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精衛
新型師生關系要求教師要善于溝通、熱愛、關心學生,以自身的魅力潛移默化地感染學生;注重營造民主、平等、融洽、開放、寬容的教學氛圍;尊重學生個體,注重抓住一切時機激發學生創新的欲望;注重對學生的學習行為和學習結果、反應等做出客觀、公正、熱情、誠懇的評價。良好的師生關系在現代教育中的作用愈加重要,那么如何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呢?
一、尊重學生的自尊心
現代社會是張揚個性的社會,許多孩子又是獨生子女,渴望被尊重,希望被認可是每個孩子的愿望,任何一個人都有自尊心,都有被尊重的權利。在過去,教師代表的就是絕對的權威,教師的話孩子必須無條件聽從,教師處于絕對的“強勢”地位,在此過程中,忽視了學生的人格與尊嚴,學生自由的思想與個性受到壓制,影響了孩子的發展。所以,我們應該摒棄舊有的觀念與思想,教師應抱著與學生共同學習,共同探討,共同進步,平等互助的態度與學生相處,這樣學生才會感到學習的主體性,才能感覺到是為自己而學習,才會感覺到學習的快樂,才不會產生厭學情緒與消極被動的情緒。所以,尊重學生自尊心,使學生感到自己與老師是平等關系,讓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得到充分的發揮,這樣才能培養具有創造力、自尊心、自豪感的接班人。
二、了解學生
隨著時代的發展,了解學生所處的時代,所處的環境是非常有必要的。了解學生是打開學生心靈的鑰匙,陶行知先生曾說過:“教學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們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學。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為教,學也不成為學。”教育學生的過程既是教師的角色又是學生的角色,我們需要去了解、去深入其中學生生活的背景,不斷的增強時代的新知識、新語言、新文化,這樣我們才能更好地與學生溝通,而不是總是旗幟鮮明,道理套套地讓學生聽從老師的教導,只有真正了解學生所處的時代才能真正與學生進行溝通,才能理解學生的行為,才能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遇到問題才能對癥下藥,有效地讓學生接納老師,打開學生心靈的大門。
三、贊賞學生
教師的成就感主要來源于培養了比自己更加優秀的人才。在以前,教師的形象是嚴肅的、不茍言笑的,哪怕學生做得再好,最多只得到教師只言片語的表揚。這種刻意為之的行為目的是讓教師有威嚴,使學生不驕傲,其實是不利于孩子的心理發展的,也不利于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試想一下,如果教師在學生心里有的僅僅是敬畏,有的只有仰視,那么學生又怎么會向老師傾吐內心的想法,老師又怎么能真正走進學生的內心,又怎么能真正了解學生。沒有了解,談何教育?所以,當學生表現好的時候,不妨放下你的嚴肅、放下教師的擔子,以正常的、和善的態度對待學生,不吝言辭,對表現好的行為進行卓有成效的表揚,讓學生感受到老師的贊賞,增添學生自豪感與自信心。讓學生知道原來我是能夠做好的,做好了是會受到別人的贊賞的。老師要從神壇主動走下來,善于發現每個學生富有的個性,好的老師不是指出學生多少缺點和不足,而在于發現學生多少亮點與優點,及時給予鼓勵表揚,讓學生感覺自己是優秀,是能夠不斷進步。教師欣賞學生,學生得到欣賞,是互動性良師益友的一個主要標志。
四、包容學生的缺點
俗話說,"人無完人,金無足赤",每個人都是不完美,都是有犯錯的時候。其實大至國家,小至個人,錯誤無時無刻不在發生。改革開放我們是“摸著石頭過河”,在過河的過程中我們總會不知不覺走了彎路、錯路,這正是我們學習的過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就是“摸著石頭過河”的過程,他們是在不斷犯錯中成長的。教育的目的就是不斷指導學生的進步,教師不能害怕孩子出現錯誤,不能單純地認為指出的錯誤肯定就不會發生,這是不科學的。教師應該明白,教師的作用就是讓學生學會,在犯錯后明白一定的道理,并懂得自己總結出避免今后犯同樣錯誤的經驗。因此,學生的每一次的錯誤、失敗都有可能成為他今后某一個成功的鋪墊。
責任編輯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