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等職業教育的目標是培養高素質、高技能、創新型人才,加強實訓基地建設是實現高職教育目標的重要保證。以國家骨干院校重點建設專業廣西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建筑工程技術專業為例,對校內外實訓基地的建設進行了探索與實踐。
關鍵詞:高等職業教育;建筑工程技術;實訓基地
作者簡介:王虹(1968-),女,陜西寶雞人,廣西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講師。(廣西 南寧 530023)
基金項目:本文系廣西教育廳“高職教育水利專業頂崗實習環節管理體系的研究與實踐”的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48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0079(2013)07-0183-02
職業教育的根本任務是培養有較強實際動手能力和職業能力的技能型人才,而實訓是培養這種能力的關鍵環節。[1]它是職業教育的特色和靈魂,是區別于普通教育的重要標志,是職業教育賴以生存的根基。學生實訓主要是在實訓基地中完成,如何建設好校內外實訓基地是每一所高職院校必須面對的問題。
一、實訓基地運行中普遍存在的問題
1.校企合作缺乏長效驅動力
校企共建實訓基地,往往是學校熱情很高,企業卻比較冷淡。其原因在于:一是政府缺乏相關法律制度的引導;二是企業缺乏培養人才的社會責任和自身人才培養的長遠規劃;三是企業從中得不到實惠,缺乏合作的長效驅動力。沒有企業的積極主動,也就注定校企合作很難深化發展。
2.實訓基地功能開發不足
通常校內實訓基地只注重對學生技能訓練的功能,而對技能考證、社會培訓、技術研發等其他社會服務功能開發不足,基地經濟和社會效益不明顯,導致既不能形成校企共贏的局面,也無法滿足基地可持續發展的需要。其原因在于:一是基地建設主動服務社會的意識不強;二是學校缺乏統籌經濟效益與人才培養之間互利共贏的能力,缺乏整合資源開發基地其他功能的能力。
3.實訓基地實踐教學組織水平較低
實訓基地運行通常以為只要能組織學生實訓就可以了,對實訓項目安排比較隨意,與專業建設、課程建設、教學團隊建設對接程度低,缺乏典型性和系統性。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與校外基地缺乏互補性,實訓指導教師也存在指導水平低、數量不足的問題。
二、建筑工程實訓基地建設實踐
廣西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建筑工程技術專業以國家骨干院校重點建設專業為契機,加大校內外實訓基地建設力度,以場地引資源,校企共建校內實訓基地;積極開發實訓基地的社會服務功能,拓展校外實訓基地;以房屋建造過程序化實訓項目,提升教學組織水平,形成了“三位一體”的“校中企”、“企中校”建筑工程實訓基地。“三位一體”的“校中企”、“企中校”實訓基地構建理念見圖1。
依托“1區2集團”(即:南寧—東盟經濟開發區、廣西建工集團、深圳寶鷹建設集團),在建設過程中遵循“123”建設思路(即:緊緊圍繞培養學生職業能力這1條主線;充分利用學校和企業2個育人主體;實現理論與實踐結合、專業技能培養與職業素質培養結合、職業標準與教學內容3個結合),積極與企業合作,探索校內基地建設的校企合作新模式。由學校提供場地和管理,企業提供設備、技術支持,以企業為主組織實訓,建立生產性、仿真性、開放性的校內外相互補充的實驗實訓基地。
1.以場地引資源,校企共建校內實訓基地,形成校企共贏的局面
校內實訓基地既便于建筑系列專業課程的直觀教學,又能使學生深入到施工一線參與實踐,[2]短時間內可掌握全面技能,既安全又不受氣候影響。由學校提供場地和管理,企業負責提供設備和技術支持,并承擔師資培訓任務。引入行業標準,以企業為主組織實習,在實習過程中,一方面有效強化了學生的實踐技能;另一方面企業節省了對場地的投入,通過材料檢測、工程設計等業務,企業實現了經濟效益,學校為企業培養了后續人才,形成了校企共贏的局面。
2.積極開發實訓基地的社會服務功能,不斷拓展校外實訓基地
有計劃地加強與學校專業相關的,有一定規模、生產技術較先進、管理嚴格、經營規范、社會聲譽好的企業的聯系,將其作為校企合作的重點對象,了解其技術及培訓需求,有計劃地派出專業骨干教師主動參與企業的技術開發或“送教上門”為其開展各類員工培訓,增加企業對學校的深入了解,拓寬實習崗位渠道。[3]
與“1區2集團”深度合作,建立穩定的校外實訓基地,通過實訓基地兼職教師和專業教師聯合指導,確保學生的各種實訓效果,達到工學結合的目的。
