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恩堉
[摘 要]學生作文水平的高低跟學生對作文是否感興趣成正比。教學生作文最好能從激發學生作文的興趣入手,化難為易,化苦為樂。讓學生明確意義,教學生學會觀察社會、觀察生活,注重反饋內容的準確性、啟發性和針對性,“教師下水”把“要我寫”轉化為“我要寫”,有利于提高教師的文化素質,也有利于提高教學質量。
[關鍵詞]作文;興趣;下水文
愛因斯坦說過:“對一切來說,只有‘熱愛是最好的老師,它永遠勝過責任感。”心理學家的研究證明:興趣會在大腦皮層中形成興奮優勢中心,能使大腦處于積極的工作狀態,不會感到所做的工作是一種負擔,反而會處于一種享樂之中,有興趣就不易疲勞和困倦。
一、明確意義激趣
作文一事,在現實生活中意義深遠不用說,但作為學生來說往往由于對為什么作文不理解,寫作文應付了事者有之,抄襲者有之,都不愿意刻苦練習寫作。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先將寫作文的社會意義明確告知學生,這樣,明確的作文目的就能化為學生作文的內部動力,使學生由被動作文轉化為主動作文。
二、廣開源泉激趣
作文的意義明確了,只解決了為什么寫的問題,接下來的問題是寫什么。古人云“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經常聽到有學生這樣說:“真沒有意思,沒有材料,拿起筆簡直寫不出什么來。”或者說:“今天又要寫作文了,真是討厭。”實際上學生不知道,寫作文是寫自己的生活。羅丹說過這樣一句話:“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這說明,如果學生成為了生活的有人心,那么他就能找到材料來寫作。當然,我們教師也應想方設法,為學生提供寫作源泉。作為語文教師應做生活的有心人,注意觀察、分析學生的所做、所為、所想,從學生實際出發進行命題,使他們有話可說,有話能說。
三、教給方法激趣
生活是豐富多彩的,作文的內容在生活中可以說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生活是作文廣闊的源泉,但是能否準確、恰當地反映現實生活,這就跟作者的觀察能力、寫作水平密切相關。“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提供很多范文,莫如教給具體方法。觀察是發現客觀事物的基礎,是人們認識客觀事物的第一扇窗口,觀察可以獲得和積累第一手材料,是人們獲得寫作材料的主要途徑。教學生作文,先要教學生學會觀察社會、觀察生活。
四、及時反饋激趣
作文批改,方法不同,效果各異,批改作文情況是否及時反饋給學生效果大不一樣。作文批改及時,作文本發放給學生也要及時,作文講評是作文批改信息反饋的重要形式,處理得好,能更好地肯定學生寫作的優點,鼓勵學生,同時也能及時糾正學生作文中存在的問題。專家研究證明:學生關心自己學習成果的時區是在交作業后一星期內,及時批改就能引起學生的關注,而且能充分利用學生剛剛留下的鮮明的記憶表象,使學生感知更深刻,而時間拖長了就會時過境遷。
五、“教師下水”激趣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教師熱愛作文,常寫下水文,對學生能產生巨大的影響,這已是一個不爭的事實。葉圣陶先生指出,“許多教師都想動動筆,寫些東西,這是非常好的事情,能經常寫些東西大有好處。” “教師下水”可以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使學生對寫作產生很高的熱情和很大的干勁,“被動”可轉化為“主動”,“苦事”可轉化為“樂事”,“強制”可轉化為“自愿”,“要我寫”可轉化為“我要寫”。
六、利用發表激趣
語文教學專家吳伯簫先生曾提出,每次學生作文選三五篇比較好的,叫學生工整地重抄出來在教室里張貼,這就是發表,這樣既是對三五個學生的鼓勵,又可讓全班學生觀摩。一所學校,把一個時期各年級的好作文編墻報,讓全校觀察,一個鄉鎮,一個縣,一省都用油印、鉛印的方法發表本地區的優秀作文,發表就是獎勵。時下,有的高校提出“以發表為高校寫作教學中心訓練方式”的口號,旗幟鮮明地倡導校園文學,取得了顯著的效果,其實踐證明,重視發表極易點燃學生寫作熱情之火。筆者認為,重視文章發表同樣適應于中學及小學高中年級的作文教學,充分利用發表,能使學生對作文產生濃厚的興趣,極大地調動學生寫作的積極性。學生有發表來鼓勵,那么寫作就是樂事。學生寫得多,觀察能力增強,是非觀念逐步明確,整個班級,整所學校,就容易形成正確的輿論導向,良好的學風必將形成。
培養學生作文興趣的方法多種多樣,且各有千秋。在具體教學中,我們還可捕捉學生最佳心理狀態激發興趣。教學法中有句話說得好:“教學有法,但無定法。”怎樣才有充分挖掘學生潛能,調動學生作文興趣,還有待于廣大語文教育工作者繼續深入地去思考、去研究、去總結。
責任編輯 周正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