟表達,增強閱讀能力,扎扎實實提高語文的基本素養。
閱讀的基本素養對于一個人的成長至關重要。張海迪沒有進過一天學校,但是她卻以驚人的毅力,自學了小學、中學的全部課程,自學了英語、日語、德語、世界語。她最喜歡的是閱讀。她最喜歡的是奧斯特洛夫斯基的《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吳運鐸的《把一切獻給黨》,還有《古麗亞的道路》《我的大學》《真正的人》等催人奮進的書。她在兩年內讀完了革縣圖書館于她有用的全部藏書,涉獵了古今中外的許多文學名著。她的事例充分證明了閱讀對于一個人成長的至關重要。事實也充分證明,閱讀能力愈強的人,他的發展能力就愈強。通過大量閱讀對語言文字的直接體驗,不僅可以有效地構建個人獨特的語言文字知識體系,而且可以陶冶情操,促進思考,追求真理,提升人生境界,因而對個人的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
二、指導學生課外閱讀的有效方法
1.課內課外融為一體
課內的閱讀應是課外閱讀的基礎,而課外的閱讀則是課內閱讀的延伸與拓展。課內的閱讀可以學會閱讀的方法,而閱讀真正的收獲還是在于課外的閱讀。課內和課外有效結合,不但可以使學生從課內學會方法和技能,以便能更有效地開展課外閱讀;而且能通過大量的課外閱讀,對課內閱讀進行補充、鞏固和驗證,互惠互利、融為一體、相得益彰,因而,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我們就要站在“大語文”的立場上,必須具備課內外一體化的意識,將教材用作“例子”,絕不能就課文教課文,注意將課文與課外閱讀相聯系,甚至與這一類閱讀相聯系,與整個單元的大目標或者整冊課本的大目標相聯系,將教材資源和課外閱讀資源進行有機的整合,構建起一個更加豐厚的閱讀教學資源。這樣就能高瞻遠矚、因地制宜,減少語文教學的盲目性,增強教學的目的性。
2.課內獲得有用的方法是關鍵
想要有效開展課外閱讀,那么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就應當注重對教材中課文的表達方式、寫作方法、主要線索等的教學,這些就是學生學會有效閱讀的關鍵。例如,在文章的“表達方式”上,要引導學生弄清文章的主體結構、表達方法和寫作特色等;在“領悟寫作方法”上,要讓學生學會圈畫批注法,學會抓文章的主要內容、抓故事的跌宕情節、抓文眼、抓關鍵句、抓中心句,邊讀邊想;學會從聯系上下文、聯系課題、聯系同類文章或自己的生活經歷,揣摩作者的寫作目的、寫作思想等方面去思考;還要讓學生學會粗讀和略讀、精讀等閱讀方法。如果在課堂上運用此法,再適當選擇相類似的課外閱讀材料,讓學生去當堂練習或者放于課后去練習,日積月累,學生自然而然就會利用課內之法行之于課外閱讀了。
3.通過多種活動促進學生有效閱讀,這樣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良好的校園、班級環境對學生閱讀能力的行程至關重要。我們要做的是,用校園內濃郁的書香墨香氣息熏陶學生,有利于學生沉浸在讀書的氛圍之中。如,校園內名人名言、經典詩文等的懸掛、學校書吧、班級讀書角等,學生耳濡目染,就可謂是“潤物細無聲”。同時,學校或班級還可以有計劃地開展一些班級讀書會、讀書匯報會、讀書知識競賽、教師的讀書指導課、讀書沙龍,甚至師生共讀、漂流讀、易書讀等,多種形式的活動促使學生在活動中積極閱讀,產生良好的課外閱讀效果。
總之,閱讀教學不僅是我們教師對教材文本的深入鉆研,而且更應包括對學生大量課外閱讀的有效指導。只有平衡好課內和課外的兩只翅膀,才會讓閱讀教學愈飛愈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