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昕
摘要:歷史文化村鎮保護是我國文化遺產保護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保護和利用歷史文化遺產,如何完善歷史文化村鎮的保護制度,如何達到讓原住民最大限度的參與到政府的保護開發當中,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廣州市海珠區黃埔村在實施保護開發工程以來,形成了關注環境、尊重歷史、積極與村名溝通合作的模式特點,不僅實現了嶺南特色歷史文化村鎮的文化遺產保護與開發,也完成了城市化進程中城中村的改造,可為嶺南地區其他歷史文化村鎮的保護與開發提供借鑒。
關鍵詞:黃埔古村;保護;開發
珠三角地處改革開放的前沿地區,城鎮化水平高,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城市建設速度加快,在廣大的鄉村社會逐漸走向現代化生活的同時,具有嶺南特色的村落宗族組織和宗族文化也在“城市化運動”中遭到破壞。在這一個文化變遷過程中,一方面是由于城市化改造中對古舊建筑缺乏系統規劃的拆除和破壞,一方面也是原來的鄉村居民為了片面追求生活的“現代化”而主動改變了原來的村落風貌。位于廣州市海珠區東端珠江畔的黃埔村,能夠將大量的古祠堂、古民居建筑保存至今無疑是幸運的。黃埔村位于海珠區琶洲島東南面,建村于北宋年間,面積6平方公里,毗鄰海上絲綢之路的始發地之一的黃埔古港,現有戶籍人口3580人,總戶數1177戶。在廣州市海珠區委、區政府的重視和眾多專家的集思廣益下,目前的黃埔村已經建成約18.6公頃的古村景區,鋪設了超過3公里的觀光線路,對現存古建筑、古街區也進行了整治和修復。以“村港一體”為宗旨,黃埔古港古村逐漸形成嶺南文化的集聚地、體驗地和展示地,2011年,該景區被評為“海珠十大新名片”。黃埔古村作為廣州歷史文化變遷的見證者,是廣州所經歷的近代變革具體而微的集中體現,對黃埔古村的保護與開發也是廣州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在黃埔古村進行保護、開發的同時,也有效整治了黃埔村及周邊的自然環境與社會治安環境,也可以給今天的城中村改造工程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鑒。
一、黃埔古村保護區概況
黃埔村位于海珠區東部,面積2.5平方公里,現有梁、馮、胡、羅等主姓。黃埔村又名鳳浦、凰洲,據村中現存的《北帝廟重修碑記》中記載,早在北宋時期這里已聚居成村。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清政府宣布在廣東的廣州、江蘇的松江、浙江的寧波、福建的廈門為對外貿易港口,并設立粵海關、江海關、浙海關和閩海關等四個海關,負責管理對外貿易和征收關稅等事物,次年粵海關在黃埔村設黃埔掛號口征收關稅。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十一月十日,清政府宣布撤銷江、浙、閩三個海關,作出了“嗣后口岸定于廣東”,夷船“止許在廣東收泊貿易”的決定,獨留粵海關“一口通商”,廣州成為當時官方唯一的對外貿易口岸,而黃埔古港也成為貿易全球化的重要平臺。1739—1745年,瑞典商船哥德堡號曾三次揚帆前往中國,成為中瑞友好交往的見證。260多年后的2006年,瑞典國王卡爾十六世和王后希爾維婭隨仿古商船哥德堡號再次起航來訪。為了迎接其到來,在原黃埔稅館舊址興建了黃埔古港風景區和粵海第一關紀念館,續寫昔日輝煌。
黃埔村還保留有大量嶺南建筑風格特色的歷史文物建筑,磚雕、木雕、灰塑、鑊耳屋及青石板路隨處可見。據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結果顯示,村內至今還保留有清代祠堂12座、家塾4座、宮廟1座,商業街遺址2處,以及數十座建于清代的民居。
