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瑜等
摘要:利用高效能封閉裝置對單胞藻進行半連續培養,提高了單胞藻生產的穩定性,適合大規模生產性培養,可解決四角蛤凈化?;钇陂g單胞藻的持續供給問題,為實際生產應用提供可靠的保證。
關鍵詞:單胞藻;四角蛤;培養;凈化
中圖分類號:S968.4文獻標識號:A文章編號:1001-4942(2013)07-0035-03
四角蛤是黃渤海南部的重要經濟貝類之一[1],生棲在近海灘涂,含有泥沙和微生物,需要進行凈化吐沙,否則會使產品牙磣而影響商業價值[2]。單胞藻具有營養豐富、生長繁殖迅速、環境適應性強的特點,是水中溶氧的重要來源,也是貝類等的重要餌料[3]。但單胞藻培養經常受到諸如氣候、設備、操作方法等條件的制約[4],為解決此問題,國內外開發出保存藻泥[5]、濃縮藻膏[6]等產品。高效能單胞藻培養裝置采用半連續培養的方法生產單胞藻,可用于凈化保活四角蛤等貝類,同時控制海水pH值、鹽度等,其主要特點是占地面積小、培養容量大、生產周期短、抗污染能力強,適合我國單胞藻的大規模生產性培養,可解決四角蛤凈化保活期間單胞藻的持續供給問題。
1培養裝置及方法
1.1單胞藻培養裝置
全套裝置由兩個直立矩形生物餌料器架和夾中間的光溫控制架組成。生物餌料器架包括架體和塑料薄膜袋兩部分,架體是由普通2.5 cm角鋼按一定的設計要求焊制,規格為210 cm×155 cm×55 cm,主要作用是支撐薄膜袋,使之保持直立并承受水的壓力;塑料薄膜是由有效容積1.5 m3、厚度為0.10~0.12 mm的復合薄膜熱合而成。光溫控制架中的人工輔助光源由12支40 W日光燈組成,最大光照強度為8 200 lx,薄膜袋內的加熱保溫元件采用聚四氟乙烯電加熱線,功率為2 000 W、1 000 W和500 W,藻液溫度由薄膜袋內的8002型溫度自控儀控制。
1.2培養室
單胞藻小規模培養時不需另建培養室,可利用現有實驗室、培養室、育苗室,生物餌料容量框架可單獨安放在室內池沿,利用自然光照進行培養,必要時可與光溫控制架組合在一起,在實驗室、培養室利用控溫裝置和人工輔助光源提高培養效果。大規模培養單胞藻時可建造專用培養室,培養室以南北走向為宜,屋頂為白色玻璃鋼瓦,四周裝有大玻璃窗,晴天采光一般要求10 000 lx以上,室內裝有暖氣、輔助光源,還可以配備海水消毒池、洗袋池和充氣設備等。
1.3供水供氣系統
復合薄膜袋培養單胞藻用的海水需先經沉淀、沙濾后進入水處理池,再用0.025%次氯酸鈉溶液 (含有效氯10%)進行消毒,靜置12 h后加入硫代硫酸鈉溶液充氣中和余氯,經檢查無余氯后供給培養使用。如果培養用水需要升溫,可在消毒的同時提溫。藻種及擴種培養用海水經四層200目篩絹加一層脫脂棉過濾,煮沸后方可使用。復合薄膜袋培養單胞藻需要晝夜充氣,每個袋內需設置2~4個100#氣石,氣源可利用育苗室(或餌料室)原有氣源,也可利用自帶的小型充氣機,充氣量為單胞藻培養水體的2%左右。
1.4余氯的簡易檢測方法
次氯酸鈉消毒遺留在海水中的氯量稱余氯,余氯主要以HOCl和OCl-的形式存在,加入碘化鉀后作用釋放碘,能使淀粉溶液變藍。稱取固體淀粉10 g,加入少量純水研磨成糊狀,然后加入1 000 ml沸水,為防腐敗可加4 g ZnCl2或1.25 g水楊酸,攪勻冷卻后取上清液;配制0.2 mol/L的KI:稱取固體33.6 g KI于燒瓶中,加純水至1 000 ml處,待完全溶解后使用。取適量水樣加幾滴淀粉溶液,再往里加幾滴KI溶液,溶液變成藍色則表示有余氯存在。
2工藝流程
2.1藻種培養
藻種培養要在保種室內進行,室內要設置培養架,架上有日光燈做輔助電源,用開關控制光照強弱。培養容器為3 000~5 000 ml的三角燒瓶,接種前要用淡水煮沸法或烘箱干燥法消毒。
2.2擴種培養
擴種培養是在10 000 ml的細口瓶中進行,細口瓶的消毒方法如下:用淡水加去污粉洗凈→濃鹽酸浸泡→消毒水反復清洗。擴種數量根據袋培養需要安排,應保證向薄膜袋提供各種高純度的藻種。
2.3復合薄膜袋培養
2.3.1準備工作先把薄膜袋裝在框架內,調整好,接通袋內外的收獲藻液管、取樣檢測管、充氣管和氣石(氣石上要栓重物使氣石能沉在水底)。如需加熱保溫,再把電加熱線從袋子的小口引入。所有裝入袋內的物品,均要先經0.0025%高錳酸鉀消毒,淡水沖洗干凈。做好以上工作后,蓋緊薄膜袋的兩個管口蓋子,然后向袋內充氣,使薄膜袋膨脹成型,緊貼在框架上。
2.3.2加水和營養鹽所有工作做妥后往袋內注入消毒海水,然后按水量加營養鹽。新月菱形藻和等鞭金藻營養鹽配方見表1。
2.3.3接藻種接種的藻種要逐一鏡檢,有原生動物的藻種一定不要接進薄膜袋內。接種時間最好在晴天上午8~10時,要選擇生活力強、生長旺盛、藻液顏色正常的藻種,藻種濃度一般在220~250萬/ml,新月菱形藻在300萬/ml左右。接種時把瓶內藻液直接倒入薄膜袋內。等鞭金藻和新月菱形藻接種濃度見表2。
