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紅德
“學案”是經教師個人編寫、集體研討,再修改完善的過程而形成的,是以課程標準和現行教材為主要依據、用于指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促進發展的學習方案。“學案導學”是指以學案為載體,以導學為方式,以學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學習為主體,以教師的指導為主導,師生共同完成學習目標的一種教學方式。
一、學案的編寫
學案導學的前提是教師為學生提供一份優質的學案,而優質學案不是一蹴而就能完成的,是經過教師們認真思考,充分醞釀,集體研討,反復修改而成的,它是備課組甚至是學科組教師集體智慧的結晶。影響優質學案的因素很多,本文重點從三個方面對學案的編寫進行了論述。
1. 學案的組成
學案內容一般包括:學習目標、課前導學、課堂學習(課堂探究)、達標測評、鞏固訓練、課后反思六個部分。“學習目標”就是選用學科組統一分解確定的課時目標,學案后續內容的安排、材料的選取、學法指導等都是圍繞達成學習目標服務和展開的。“課前導學”就是將學習內容問題化處理,引導學生根據學習問題進行主動學習——即預習;“課前導學”是一個學習前置的過程,是培養學生學習能力的過程,是當前“先學后教”教學思想中“先學”的行動體現。“課堂學習(探究)”是教師與學生共同解決預習中未能解決的學習內容。這部分內容是師生在課堂內重點著力的部分,是學案的核心。“達標測評”是根據學習目標要求,選擇一些有針對性、典型性、遞進性的習題,檢查學生在規定時間內的完成情況。達標測評有兩個作用,其一是通過做達標測評題,進一步加深學生對所學內容的理解,其二是通過測評,了解學生達標情況,為后續作業布置和個性化輔導提供原始材料。“鞏固訓練”是根據課堂反饋情況布置相應的作業。“課后反思”是引導學生每一次學習之后,簡單小結本節課的學習情況。課后反思內容有助于學生今后復習時,突出復習重點和便于教師了解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
2. 學案的選材
編寫學案的教師在敘述學習目標時,必須使用經過學科組分解后達成的具體的、可操作的課時學習目標,而且要真正理解和吃透學習目標的內涵,這樣才能更好的發揮學習目標的導向、激勵、調控和監控作用;然后再根據學習目標的要求、學習內容的難度、學情的實際等選擇合適的材料、例題、習題、測評題、拓展題等。在選擇課本以外題例時,科組要求做到三選:先從網絡或教輔資料選取基本符合要求的習題(海選),然后從海選的習題中刪去不太好的習題(篩選),再從剩下的習題中,選擇符合要求的具有針對性和典型性的習題(精選)。由于基礎較差學生學習物理的整體能力不是很強,所以選題時,教師對那些綜合性很強的難題、偏題、怪題、舊題等基本上不要選,主要選擇能服務于學習目標的、與課本難度相近或稍微大一點的習題,或選擇題干條件變化時又能產生新問題情境的習題,或選擇題目有多個設問,且設問難度逐漸遞進的習題等。
3. 學案的形成
在教學過程中,一般按下面三個程序編寫學案:第一階段是備課組長提前一周安排好下一周學案編寫任務,各課時學案編寫教師根據學案編寫要求,先進行獨立思考,結合學習目標、教材、教輔、網絡資源等材料,編寫學案初稿,提前發給成員教師。各成員教師對學案進行分析和研究,做好集體備課時交流研討的準備。第二個階段是集中研討階段。由于各教師對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的理解不盡相同,個人編寫的學案難免有不足之處,需要集體研討進一步完善。具體做法是:在規定的集體備課時間內,先由學案編寫教師重點講述:①學案編寫和設計的意圖。②如何根據學習目標,組織、選擇和使用相關資源。③編寫學案時遇到什么困惑。④學案、課本教輔等的綜合使用建議等內容。再由其他教師根據自己對本課時內容的理解,提出學案修改的建議,再由學案編寫教師根據討論意見進行修改和完善,形成定稿,印發給教師和學生。第三階段是各成員教師拿到定稿后的學案,再結合自己的個性特點和本班學生實際,發揮各自的主觀能動性,對學案進行個性化的增、刪、變、改等的處理,形成適合自己個性的具有本班特色的優秀學案。
二、學案的使用
沒有有效使用的學案,即使學習目標再明確,學案編寫得再好,也不能實現其真正的價值,其結果也只能是紙上談兵。學案必須通過有效使用,才能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1. 學案的課前使用
一般在上課前兩天將學案發給學生,學生根據學案的學習目標、重點、難點和設置的問題,開始預習,完成學案導學部分的要求,閱讀教材,思考學案提出的問題,并將預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記錄在學案上。課代表第二天將學案收集上交給教師檢查。以學案為載體引導學生預習,改變了學生以前不愿預習、不會預習的不良習慣,提高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2. 學案的課堂使用
教師在檢查學生學案的基礎上,基本上了解學生對學案內容掌握的整體情況,課堂教學中就能集中精力和學生一起解決學案中未能解決的重難點問題。解決重難點問題時,一般根據不同情況采用不同的方式:如果不是很難理解的內容,教師可以先引導學生思考、討論和交流,再進行適當的點撥;如果是比較難以理解的內容,可考慮由教師和學生一起探究來解決問題;如果是很抽象的內容,教師可以通過演示實驗、播放視頻和flash動畫等方式,展現物理過程,幫助學生理解有關內容。如在學習“運動的合成與分解”時,學生解答小船過河的問題總是出錯,為此,教師在課堂上播放了小船過河的flash動畫給學生觀看:何時位移最短、何時時間最短,當水流速度增大時,船的速度如何變化等,再讓學生思考或討論相關的問題,就能較好的解決此類問題。利用學案解決重難點或疑點問題時,教師要盡量引導和指導學生自主解決問題,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自主性,培養學生思維能力。課堂達標測評要限時完成,盡量當堂反饋測評結果,及時了解課堂教學效果,為后續彌補未能達標內容和課后個別輔導提供第一手材料。
3. 學案的課后使用
學生課后可以繼續利用學案研究課堂內沒有解決的問題;可以整理課堂學習要點,記錄在學案上,便于今后復習使用;可以在學案反思欄目記錄本課時學習的收獲、困惑等內容。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在課堂的表現及學案中暴露出來的問題,進行個性化的輔導,增強輔導的針對性和有效性。由于學案內容是根據學生實際精編而成,有很強的實用性,在期末復習、甚至是高考備考復習時,都能發揮很大的作用。一般情況下,要求學生把學案整理成冊,妥善保管。為了加大學生對學案保管的重視程度,每次單元測驗和階段測驗,都要有不少于30%的試題直接來源于學案的經典例題或習題,以督促學生保管好學好,并鼓勵學生課后經常復習學案,真正理解和掌握學案的內容。
責任編輯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