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振華
教師必須根據學生學習語言的規律,由“教課文”向“學習語言文字運用”轉變,讓學生在豐富多彩的語言運用中,提高語言能力,提升語文素養。
一、注重對文本語言的背誦積累
學生要擁有熟練的語言能力,必須有豐富的積累。小學時期,一定數量的背誦積累,不僅可以提高記憶力,還有利于語言表達能力的提高。例如教學《燕子》一課,可以這樣引導學生積累語言:1. 課文第2自然段就是一首贊頌春天的詩,這么美的春天你能把它讀好嗎?請大家自由讀一讀。2. 剛才我們發現第2句很難讀,先聽老師讀,請注意有時候自然停頓就是為了讀出語言的節奏感。這個句子如果是詩,那讀起來就更有節奏感了,請聽:
微風吹拂著
千萬條才展開帶黃色的
嫩葉的柳絲
3. 自己試著讀一讀。詩的語言,詩的節奏,全現出了不一般的美。一起讀讀下面的小詩。4. 詩是容易記住的,讀著讀著,我們就能把優美的文字背下來了。
學生閱讀能力的發展大致可以分為積累性閱讀,理解性閱讀和鑒賞性閱讀三個階段。學生在最初的閱讀階段,應該著重于積累性閱讀。進行這種閱讀要特別強調熟讀、背誦。通過熟讀、背誦,學生既進行了字、詞、句、篇等語言表達形式方面的積累,又進行了文章所包含的思想內容方面的積累。學生的積累豐富,語言就會涌來筆端,寫作的能力就水到渠成地提高了。
二、注重文本語言表達方法的學習
所謂文本語言,即是教材提供的范文中的字詞句段篇。語言文字運用主要指口頭語言表達和書面語言表達。“運用”應有兩層意思:一是能正確、規范地運用語言文字;二是能有方法,有創意地運用語言文字。編者選入教材的文章,幾乎每一篇都文情并茂,都有可供學生學習語言表達的方法。要引導學生學會語言文字運用,首先要引領學生學習文本的語言表達的方法。
語文版新課標四年級下冊語文《地震中的父與子》一文中父親的形象聚集在三個場景的描寫中;面對廢墟,堅定站立;不顧勸阻,堅持挖掘;夜以繼日,傷痕累累。透過三個場景,我們可以從一“跪”一“站”中,品味到父親的堅強,從一問一答中,品味到父親的堅定,從一分一秒中,品味到父親的堅韌。我們看到了一位了不起的、感人至深的偉大父親。我們要引導學生體味課文中精彩的語言表達方法。
語言文字表達方式不同,遣詞造句不同,它所承載的語言文字的情味和意蘊是不一樣的。教學中要引導學生體會怎樣的語言形式會產生怎樣的表達效果,這樣的教學才真正具有語文味。語文教學不應僅僅停留在對課文內容的了解,作品主旨的體會,作者情感的感悟上,而應注重語言文字運用,引導學生學習語言形式的表達,咬文嚼字地體會語言表達的精采之處。比如標點符號的運用,反復出現的詞語表達的效果,生動傳神的描寫等等。
三、提高學生語言運用的能力
葉圣陶先生認為,讀與寫的能力是語文教學的兩個基本目標。“閱讀是吸收,寫作是傾吐”,“閱讀是寫作的基礎”,只有“讀得好”,才能“寫得好”,因此“讀”與“寫”必須有機結合才能相得益彰。要千方百計激發學生閱讀和表達的欲望,使學生成為“我要讀”“我要寫”的主動者。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可根據年段特點進行一些課堂小練筆:文中有的好詞,可“換一換”比較體會;文中的“空白”,可進行“補一補”的拓展訓練,文中寫得簡略之處進行“擴一擴”的練習,訓練想象;文中的精彩片段,可指導“仿一仿”,學習語言表達方法,學習課文寫法。例如:語文版新課標教材四年級下冊《鳥的天堂》中有一段精彩的片段:樹上就變得熱鬧了,到處都是鳥聲,到處都是鳥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樹上叫,有的飛起來,有的在撲翅膀。
我在教學中充分利用課件創設情境(樹上的鳥叫與樹林中的鳥叫)讓學生感受到課文用詞的準確和再現情景,再讓學生遷移小練筆;學習場面描寫的寫作方法,收到了很好教學效果。
責任編輯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