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麗萍
[摘 要]為防止學生學習上的分化,為了抓住學生學習數學之心,教師應注重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工作,不斷改進教學方法,加強基本訓練,在向學生傳授知識的同時,注意發展智力,培養能力,適當地為學生鋪設臺階,使學生逐步平穩地步入中學數學的學習軌道。
[關鍵詞]興趣;調整;規律;方法
在初一教學實踐中,常常發現相當一部分學生一開始不適應中學老師的教法,出現“消化不良”的癥狀。其中多數同學經過一段時期的訓練,逐漸適應,日趨好轉。但仍有一部分同學始終把握不住要領,成績每況愈下。他們為此苦惱沮喪,嚴重的一蹶不振,對數學再也提不起興趣,過不了多久,學生的成績明顯分化。這不僅給教學帶來麻煩,而且對于提高數學教學質量也造成很大威脅。
為防止學生學習上的分化,為了抓住學生學習之心,教師應注重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工作,不斷改進教學方法,加強基本訓練,在向學生傳授知識的同時,注意發展智力,培養能力,適當地為學生鋪設臺階,使他們逐步平穩地步入學習軌道。
一、根據學生特征,激發學習興趣
1.喚起興趣
學生由小學進入中學,在心理上發生了較大的變化。一方面,為自己是一名中學生感到自豪,開始要求“獨立自主”,好勝心強;另一方面,他們畢竟稚氣未脫,在處理問題上容易片面、輕率,對學習道路的困難估計不足。
鑒于以上心理特征,教師必須注重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有目的地介紹數學發展史、古今中外名人軼事、趣味數學知識,恰如其分地提出一些學生能理解的思考問題,激發他們學習數學的直接興趣。一旦老師點燃了學生心中好奇之火,他們就會迸發出巨大的學習能動力,把數學當作生活的需要,領略到莫大樂趣。
2.保護自尊心
教師的一言一行都要仔細考慮,切莫傷害學生的自尊心。因為自尊心強能使他們對未來知識領域產生濃厚的探索興趣及對獲取成功充滿信心,這是十分寶貴的心理品質。
3.引用故事
“良好開端是成功的一半?!痹跀祵W課堂教學的起始階段,教師根據教材和學生的實情選擇素材設疑置景,以引發學習興趣,引導他們專注于課堂教學內容。當學生有興趣并對整個課堂教學內容抱著希望時,這就為課堂教學順利進行做好了心理奠基工作。例如,正數與負數的引出。老師結合實例提問:“如何表示一對具有相反意義的量?”向學生介紹:“早在十五世紀人們就采用‘+和‘-這兩個符號來表示具有相反意義的量。那時歐洲的商人在裝好貨物的箱子上畫個‘+號表示超過規定重量,畫個‘-號表示小于規定重量;在數學上最早采用這‘+‘-來表示不同意義的數的人是德國數學家魏得曼。由于這兩個符號簡捷方便,后來就普遍使用了,于是就產生了帶符號的數——‘正數與‘負數。”這樣引出,學生感到很自然而又有趣味,體會到數學的發展依賴于實踐的道理。
4.作業批改
提高學生的興趣不僅體現在課堂,也要注重作業的批閱。這也是不可忽視的一方面。批改作業,除了用傳統的打“√”“×”及圈圈點點、刪刪補補外,還特別注重寫評語,“筆下留聲”,因為單純的符號只能給人以視覺感受,而評語則有一種聲音效應,猶如老師就在眼前指點,音容笑貌躍然紙上,給人強烈的聽覺刺激和想象余地。評語多以鼓勵型為主,以使他們更熱愛學習,從而對所學課程表現出興趣和信心。
二、根據年齡特征,適時調整要求
1.降低起點,使學生都能入門
一位教育家說過:“如果我不得不把全部教育心理學還原為一條原理的話,我將會說,影響學習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學生已經知道了什么,根據學生原有的知識狀況進行教學?!睌祵W是一門系統性很強的學科,需要根據學生原有的知識狀況進行教學,以平面幾何而言,入門難產生于學生原有思維結構與平面幾何知識結構之間的矛盾。這里不存在什么思維定勢問題,恰恰相反,倒是要研究如何幫助學生建立一個合理的思維框架。如:有的教師講平行線的判定時,一課講了兩個公理,并舉了不少較靈活的例子,結果反把學生弄花了眼。筆者在上這一課時,只著重講了一個方法,強調了“想平行→找同位角→證角相等”這條思路,并規定了書寫格式,結果學生當堂基本上完成了作業。這樣表面上似乎要求很低,其實這種先慢后快、先死后活、先退后進、退中有進有利于打好基礎。
2.重點突出,使學生心中有數
中差生一般注意力都不大集中,教師講得越細,效果往往越糟。如八年級上冊一元一次不等式組的解,如果因其難而細講細析:從不等式的解講起,再講四種情況,再對例題進行分析,然后再練習鞏固,至此已快下課了,這時學生思想早就開小差了。筆者因其難就突出重點,開門見山,關鍵抓住一個重點:幾個不等式的解的公共部分,這樣一下子把學生注意力集中到主要矛盾上來,不平均使用力量,這對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有好處。