“1區”是指南寧—東盟經濟開發區。南寧—東盟經濟開發區是中國—東盟博覽會的重要載體,是廣西北部灣經濟區11個重點產業園區之一,是南寧市推進工業化、城鎮化的核心區域。學院新校區位于南寧—東盟經濟開發區內,學院借助開發區優勢,與進區的南寧—東盟經濟開發區住建局、廣西金大道鋼結構工程有限公司、廣西榮泰鋼結構建設有限公司等5家建筑企事業單位共建了園區實訓基地。
“2集團”是指廣西建工集團和深圳寶鷹建設集團。廣西建工集團是廣西建筑的龍頭企業,是廣西自治區政府重點服務和支持的8家企業之一。此外,還與廣西南寧百樹工程建設咨詢有限公司、廣西奇林風景園林工程有限公司、廣西金諾建設工程有限公司、廣西晟力幕墻裝飾工程有限公司共建了校外實習基地。
3.基于房屋建造過程序化實訓項目,提升基地實踐教學組織水平
基于房屋建造過程設置“建筑工程技術實訓基地”,以保證實訓內容的典型性和系統性。根據專業、課程、實訓內容等制訂實訓基地建設的整體規劃,分階段、分層次組織實施。在校內實訓基地營造建筑企業現場氛圍,引入建筑企業管理文化與理念,讓學生在實訓中充分感受到建筑生產一線的氛圍。
學院新校區內建筑實訓基地建設占地32畝,建筑面積7800m2,設置有2中心2基地,另有露天實訓場地7500m2。
(1)“校中企”工程設計中心。設置建筑實訓室、結構實訓室各1個,學生可進行房屋建筑設計,結構施工圖“平法”識讀及設計訓練,建筑裝飾工程的設計和實訓。與廣西南寧精琢建筑裝飾有限公司合作,設立設計工作室,通過對實體或虛擬命題工程項目進行建筑裝飾和結構施工圖設計,讓學生熟悉工程設計流程,鞏固課堂所學理論知識,培養學生工程設計能力。
(2)“校中企”材料檢測中心。對內用于建筑材料實驗實訓教學,對外引企入校,與廣西桂海工程檢測咨詢有限公司合作共建建筑材料試驗檢測中心,承接建筑施工工地進場的材料質量檢測業務。設置實訓室6個,主要滿足本專業有關課程對建筑材料性能試驗、建筑材料檢測與檢驗的教學需求,并為其他相關專業教學服務,達到生產性教學和對外服務的標準。
(3)施工技術基地。建筑施工實訓場主要用于建筑工程技術專業及其專業群各專業的實踐操作。設置實訓室6個,包括:建筑施工測量放樣實訓室、土方工程實訓場、砌筑工程實訓室、模板腳手架工程實訓室、鋼筋工程施工實訓場、縮微仿真建模實訓室、建筑結構觀摩實訓室、成果展覽室。
(4)工程管理實訓基地。設置實訓室3個,包括:工程資料整編實訓室、工程管理實訓室、工程概預算實訓室。
積極與企業合作,探索校內基地建設的校企合作新模式,以企業為主組織實訓,建立生產性、仿真性、開放性的校內外相互補充的實驗實訓基地。
4.以制度作保障,確保實訓基地的運行效果
不斷完善學生實訓管理辦法、考核辦法、實習實訓教學大綱、教學計劃、過程監控辦法及考核標準。學院通過建立和健全校企合作的校內外實習實訓基地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制定了“校外實訓基地應急處理規定”、“校外實訓基地教學與安全管理規定”等學生實習保障制度,明確了頂崗實習學生傷殘事故處理辦法、頂崗實習學生工傷保險辦法等,以確保學生實習安全,保障學生權益,保障實訓基地健康可持續發展。[4]校外實習可通過建立“實習承諾書”制度、“定期探望制度”以及利用現代網絡進行及時動態的管理,確保實習效果。
三、結束語
實訓基地建設對高職院校來說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需要社會各界的支持,需要不斷深化校企合作。建筑工程實訓基地建設還必須隨著建筑行業的新工藝、新方法、新材料不斷更新和完善,從而為建筑行業生產一線培養出更多的具有實踐和創新能力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參考文獻:
[1]方崇,張春樂.高職水利專業校外實訓基地建設的困境與對策[J].中國電力教育,2010,(22):134-135.
[2]陳月萍,曹青,宣晴.建工專業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建設的探索[J].工程與建設,2012,(1):129-130.
[3]丁金昌,童衛軍.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建設的探索[J].中國高教研究,2008,2(7):12-13.
[4]胡瑛,杜紹堂,楊翔,等.建筑工程技術專業頂崗實習的教學與管理研究[J].昆明冶金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0,26(5):30-32.
(責任編輯:孫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