黃埔村還是一個名人輩出的典型僑鄉。其獨特的地理優勢使中西文化思想相結合,涌現出大批在近代中國經濟文化轉型中發揮重要作用的歷史名人,如身兼三國領事的“黃埔先生”胡璇澤、著名鐵路和公路建設專家胡棟朝、清朝著名外交家梁誠、十三行天寶行創始人梁經國、“永豐艦”艦長馮肇憲、嶺南糖業先驅馮銳等。
二、黃埔古村保護模式的形成
上個世紀80年代,黃埔村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已經引起了文化部門、僑務部門以及高校相關專家學者的重視。最早一批學者進入黃埔村是在1988年,經過駐村調查發現了廣州華僑出國的原因不僅只是勞務輸出,出國經商、留學在黃埔村也很普遍,同時還發現了黃埔古港遺址。2000年,又專門成立黃埔村課題研究小組,從黃埔村作為清代重要對外貿易港口、涌現出的一批著名人物、典型僑鄉等方面深入挖掘其文化內涵。2006年7月,為了迎接瑞典國王王后仿古商船哥德堡號重訪廣州,政府修整了黃埔古港景觀區,借此黃埔古港景觀區的開發利用終于進入了正軌,但此次開發并未深入到黃埔村。
2008年10月,為了建設港村一體的歷史文化景區,五位專家學者聯名致信省委書記,在得到領導批示之后, 2009年10月,海珠區黃埔古村保護項目領導小組正式成立,啟動了黃埔古村保護工程。項目通過市政工程、立面整飾工程、景觀綠化工程、古建筑修繕工程和水利河道工程五大部分對古港古村周邊環境進行升級改造。目前黃埔古村改造項目共加固和整飾居民房屋370多套、約14萬平方米;鋪設三線下地、市政供水管線共計3000米,道路鋪裝麻石路面共計20000多平方米;完成北帝廟、黃埔公園2個公園的改造、10余處綠化小景的修建和7個水體的整治;完成了13棟古建筑的修繕;完成水系連通、堤岸整治、碼頭、橋梁及水閘泵站建設等工程。
此外,整個古村保護工程還注重對黃埔村文化內涵的挖掘,建立了黃埔古村人文歷史展覽館,集中展示黃埔村的歷史文化底蘊,成立廣州黃埔古港古村研究會,提升黃埔古村的學術研究層次,未來還將升級改造粵海第一關紀念館,展示海上絲綢之路及中國對外貿易的歷史,在名人故居的基礎上建立古村名人紀念館。同時,還對村內的古建筑加以利用,將黃埔村打造成為嶺南特色文化和廣東民間工藝的集聚地、展示地和體驗地,如“端生家塾”變身為“韓艷剪紙藝術館”,未來還將利用村內的祠堂和古民居作為象牙工藝和廣式家具的展示地等。
從黃埔古港古村的發現到保護工程開始實施,經歷了20余年,隨著整個大環境的變化,專家們的努力造就了這個工程。而整個保護工程力求從容建設,在建設中時間服從質量,不趕工期;保證高端建設,高起點規劃水、陸兩條旅游線路;注重細節,以4A級的標準做好景區的配套設施;引入大師進駐黃埔村,提高古村的文化輻射力。也正在20多年的保護、開發以及諸多學者的研究、建議下,才形成了較為完善的黃埔古村保護模式。
三、黃埔古村保護模式的特點
包括歷史文化村鎮在內的任何文化遺產都是由歷史塑造而成,對他們的保護開發都是是對過去的遺存用當代的方式去使用。雖然許多地方已經制定了各式各樣的保護政策和措施,但歷史村鎮的保存狀況不容樂觀,一般情況下只有少數有突出價值的建筑被保護下來,很少能夠將歷史村鎮進行整體保護,而目前較為合理的的保護方式應該是“保持村鎮歷史肌理,對歷史建筑進行適應性再利用,改善環境質量,增加社區活力以適應物質結構的變化和現代生活的需求”。而黃埔村的保護方式恰巧是對這一理論的印證。
(一)保護村鎮整體風貌村鎮格局重點保護
