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慶峰
摘 要:針對理工類工業設計專業學生的特點,提出了基于任務驅動教學法的小組教學法,將兩種方法加以結合彌補各自的缺點。并以專業課“CI設計”為例,通過設定學生熟悉的設計任務,結合小組合作的方式,達到完成學習任務、掌握專業知識和設計技法的目的。最后通過總結課程實施效果,在專業內外提升學生能力及自我認同感,教師教學與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都得以激發,對提高工業設計專業教學質量起到積極的意義。
關鍵詞:任務驅動法;小組教學;工業設計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21-0266-02
引言
在我國工業設計是一門相對而言尚為年輕的學科,相對于一些傳統的學科,工業設計的人才培養模式及教學方法,一直處于不斷的探索與改革過程中。在這個過程中,大量的模式與方法被提出,究其原因,是由于我國各個高校開設工業設計的動機、專業方向的定位各有不同所致。例如從生源方面來說,在國內工業設計的學生就可以分為藝術類及工科類,而分別招收這兩類學生為主的高校,在專業教學計劃及人才培養目標上就可以看出明顯的差別。因此,結合高校自身特色、生源特點,在大量的教學模式與方法中選擇合適的一種或多種,才能在完成基本教學目的的同時,培養出各有特色的工業設計學生。
工業設計專業的教學改革,除了在教學理念上進行轉變外,另一個途徑就是改革授課方式。用能體現專業特色的授課方式來替代傳統授課方式,提高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由于當前傳統的普及教育模式,導致理工類學生普遍存在美學知識薄弱、造型能力低的弱點,同時形象思維能力欠缺。這使得他們創新能力低下。而且由于自身設定目標能力較弱,因此采用傳統的教學方法傳授學生理論知識,結合學生自身興趣及意愿決定設計主題,完成設計項目的這種模式,變得難以取得理想的效果。但是理工類工業設計專業的學生又有其自身的優勢,比如理工科知識全面,邏輯思維較強。如果能選擇使用一些他們習慣的邏輯方式來傳授知識,他們接受起來不但迅速,同時也提高知識技能運用的程度。
在通過比較一些方法之后,本文選擇以任務驅動法模式下小組教學的方式,來進行教學活動,提高學生的專業能力。
一、任務驅動法與小組教學法
傳統模式下的任務驅動法是將教學內容設計成學生感興趣的、有意義的具體任務,通過完成設定的任務作為學習的過程,使學生最終獲得知識。在這種方法中,教師的引導、合適的資料、具體可操作的任務,對最終學生是否可以順利完成任務并獲得知識,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這種方法的優點是目的性強,而缺點是通常完成的任務對象是學生個人,一個學生完成一個相對獨立的任務流程,在過程中學生只需要關注自身的情況,學生之間并無聯系,更談不上溝通與交流。而工業設計專業在人才培養的目標上,一直都將學生協作能力和溝通交流能力列為重要能力。因此單一地運用任務驅動法,并不適合工業設計專業課程。
而傳統的工業設計專業教學過程中,一般都會采用小組教學法。小組教學主要是根據課程內容和目標,將學生按照一定的標準(可以采取自愿分組,或者教師根據學生能力進行配組),根據完成任務所需的人數分成若干小組,以合作的方式完成項目任務。這種方法的優勢在于,整個學習過程中信息資料和學習過程共享。學生之間為了完成任務,需要進行更多的直接交流;任務資料通過共享的方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節約時間成本。這些都有利于培養學生之間的溝通能力。并且可以通過小組成員的多樣性,起到優勢互補的效果,利于每個學生發現自身的優勢及特點,增強自信心、提高學習的積極性。而小組教學法的缺點也比較明顯,主要表現為參與度不平衡。一般來說,如果小組成員中能力差異比較明顯,程度較好或者活潑的學生參與度較高,小組的進行方向很容易受到部分小組成員掌控,合作的優勢無法得以體現,從而使那些被動接受“操控”的學生參與的興致越來越低。小組合作法的優勢無法得以體現。
比較和分析上述兩種方法的優缺點,本文以工業設計專業課程“CI設計”為例,采用任務驅動法提出設計任務,結合小組教學法,以學生自愿分組的方式,給每個小組設定相對獨立且難度相似的任務,最終以提交設計方案的方式完成教學,并以自評及展覽的形式作為評估效果的依據。
二、教學方式實施探索
工業設計專業的目標是培養學生學習從功能、造型、色彩到系統設計所具備的基礎理論、基本技能;學習創新設計的基本原理與法則;運用計算機輔助軟件進行設計表現;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表現能力、審美能力、管理能力以及綜合評價能力等。即不僅要有創新的思想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可以利用效果圖展示自己的設計,還要有很好的表達能力,可以通過說話去表達設計、說服別人。本文“CI設計”課程內容的安排均以培養上述目標為依據。
