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葆華
【摘 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開展,對高中化學的課堂教學有了更高層次的要求;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人心,也為教師的個人發展和不斷進步提供了廣闊的空間。本文作者從長期的高中化學課堂教學經歷中摸索總結出對高中化學不同的課堂類型應采取不同的組織形式,以達到高中化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關鍵詞】高中化學課堂;有效教學;組織形式
一、和諧健康的師生關系,是課堂有效教學的重要保障
和諧的師生關系,即教育的主客體之間民主平等、相互理解、彼此信任、融洽相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需要和諧的教育,和諧教育更需要和諧的師生關系。和諧的師生關系的教育特點是平等、民主,活躍和朝氣蓬勃的。“親其師,信其道”,只有和諧的師生關系才能使學生尊敬、信賴并且喜愛教師,在這個前提下,教師才可以去自主選擇合適的、有效的課堂模式。
二、教師淵博且不斷更新的知識儲備,是課堂有效教學的重要支柱
在以前我們常說:“給學生一杯水,教師應有一桶水。”這種說法在社會發展速度較慢的年代是有一定道理的;在當代發展極為迅速的社會,一桶長期不更新、不流動的水,會變成死水,教師要給學生一瓶水,自己就要成為一條長流不息且清澈的一眼泉水。
從教師傳承文明、教書育人的使命和承擔的社會角色來看,對教師素質的要求更高。教師應該是人類終身學習的楷模和示范,教師的終身學習尤為重要。高頻率、快節奏的時代腳步,帶來的是教育內容面臨的問題,很多新鮮的事物會櫛次鱗比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課堂里和講臺上。新知識、新理論、新現象、新問題使我們應接不暇。一朝受教,終身受益的時代已經不存在了。學習就和吃飯一樣重要,教師只有不斷的學習,才能適應這個變化頻繁的時代。
三、教師充分的課前準備,是課堂有效教學的重要基礎
備課是課堂教學的起始環節,是教師力求取得最佳課堂效果的先決條件,是教師教學行為和學生學習行為的點子庫,也是提高教師自身素質的有效途徑。備課要面向全體學生,注重每一個學生充分發展、因材施教,注重差異,體現教師的科學精神和智慧。備課時要選擇合適的教法和學法,調動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和站在學生的角度多思考如何與學生溝通交流,充分考慮學生主動性學習,師生成為學習的共同體。
四、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做學習的真正主人
教師永遠不要喧賓奪主,要讓學生清楚的認識到學習和吃飯、走路一樣,必須親力親為是任何人也替代不了的。教師要相信學生是很有能力的,他們的潛能蓄勢待發,卻又深藏不露,只要遇到合適的條件,它就會噴薄而出。
下面本人針對高中化學學科的特點和幾種化學課型的特點闡述一下如何有效的組織高中的化學課堂。
1.新授課的有效組織
新授課的教學采用“先學后教、以學定教”的教學策略。從根本上改變傳統教育中重教師 “教”、輕學生“學”的做法,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學案”是“以學定教”教學形式最重要的操作材料,學生就是在“學案”的引導之下,通過課前自學明確學習目標,帶著預習的成果和預習過程中產生的疑問去聽課;教師則根據學生在學案預習過程中提出的問題組織課堂教學,帶領學生解決疑問增強課堂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實現三維的教學目標。
“導學學案”的設計,要求教師在備課過程中做到按學科知識結構,認真研究學生的共同特點、個體差異,綜合考慮全體學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基礎上,分層次確定具體可行的學習目標。要把握不同層次學生的認知水平,滿足學困生的成功體驗,也要激發優生的求知欲望,這樣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
在課堂上,真正做到了“以學生為本”,使學生真正做到了眼到、耳到、口到、手到、心到,培養了他們的自學能力、演講能力、與人交流的能力及終身學習的能力更培養了他們的自信心,而這一切都是人才必備的要素。
2.實驗課的有效組織
實驗是化學的學科基礎,作為教師不僅要會演示實驗,組織學生實驗,更要會根據教學需要自行設計實驗。
例如,在學習氨氣的噴泉實驗后,可以引導學生依據噴泉實驗的原理自行設計合理的噴泉實驗裝置并通過親自實驗進行驗證。這樣操作不僅開發了學生的思維、拓展了學生的視野、提高了學生實驗設計和操作能力,嘗試到成功的喜悅,更激發了它們學習化學的濃厚興趣、培養了學習的信息。
3.復習課的有效組織
復習課上,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自己去總結每一個知識點,并且為每一個知識點配針對性練習,然后評選出最優秀的導學案進行展出。這樣操作強化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掌握,培養了邏輯思維能力并增強了成就感,認識到自我存在的人生價值。
4.講評課的有效組織
可以采用難題展示點評,中等難度的題目討論的模式。經過幾年的認真實踐和不斷的修改完善,我們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學無定法,但每一位學子對知識的渴望之情是相同的;教無定法,但每一個教師盼望學生的成才之心是相通的。讓我們教師聯起手來,共同探討研究高中化學課堂的教學組織形式,從而提高我們課堂的有效性,為學生也為我們自己打造出精彩的人生。
參考文獻:
[1]步德勝.西南大學政法學院.《淺析“和諧師生關系”的功能》
[2]李凱波.《先學后教、以學定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