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小河
[摘 要]教學活動的本質是一種特殊的交往,而對話是教學交往的主要形式。構建交往與對話的數學課堂,不能僅僅是提問和回答,更應是思維的碰撞與多方位互動;不能受制于既定程序,而是動態地生成與個性化構建;不全指向于知識技能,而是情感的交融與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交往;對話;多方位互動;個性化
在數學教學中,教師應著力創設和諧的師生關系,營造民主的教學氛圍,啟發學生積極思考,鼓勵學生大膽質疑。葉瀾教授提出: “課堂教學的過程是生命互動的過程。”“交往與對話”作為“生命互動”的基本方式,雖然不能涵蓋“生命互動”的全部,但作為新的課程理念和數學課堂教學改革的方向是無可爭議的。
一、教學活動的本質特征——交往
把數學教學活動的本質定位為交往,在于用“交往”來關照數學教育的過程,強調師生關系是主體間的交往關系,其意義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賦予了學生在數學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強調在教學中將學生作為有情感、有個性、有自我追求的“人”來看待,而不能將他們看作等同于物般的、被動的、消極的“客體”。
2.突現了數學學習中“參與合作”的關系,使教學過程成為一種師生共享知識、精神、智慧和意義的過程。教師可以改變過去那種“傳道、授業、解惑”的傳統角色。
3.溝通了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擴展了數學教學的視域,豐富了數學教育的內涵,使數學教學伸展到廣闊而又豐富多彩的日常生活中。
二、數學課堂中的交往形式——對話
對話是一種人本精神的體現,是一種教育理念的詮釋。但是我們應該注意防止教學交往中對話的幾個誤區:
1.認為交談就是對話。教學交往的對話,是指在相互接受和傾吐的過程中,實現思想的溝通和精神的共享。
2.認為對話就要趨同。對話是為了更好地理解和注重差異。觀點的不同正說明問題的復雜性,說明有對話的必要與可能。從本質上說,對話的目的是尋求真知,它強調思維的碰撞和觀點的交鋒。
3.認為對話要有框架。教學中的對話并不是預先設定好的,它在交流中不斷地變化,是由對話方式及過程決定的。
三、數學課堂中交往與對話的構建
探索構建“交往互動、對話生成”的數學課堂,可以使我們更深刻地理解數學課堂教學的本質,有利于重新定位課堂教學中的主客體關系。
1.充分關注內隱思維與多方位互動。數學課堂的交往與對話,是內隱的思維與多方位互動。周玉仁教授指出:“數學學習的本質是學生獲取數學知識、形成數學技能和能力的一種思維活動。”數學課的交往與對話,既是外顯的語言表達,更是內隱的思維碰撞。沒有交往與對話,教育活動便不可能發生。多方位的師生互動,既是數學課堂中交往與對話的手段,也是數學教學應該追求的情景。
2.積極促成動態生成與個性化建構。師生間的交互作用和影響是一個鏈狀、循環的連續過程,師生正是在這樣一個連續的動態過程中不斷交互作用和相互影響的。因此,課堂教學具有動態生成性,在生成的過程中充滿了變數。
師生之間就教學內容進行平等的交流、真誠的溝通,互相借鑒,取長補短,在合作的氛圍中各自生成或建構了自己的認識,整個教學過程是充滿個性的。教學內容和組織形式本身并不能自動伴生真正意義上的交往與對話。在交往與對話中,教師應該充分發揮自己的智慧,把學生置于教學的出發點和核心地位,應學生而動,應情景而動,課堂才能煥發出生機。
3.努力實現情感交融與可持續發展。數學課堂的交往與對話,不全指向于知識和技能,而是情感的交融與可持續發展。教師要重視數學課堂交往中的情感性設計,使課堂交往既有利于認知的發展,又能促進情感的對話。其實,對于學生來說,情感教學與認知教學有著同樣重要的價值和意義。
在教學中,師生雙方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啟發,相互補充,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想、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與觀念,豐富教學內容,求得新的發現,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實現教學相長和共同發展。
新課標重視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重點強調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使教學過程變成是一個探索知識之所以成為知識的建構過程。教師要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使學習成為教師引導下的主動的、富有個性的過程。
責任編輯 滿令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