文字與標志是CI設計的基礎要素部分,此處先以全班理論授課的形式展開。教師在一定的學時之內,向學生傳授標志設計、文字設計及CI設計的相關知識。具體內容為了解標志、文字、CI設計的含義、起源、發展歷史以及現狀與趨勢,熟悉標志及文字創意的基本特征、圖文編排的方法及要點、印刷的基本知識等。并結合大量標志例子,講授創意思維方法在標志設計中的運用,設定兩個小命題作業訓練學生初步設計的能力。在完成上述知識講授課程之后,將學生按照每組不超過5人的標準進行分組,開始進行第一階段的任務目標。設計的內容在學校內取材,選擇學生十分熟悉的各個學院,每組選定一個學院為目標對象,為其設計一個新的院徽。
在確定了設計對象后,開始第一個任務:展開設計調研。教師組織學生并引導他們通過在圖書館查閱資料、網絡調研,以及實地調研等途徑,每個學生搜集至少50個相關院校或機構的標志。再以小組為單位收集起全部標志,通過討論、歸類的方式完成整理與總結工作,分析可用的造型、色彩、編排方式,撰寫并提交800字左右的調研分析報告。目的是培養學生搜集、分析和文字整理能力,并通過實際任務來體驗設計調研,培養學生調研能力和根據項目要求有效地選擇參考資料的能力。
方案設計環節是在調研分析的基礎上要求學生設計出合適的院徽方案。此處設定了兩個任務。任務二:繪制30個院徽草圖方案。此處教師指導每個學生運用各種創意思維方法,結合調研分析環節搜集的資料,獨立完成30個設計草圖。在所有學生完成繪制后,重新回到小組模式,以自評互評的方式,評價每個方案的優劣。教師分別參與每組的討論,指導學生如何對設計方案進行評價。任務三:制作三個清晰完整的院徽方案。每個學生從自己的設計草圖中,確定三個優秀方案,修正方案中有問題的部分,并結合其他方案中的優點,制作三個清晰完整的院徽方案。在完成這部分任務后,再次回到小組模式,在小組內部模擬方案評審的方式,每位同學分別講述三個方案的設計理念,由其他小組成員投票選擇三個方案中最好的一個,作為每個人最終的方案。
完成上述任務后,開始進行第二階段的授課內容。主要包括兩個部分:(1)標志的標準制圖法;(2)CI設計的相關知識。具體內容為理念識別系統、行為識別系統、視覺識別系統的含義及內容,并以具體的CI手冊為例,讓學生直觀地了解CI設計的展示形式及具體內容。在完成上述授課任務后,開始進行任務四:完成院徽方案的上機制作。在此任務中,教師指導學生在上機制作過程中確定標志的標準制圖法,以便在CI設計相關環節給予規范。任務五:以小組為單位,通過合適的手段,尋找一份CI手冊資料,分析該CI手冊所包含的內容,確定自己設計的CI手冊的內容與樣式。任務六:通過實地調研、走訪相關人員等方式查漏補缺,完善自己設計的CI手冊中的內容,并完善每個學院辦公區域的標識系統。任務七:每個小組自薦一個最優秀的方案,在全班進行方案講述,包括內容展示及設計理念講解。至此,課程任務全部完成。
三、實效評估與分析
1.對任務驅動法與小組教學法結合的實效進行評價。就教學內容的安排來說,學生要在一定課時內完成相關的理論知識的學習,同時又要完成一個完整的CI策劃及實施方案,做出了實戰訓練,同時也體會了調研報告的撰寫,并能以團隊的組織形式完成作品的展示與講解。利用任務的邏輯關系逐漸加深難度,學生可以循序漸進地掌握設計能力,而不至于課程一開始就被一個龐大的系統目標所嚇退。同時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可以逐步發現自己薄弱的環節,并迅速進行調整。在學習過程中,有機地將學生自評、互評、小組評價、教師評價等各種評價方式結合起來,形成了一個相對比較完善的教學評價體系。
2.以學生所完成的作品的質量以及社會認可度來評價小組教學方式的實施效果。學生在完成作業后,在校內進行課程作業展,獲得校內師生的良好反響并得到認可。并且通過這種形式,使專業以及學生在學校內獲得普遍的認可,給學生一個可以展示自己能力的舞臺。學生通過教學實踐,不但專業水平得到明顯提高,也對專業課程與具體設計項目的結合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認識。而在得到來自專業外部的廣泛認可之后,更是增加了他們進行設計創意的自信心,提高了學習專業的興趣。
四、總結
在工業設計專業課程教學過程中,采用基于任務驅動教學法的小組教學法,優點為可以通過兩種方法的結合,彌補分別采用單一方法的缺點。既可以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學習團隊協作能力,目標更明確;同時又可以避免傳統小組式教學中,由于學生之間專業能力及素質的差異,導致學生能力培養過程中的兩極化。從而使得教學相長,教師教學與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都得以激發,教學質量與效果得到提升。
參考文獻:
[1]曾憲章.論高等職業教育模塊式教學模式的構建[J].教育與職業,2007,(21).
[2]唐俊英,祝修理.小組合作學習活動的教學設計問題及其解決策略[J].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07,(81).
[3]劉宗紅.基于模塊化教學的高校藝術設計專業小組教學法實施的研究[J].教育與職業,2010,(3).
[4]郁波楊,宇琳.淺談工科工業設計人才培養模式——以寧波大紅鷹學院工業設計教改方案為例[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上旬刊),2009,(4).
[5]張明月,楊衛華.對工業設計人才表達能力培養的探討[J].大眾文藝,2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