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昌林
信息技術高效課堂,是指在課堂有限的時間和空間內(nèi),采取恰當?shù)慕虒W策略、教學手段,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學有所得、學有所成、并體驗成功的愉悅,教育教學效率或效果能夠得到很好的體現(xiàn),學生得到全面的發(fā)展。
一、因材施教策略
1. 立足教材,深入挖掘教材的內(nèi)涵
在新課程理念中,教師的教學不再是知識的轉(zhuǎn)載者,教師是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授課之前,教師必須立足教材,理解教材編寫的意圖,深入研究、挖掘教材的內(nèi)涵。在讀懂和讀透教材的基礎上,教師還要敢于跳出教材,活用教材,甚至可以和學生一起研討開發(fā)校本教材。在處理教材時,我們可以根據(jù)教材內(nèi)容按知識體系進行歸納和調(diào)整,針對某單元圍繞學生身邊的熱點焦點問題,將生動的人生體驗(如軍訓、志愿者活動)和設計文化主題活動案例來貫穿整個教學過程,也可以整合其他學科來豐富我們的教學內(nèi)容。通過讓學生利用信息技術手段解決學習和生活的問題,從而使我們的教材變得有骨有肉、有感情,體現(xiàn)信息技術教育與時俱進的人文性、科學性和社會性。
2. 分層教學
由于學生的學習基礎參差不齊,在現(xiàn)有的班級授課情況下,要讓不同的學生在學習上得到不同的發(fā)展,就必須進行分層教學。在信息技術教學中,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分層教學:
(1)教學目標的分層
根據(jù)不同層次的學生知識結(jié)構、學習基礎、學習能力及操作能力的差異,設置彈性的教學目標,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在教學過程中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學有所得,體驗課堂帶給他們的快樂,幫助他們樹立自信。
(2)教學過程的分層
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把教師的操作示范制作成詳細的圖文資料、視頻錄像等放在學習網(wǎng)站,讓學生自主探究學習,通過類比、聯(lián)想、嘗試和教師的講解實現(xiàn)知識的過渡和遷移。對于有需要幫助的學生,我們可以通過教師的示范、小組內(nèi)同學的互助、教學示范錄像等讓學生掌握基本的知識與操作技能;對于學有余力的同學,我們應把課堂的主動權交給他們,讓他們有充足的時間去探索和創(chuàng)新;鼓勵他們充當課堂的“小先生”,輔導、協(xié)助其他同學完成任務。
(3)任務練習的分層
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要設置有彈性、有梯度的練習和任務,一般情況下我們可以設置基本任務、進階任務和拓展任務。如在八年級《添加演示文稿內(nèi)容--拒絕電子垃圾,綠色的呼喚》中,我是這樣進行任務設置的。基礎任務一:文本占位符后插入文字(電子垃圾的概念)、藝術字(拒絕電子垃圾口號style)。基礎任務二:插入文本框并進行屬性設置(文本框內(nèi)容:你是如何拒絕電子垃圾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基礎任務三:插入圖片、剪貼畫并進行美化(環(huán)保標記或活動照片)。進階任務:插入自選圖形使圖片顯得更有個性和特色。拓展任務:圍繞如何拒絕電子垃圾活動的圖文進行創(chuàng)意排版。在前面的基礎任務和進階任務中,學生都是在半成品的基礎上進行加工處理,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順利完成,并體驗成功的喜悅。拓展任務更好地激發(fā)了學有余力的同學創(chuàng)作激情和繼續(xù)探究的欲望,學生的個性和能力得到充分的體現(xiàn)。
(4)教學輔導的分層
對于基礎知識、基礎理論和基本操作比較好的同學,我們主要采用的輔導方式是點到為止,重點是學法方面的指導,并適當提高任務的難度和要求,給與足夠的時間給他們自主學習和探究;對于大部分學生,他們可以觀看學習網(wǎng)站的圖文并茂的操作指引或視頻,或教師局部廣播教學;對于個別需要幫助的學生,我們采用的輔導方式是小組內(nèi)一對一幫扶,最后才是教師進行針對性的輔導。對于他們,教師在課堂中要給予足夠的關注,輔導中以鼓勵、表揚為主,讓他們體驗成功的喜悅,從而幫助他們樹立學習的自信心。
(5)把握評價的診斷、激勵與導向功能,開展分層評價
由于學生的起點水平、學習風格、學習習慣等存在差異,教學目標、教學任務和教學輔導策略的不同,我們在進行評價時,不能用單一的衡量標準對學生進行評價。對待課堂表現(xiàn)較好、出色完成任務的同學,既要表揚也要指出他們的缺點,讓他們更好地認清自我。對待大部分學生,我們多用肯定的方式評價他們,同時要引導他們找到解決問題(困難)的突破點。對于基礎薄弱的學生,我們更多的要用欣賞和發(fā)展的眼光看待他們,通過及時的口頭表揚、贊許的目光、寬容的微笑、拍拍肩膀、熱烈的掌聲等方式肯定他們?nèi)〉玫倪M步,讓他們重獲信心,受到鼓舞,從而取得長足的進步。
二、先學后教策略
由于信息技術學科只是一門會考科目,不納入中考分數(shù),學校不可能安排課余時間給學生進行預習、復習。學生也不重視,沒有預習、復習的意識和習慣。我們只能在課堂有限的40-45分鐘里要實效。這里提倡的先學后教,指的是課堂內(nèi)的先學后教,而不是課外的先學后教。先學,指的是在課堂中先讓學生去思考、去嘗試,利用學習網(wǎng)站上教師準備好的圖文并茂的操作指引、操作示范視頻進行自主學習。然后進行小組討論探究,先練習體驗。后教指的是教師根據(jù)學生的自學情況進行點撥和分層指導。先學后教首先要尊重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把課堂的思考權、表現(xiàn)權、體驗權還給學生,讓學生在思考、質(zhì)疑、合作探究中培養(yǎng)自學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和發(fā)散思維,從而實現(xiàn)“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是為了不教”的最終目的。
三、小組合作與競爭教學法結(jié)合策略
美國教育學家布魯姆認為:當學習轉(zhuǎn)化為一種合作過程,人人都從中受益時,小組合作程序是非常有效的。合作學習是基于自主學習的,在合作前先給予學生獨立思考、探索的時間,并且在探究學習過程中要確保小組各成員各有所責、各盡其能,避免小組的任務由小組長或個別成員代勞或全權包辦的情況。
競爭教學法指的是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先制定(或與學生共同制定)相關的評價量規(guī)和評價方法,讓學生在小組合作的學習氛圍中,通過激發(fā)初中生好勝的心理,引入競爭意識。可以組內(nèi)組員之間競爭、小組與小組之間競爭,通過邊競爭、邊學習的策略,充分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有競爭,就有輸贏,教師要合理引導學生對待競爭及競爭結(jié)果的心態(tài),學會在競爭中合作,在合作中競爭。
責任編輯潘孟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