2.3.4日常管理要經常檢查薄膜袋內的充氣情況,使袋內藻液能翻騰為宜。隨時觀察藻類生長情況,正常生長的藻液,袋內無沉淀、結團和附壁現象,并且隨培養天數的增加,藻液顏色逐日加深;經常取樣鏡檢藻細胞濃度,掌握藻類生長繁殖情況;每天定時測光照、溫度和pH值,藻液濃度加大時要相應增加充氣量,視藻類生長情況每天或隔天加營養鹽。
2.3.5收獲和再培養復合薄膜袋培養單胞藻,由于接種濃度不同,接種后經2~4 d培養即可首次收獲,收獲的濃度和收獲量見表2。收獲的方法有兩種:一種是虹吸法,利用裝置上的自動收獲系統,把藻液從收獲管中虹吸出來;另一種方法是使用自吸泵抽取藻液,自吸泵的取液管直接連在薄膜袋的收獲管口上,將藻液泵到遠處及位置較高的育苗池中。收獲后的薄膜袋內要立即注入消毒海水,并按注水量添加營養鹽繼續培養,一般隔1~2 d又可重新收獲,如此循環,每個薄膜袋可收獲5次以上。收獲的藻液可為其它薄膜袋接種用,這樣能大幅地減少接種和擴種規模,對于單胞藻的大規模生產很有益處。首次收獲的藻液新鮮、生長旺盛、純度高,用于接種的稀釋濃度較小,隨著收獲次數增多,稀釋濃度不斷增大,培養周期不斷縮短。經多次收獲后藻類生長逐漸緩慢,老化細胞、雜質增多,在薄膜袋底部出現附壁現象,即使稀釋濃度超過200萬/ml,也達不到預期培養效果,且很容易出現死亡,失去了培養的意義,此時即可全部收獲。其收獲后的稀釋濃度與培養周期的關系見表3。
2.3.6薄膜袋的再利用全部收獲后的復合薄膜袋還可再次使用。先把薄膜袋放入加洗衣粉的水中搓洗,再放入0.025%次氯酸鈉中浸泡12 h,淡水洗凈再用。最好放入100℃的沸水中浸泡進行高溫消毒。一般一個袋可重復使用2~3次。
2.3.7注意事項①薄膜袋使用前要仔細檢查有無漏洞,特別是接縫壓合處,如果有漏洞,用聚乙烯薄膜膠粘牢再用。②防污染是關鍵,操作前所有工具和手均要經過徹底消毒。③隨著藻細胞的生長繁殖,藻液顏色不斷加深,要逐漸增加充氣量。④接種、收獲和添加營養鹽的工作一般要在每天上午進行。
3討論
利用高效能封閉式單胞藻培養裝置對四角蛤進行凈化吐沙,能為四角蛤提供一個相對穩定的吐沙環境,12~24 h達到無泥沙要求,既保證了四角蛤的攝食要求,又保證了充分的氧氣供應,提高了凈化質量,增強了生產的穩定性,節省了水體、能源和勞力,又通過從源頭、養殖、加工到餐桌控制質量,進行可追溯管理,進一步保證了產品的安全性[7]。在此基礎上進行四角蛤等貝類的凈化加工、低溫?;盍魍爱a業化示范,不僅提高產品的附加值,還可促進我國海洋經濟的可持續健康發展[8]。
參考文獻:
[1]
趙匠. 四角蛤蜊的形態和習性 [J]. 松遼學刊 (自然科學版), 1992, 1:41-43.
[2]王彩理, 王濱亭, 王洪軍, 等. 特色原味四角蛤蜊的加工工藝 [J] .漁業科學進展, 2011, 32(6):135-140.
[3]鄒琰, 李琪, 邱兆星, 等. 單胞藻高溫期培養技術要點 [J]. 齊魯漁業, 2010, 27(5):45-46.
[4]Fulks W, Main K L. Rotifer and microalgae production systems in Asia and the U.S. [C]. Honolulu: Hawaii Proceedings of a US Asia Workshop, 1991, 28-31.
[5]OConnor W A, Nell J A. The potential of algal concentrates as food for the product ion of Australian bivalves [C]. NSW (Australia): NSW Fisheries, Salamander Bay, 1992, 200-201.
[6]Donaldson J. Commercial production of microalgae at Coast Oyster Company[C]. Honolulu: The Oceanic Institute, 1991, 229 -236.
[7]王彩理, 劉叢力, 郭曉華, 等. 鲆鰈類養殖加工利用現狀及發展前景 [J]. 山東農業科學, 2012, 44(6):116-120.
[8]滕瑜, 劉叢力, 沈建. 我國貝類產業化現狀及存在問題 [J]. 科學養魚, 2012, 6:1-2.
山 東 農 業 科 學2013,45(7):38~41Shandong Agricultural Sciences
山 東 農 業 科 學第45卷第7期姬紅等:彩色棉棉子發育形態變化與干物質積累規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