3.減小坡度,化難為易
學習就像爬坡,太陡,學生就會望洋興嘆。比如幾何證明題,學生大多感覺較吃力,如果我們能夠減小坡度,給學生搭橋鋪路,那么不但可化難為易,而且將會帶動很多知識的復習。
三、根據認知規律,改善教學方法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只有切實了解學生“家底”及認知規律才能充分發揮主導作用,才能有效地改進教學方法。
1.例題評講體現思維過程
2010年太倉市初二第二學期期末考試中有一題證明梯形的中位線的性質,出乎意料的是我們學校該題8分得分率僅為3.45分,由此可以看出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對定理的證明比較忽視,對例題的講解沒能充分暴露思維的過程,從而造成學生沒能理解。
2.注重教法指導, 教會學生“會學”
陶行知先生有幾句著名的詩:“行動是老子,知識是兒子,創造是孫子。從實踐中來的知識,是真正的知識,學習這種知識的目的還是為了創造。”為了培養學生的創造性,筆者在教學中鼓勵學生一題多問、一題多解、一題多變。
例如:已知等腰三角形的腰長是4,底長為6,求周長。我們可以將此例題進行一題多變。
變式1已知等腰三角形一腰長為4,周長為14,求底邊長。(這是考查逆向思維能力)
變式2已等腰三角形一邊長為4,另一邊長為6,求周長。(前兩題相比,需要改變思維策略,進行分類討論)
變式3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邊長為3,另一邊長為6,求周長。(顯然“3只能為底”,否則與三角形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相矛盾,這有利于培養學生思維的嚴密性)
變式4已知等腰三角形的腰長為x,求底邊長y的取值范圍。
變式5已知等腰三角形的腰長為x,底邊長為y,周長是14。請先寫出二者的函數關系式,再在平面直角坐標內畫出二者的圖象。(與前面相比,要求又提高了,特別是對條件0 這些題貌似各異,但本質相同,因此解法一致,這樣做一題能解數題,發展了學生思維的靈活性,還可利用“進”與“退”的方法把上述題目“連鎖”變化,從而達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目的。 四、根據知識要求,指導科學方法 中學數學已逐步由直觀過渡到抽象,要求嚴密正確、合乎邏輯,這就要求學生必須掌握知識的內在規律,不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逐步提高分析、判斷、綜合、歸納解題能力。教師要教會學生“智力體操”,經常向學生介紹正確的思維方法,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指導其學會科學的學習方法。 1.培養學生善于看書的習慣 不少學生抓不住課本重點,經不起別人的追問,自己也提不出有價值的問題,這種情況延續下去,學生永遠跳不出老師教學的框框,更談不上有所創見。鑒于這種壞習慣,教師在起始教學中,就應培養學生仔細看書習慣??磿晳T是自學能力的基本功。 2.培養學生善于思考的習慣 判斷是對事物肯定或否定的思維方式?,F在一些學生往往不敢自己運用知識,合理地作出判斷,普遍喜歡做好了題目與旁人對答案,一旦發現與別人答案不同就懷疑自己錯了,不假思索,隨便放棄了自己的觀點。很少有同學切磋、琢磨、推敲,個別同學甚至懶得動腦,動輒抄襲他人的作業。學生不信任自己,表現出缺乏判斷力。所以教師要在教學上下功夫,引導學生認真觀察事物,幫助學生正確掌握完整的知識。讓學生自己會診一些“多發病”與“常見病”,通過訂正掌握識別真偽、準確判斷的本領。 3.培養學生善于提問的習慣 初中學生隨著年齡的增長和學習環境的改變,逐漸變得愛面子起來,有的從坦率好問變得不懂裝懂,不好發問。盡管老師一再表示歡迎學生發問,可是主動向老師發問的實在寥寥無幾。他們有的顧慮同學譏笑,有的擔心老師瞧不起,有的根本沒有發問的愿望。于是不懂裝懂,蒙混過關。這樣會造成教學上的損失。因此教師除了對學生做好思想動員外,還應主動接近學生,誠懇征求學生的意見,耐心解答每一細微的問題,引導他們質疑,使他們從不愿問到主動問,從問之表面到深入,實際上善于發問是摸索到了探求學問的捷徑的標志。 中學生在知識和能力上的差異是存在的,永遠也不可能停留在同一水平線上。但只要老師充分運用“內在是變化的根據”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千方百計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輔之有效的教學方法,教會他們使用科學的學習方法,那么把數學學習上的分化控制到最低限度是完全可以辦到的。 責任編輯 周正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