珠三角鄉土聚落因自然地理差異、地域開發不平衡、族群構成不同、外來文化等因素的影響形成不同的文化景觀。但總體上遵循中國傳統宗法禮制思想,以“秩序化”的整體思想來指導營建,形成以里巷為單位、規整的聚落結構。村落順坡而建,前低后高,地高氣爽,利于排水。它坐北向南,朝向好,通風好,村落前面有廣闊的田野和大面積的池塘,東西和背面則圍以樹林,村落主要巷道與夏季主導風向平行。這種聚落形態被陸元鼎教授稱為“梳式布局”,是廣府地區一種普遍的聚落形式。黃埔村的保護開發遵循 “抽疏保舊、完善配套、適度開發、商業運作”的總體原則,保護了一個嶺南水鄉的整體風貌。祠堂、民居、水塘、榕樹、石雕、磚雕、木雕、灰塑及陶塑等能體現嶺南水鄉地域歷史文化特征的物質要素得以保存下來,還包括反映空間格局的風水意匠、村鎮肌理、空間格局、街巷尺度等。
除物質要素外,包括北帝誕、飄色、上扁等村風民俗,廣繡等民間技藝也都一一保留下來,更難得的是在黃埔古村的保護過程中并未將住戶全部搬遷,而是維護了村的人口結構,保持住村的活力。與此同時,對村內原有風貌的保護與整治過程中,原有的違章、危險建筑也得到了有效的制止和改造。
(二)以尊重“原真性”為原則,科學保護修復建筑遺產
國內外學術界對建筑遺產保護修復思想與方法的發展變換,各流派雖然觀點有所不同,卻都表現出共同的特征:從探討建筑修復的依據、技術方法與尺度出發,逐步就修復行為到底應該體現遺產何種價值以及如何準確價值的問題展開爭論。修復技術與方法上人們基本認同以“維護歷史真實性價值”為核心的保護修復原則與保護方法體系。在保護修復過程中堅持保護原真性的基本原則,同時兼顧全面保護原則、最有必要和最小干預原則、可識別原則、可逆原則、原址保護原則、縝密原則。
黃埔村保護項目工程在對古建筑的修復方面以“不改變文物原狀”保護建筑的原真性為指導思想,嚴格按照原形制、原結構、原材料、原工藝技術的“四原”原則對線路內13座古建筑進行修繕。對涉及修繕方案和施工中的方法進行充分論證,確保施工前論證充分、施工中遵循科學、施工后展現原貌。對古建筑堅決不實施遷移、不實施改建,切實避免拆遷過程中對建筑物造成傷害。甚至某些古建筑內的地磚,在修繕前都事先編號、拍照,以確保重新鋪設時不破壞原來的鋪設擺放順序。對于殘損的結構構件及功能構件,詳細考證后進行復原。對于殘缺的建筑裝飾部分,視情況而定:若殘存部分能體現出較高的藝術價值,且不影響結構和安全,則保留或只做簡單的加固,盡可能地保存建筑的古色古香的韻味,以見證建筑飽經風霜的歷史;若裝飾部分的缺失影響到建筑的整體效果,且根據現狀可以復原,則對其進行修復。
縱觀黃埔古村保護工程古建筑修復過程,修復之前,任何的措施都要嚴密的建立在對文物建筑本身和它的環境全面充分的調查研究之上;在修繕過程中尊重了建筑材料和工藝的原真性,體現了建筑遺產保護修復的基本與核心原則,最大限度保存歷史建筑原存部分盡量避免添加和拆除,為修繕和加固所加上去的東西都做到能識別,任何修復措施都是可逆的,即便將來有必要除去這些修復措施時也不至于損壞歷史建筑,并對所做的一切進行檔案記錄;修復完后,古建筑周圍的歷史環境得到保護,文物建筑所具有的歷史、文化、科學甚至情感等方面的價值都得到保存。
(三)尊重原住民意見,協商推進工程,作民生工程
目前,我國的歷史文化村鎮保護基本形成了一種模式,重視物質空間特征的保護,強調旅游開發對遺產地經濟發展的作用。保護工作者及保護規劃的制定者以外來的評價標準來判斷遺產的價值,強勢文化標準為保護對象選擇哪些傳統是必需繼續的,哪些是可以放棄的;旅游規劃制定者以社會流行的風尚來包裝聚落遺產,按旅游的需要對歷史景觀進行化裝。一些歷史文化村鎮正是在這樣的所謂的“保護”過程中,逐漸喪失其可識別性、持續發展的能力和功能的多樣性。但黃埔村在保護過程中,項目實施小組以“民意優先、民利優先”為原則,對黃埔村是否要保護,如何去保護等問題上,都予以了村民充分的話語權。
