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多龍
[摘 要]教學中的傾聽是教師的基本素養和責任。通過傾聽可以從中獲取學生的認知經驗,可以培養學生創新思維,還可以將學生不同的想法見解轉化為“課程資源”。
[關鍵詞]數學;傾聽;觀念;教學
教學中主動傾聽已是教師應具備的基本素養,既是教育觀念的轉變,更是一種人文關懷。而數學是一門集抽象性、嚴密性、邏輯性、實踐性為一體的學科,學習活動貫穿了整個教學過程,學會傾聽是教師和學生必需的要求,是科學教學成功的保證。
一、傾聽——了解學生認知經驗
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學生的數學學習是一個自主建構對數學知識的理解過程,他們帶著自己原有的知識背景、活動經驗和理解進行學習。教師在備課時要給予關注,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對于學生利用舊知表達意見的過程更應認真傾聽。教師傾聽時,應分析這些信息產生的原因以及信息所反映的內涵,從而選擇出具有代表性、富有教育意義的信息作為生生、師生之間的“互動性資源”,使課堂充滿生命的活力。例如,在教學“圖形的認識”時,因為學生可能知道“平面圖形”有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圓形、梯形,“立體圖形”有長方體、正方體、圓柱體、球等,所以教師在組織教學活動時,首先要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說一說對圖形的了解。在學生說的過程中,教師通過傾聽從中獲取學生對今天所要學習內容已有了解等信息,并根據教學活動的實際情況確定探索知識的新起點。
二、傾聽——培養學生創新思維
數學課堂應始終充滿生機,學生在教師提供的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材料中,在和諧愉悅的氛圍中,時而動手實踐,自主探索,時而合作交流。這一過程中,他們都希望自己成為探索者、研究者和發現者,從而表現出的是高昂的情緒、充分的自信和深刻的思考,給課堂注入了生命的活力。
在教學“兩位數減兩位數的退位減法”時,呈現商店購物情境圖產生“例2: 56-18”后,要求學生在同伴交流的基礎上進行全班交流并反饋:
生1:因為56-10=46,46-8=38,所以56-18=38。
師:誰能聽懂他的意思?你來解釋一下。
生2:他的意思是先把18分成10和8,再讓56減10等于46,46再減8等于38,所以56減18等于38。
師:剛才他是先拆再減的,與他想法差不多的有嗎?
生3:我和他的差不多,我也是把18分成10和8,不過我是先減8等于48,然后再減10,得數也是38。
師:你們的方法相同,都是減18,只是減的次序不同。還有與他們不一樣的方法嗎?
生4:因為56-20=36,36+2=38,所以56-18=38。
師:誰聽明白他的意思了?你來說說……
這種模式不僅是傾聽學生發言的內容,還是發現其發言中包含的心情、想法。教師需要的不再是追求“熱鬧的課堂”,而是追求“用心相互傾聽的課堂”。哪怕是一點不同的計算方法,一個別致的研究策略,一種新穎的問題解決方式等,我們都需要耐心傾聽理解其過程,了解學生的想法,并在肯定和鼓勵的基礎上,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三、傾聽——巧用學生不同的見解
數學學習過程是一種再創造過程,學生的學習結果可能會受到原有認知的影響出現理解偏差等情況而導致錯誤。當不同學生對知識有所領悟,并產生個性化和創造性見解時,教師應該通過傾聽及時地進行梳理并加以分析和提升,巧妙地將“生成性資源”轉化為新的課程資源。例如,筆者教學二年級“認識厘米”,在進行用尺子測量鉛筆的長度和作業本的寬度這一教學環節時,學生對操作方法感到疑惑:教材要求學生量出一枝鉛筆的長和一本作業本的寬,學生理解為量圖片上的鉛筆的長和作業本的寬。于是筆者順勢引導:“同學們,你們有沒有只有2厘米寬的作業本?你們的鉛筆只有2厘米嗎?(同時用手比劃)對,我們應該測量實際物體的長度,請大家拿出你們的作業本和鉛筆,你能量出它們的長度嗎?趕快行動吧。”通過這一系列的因勢利導,既及時地糾正了學生認識上的偏差,又有利于他們實際操作能力的培養。
通過將學生不同的“見解”這一“生成性資源”巧妙地轉化為“課程資源”,從而引領學生將教學過程中呈現的信息資源進行重組,使教學過程真正呈現出動態生成的創新性質。
責任編輯 滿令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