在啟動黃埔村保護工程之前,黃埔村的村民代表們舉行了全體表決大會,在會上全票通過了黃埔村的保護規劃方案,同意實施黃埔古村的保護工程;在黃埔村的水利工程中,石基村全體村民舉行表決大會,通過了黃埔村護村河的實施方案;在黃埔古村的經營策劃上,無論是選擇經營公司、還是在制定合同的過程中,項目小組均充分尊重黃埔、石基兩村的意見,為下一步的經營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為了保障黃埔村被拆遷的村民的切身利益,積極穩妥地推動項目的拆遷工作,項目實施小組擬定了拆遷補償實施方案,最大程度的保障了被拆遷戶的利益,換取了村民對古村保護建設的支持。在項目規劃實施過程中,旅游線路上需要抽疏的房屋是否動拆尊重居民意見,不想動遷的居民就以立面整飾等其他方式將房屋融入到整體規劃中。真正做到了拆遷補償實施方案保障被拆遷戶的利益,在改善居民的居住環境同時保障村集體經濟利益和村民的個人收入。
整個改造項目實施過程中,實行“一張宣傳單、一個效果圖、一個熱線電話、一份反饋意見”的“4個一”辦法,充分與村民進行溝通,對一期沿線227戶居民進行逐戶上門走訪,共收集到67戶居民的意見和建議,還設立了居民意見收集點,保證居民意見可隨時獲悉,及時得到整改,真正做到居民滿意。
類似的舉措在保證整個保護工程順利開展的同時,也贏到了黃埔村居民的信任與好感,在之后的保護、開發過程中也獲得了他們更加積極的配合。甚至有村民主動向展覽館捐贈家中的“老古董”,也有的族人與研究會合作在目前空置的祠堂、私塾中開辦民間展覽館。目前計劃實施的有胡棟朝故居待建為胡棟朝展覽館和左垣家塾待建的梁氏名人館。胡氏族人還在潮江胡公祠中辦了胡氏先賢事跡圖片展,在為期四個月的展覽期中,胡氏族人自發參與到日常的維護和管理中。胡慧顏色老人還把自家的一棟住宅給黃埔古港古村研究會作為會員注冊會址,并在其中進行了其父親胡廣春的個人事跡展。
黃埔古村的保護是不僅是參觀、展覽以及旅游發展的需要,更是為了延續廣州城市文脈,提升城市生活品質。1987年10月通過的《華盛頓憲章》中規定了保護歷史城鎮和城區的原則、目標和方法,將歷史城鎮、歷史城區的保護作為經濟與社會發展的完整組成部分,并列入各級城市和地區規劃,制定保護規劃,鼓勵居民參與。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因此,要做的不是畫地為牢簡單的修建博物館,而是更加重視其人文生態的保護,即“活化保護”?!盎罨钡母拍顏碜杂谙愀壅?007年—2008年度的《施政報告》中推出的“活化歷史建筑伙伴計劃” (以下簡稱“活化計劃”),其目的在于為歷史建筑尋得新生命,做一個新用途,讓公眾得以走進并欣賞這個歷史建筑[]。黃埔古村的“活化保護”不僅僅是對古建筑的修繕,對古村落格局的恢復,更重要的是把文保觀念灌輸到當地居民的思想中,讓他們主動參與到整個保護、開發工作中來,把當下的文化生活與過去的歷史展現有機地融為一體,讓后人在日常生活中傳承著黃埔古村所蘊含的廣州文化精神。更重要的是,早村民主動的參與下,黃埔村的城中村改造不再是開發者與原住民相互對抗的拉鋸戰,而成為雙方合作,共同完成城市化建設與文化遺產保護的雙贏結果。
參考文獻:
[1]黃啟臣.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史[M].廣東經濟出版社,2003.
[2]陳柏堅,黃啟臣.廣州外貿史(上)[M].廣州出版社,1995.
[3]陳 蔚.我國建筑遺產保護理論和方法研究[D].重慶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6.
[4]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ICOMOS):《保護歷史城鎮與城區憲章》(華盛頓憲章),1987.
[5]王 瑤,周亞琦.香港“活化歷史建筑伙伴計劃”及其啟示[J].規劃師,2011年(4).
[6]王新榮.古跡“活化”,讓靜態文化遺產“枯木逢春”——說說香港近年來文化遺產保護的新舉措,人民網http://art.people.com.cn/n/2012/0702/c226026-18426534.html,2012年7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