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奇峰
摘 要:思想政治教育是輔導員日常工作的主要內容,通過思政教育可以培養學生的先進意識,指導其在社會活動中形成良好的行為規范,以免錯誤理念指導行為而引起的危害。受到傳統觀念的約束,國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還存在明顯的缺陷,這些都是未來輔導員工作改進的要點。以高校輔導員體制為前提,分析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缺陷,從未來社會發展趨勢視角擬定了科學可行的創新對策。
關鍵詞:大學生;思政教育;創新性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21-0361-02
作為輔導員制度中的一項重要內容,思想政治教育受到了高校的廣泛關注,其不僅能夠約束大學生的校園活動,也能在思想意識方面進行優化培訓,為大學生提供更加優越的素質條件。面對傳統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問題,輔導員必須發揮出應有的輔導與管理作用,指導大學生積極參與到思想政治學習中。
一、輔導員制度的推廣
輔導員是從事輔導工作的人員的簡稱,包括:心理輔導員、班級輔導員、技術輔導員等或專指高校輔導員,輔導員制度是目前大學普遍采取的一種學生管理制度。從實際應用情況看,輔導員制度在高校教育中發揮了多方面的作用,成為了大學生日常管理的常用措施。
1.心理方面。大學生進入高校接受高等教育期間,對于社會及人生方面的問題開始思考,此時就需要一位心理導師作為指引,才能使其科學地認識外界環境,準確地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心理疏導是輔導員日常工作的主要內容,其負責對學生心理狀態進行疏通教導,緩解大學生在校園學習、生活中遇到的種種壓力[1]。高校教育調研顯示,輔導員制度實施以來,高校學生心理素質有了明顯的改善,學到對于人生中遇到的挫折具備足夠的信心去面對,顯著減小了當代大學生的社會生活壓力,塑造了良好的心理狀態。
2.就業方面。就業是大學生畢業面臨的最嚴重問題,尤其是歷年來大學生就業率略有回落,極大地打擊了學生參與社會就業的信心。事實證明,大學生之所以未能順利地走上就業崗位,與其自身專業學習和學校就業指導存在著密切的聯系。高校長期注重于專業教學質量的提升,對大學生就業咨詢與服務工作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導致學生難以科學地選擇未來就業方向,新生進入企業參與工作的“辭職率、辭退率”較高。輔導員制度執行之后,可以為學生提供職業規劃與指導,幫助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崗位。
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問題
盡管我國早期對高等教育工作體制進行了優化改革,但多項政策是偏向于專業學科的教育指導,對學生思政教育措施改革沒有提出太多的策略。由于管理層決策性的失誤,也造成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面臨著諸多的問題,若不及時總結將影響到學生個人意識行為的規范化管理。主要問題包括:
1.意識問題。隨著我國教育事業的快速發展,教育部門對高等院校人才培養水平的考核越來越嚴,尤其是每年高校大學生的就業率指標,將成為衡量學校教育質量優劣的關鍵標準。這種教育改革趨勢推動了高校專業課程的優化調整,但也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造成了不利的影響。例如,高校所擬定的教學管理措施,大部分都是針對專業課程教學的,對思想政治工作缺乏足夠的認識[2]。思政教育意識薄弱,勢必影響到高校對大學生思政教育采取的措施,約束了輔導員開展思政教育工作的互動空間,對高校未來規劃與發展是不利的。
2.方法問題。實際工作改革階段,也著實發揮了相應的成效,幫助大學生解決了大學生活中的種種問題。從長遠角度規劃,現行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還存在著一定的缺陷,最主要的表現是思政教學方法落后,與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很大的差距。例如,美國思政教育中,要求教師將學生思政知識作為考核指標,納入年度成績考核中。而我國對于大學生思政水平考核的力度不嚴,多數高校僅以選修課培訓的方式,僅讓學生掌握很少的思政知識。這種教育方法使大學生忽略了思政課程的重要性,也容易誤導輔導員在班級管理中采取的措施。
3.創新問題。時代在發展,教育在發展,社會是需要創新的,任何一個國家的教育體制也應當堅持創新原則。最近幾年,高校在黨政機關的指導下,開始對思政教育工作進行相關的調整,以黨政思想為指導的教育活動越來越多。總體上來說,大學生思政教育缺乏足夠的創新力,輔導員的教育思想、教育方法、教育考核等,都是沿用了過去高校積累的經驗,沒有采取與時代發展相適應的創新舉措[3]。比如,我國定期召開人民代表大會,高校并沒有把先進的黨政思想融入到教材中,依舊采用過去的黨政思想與理論,不符合創新教育的要求。
三、新時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創新性原則
思想政治教育是社會或社會群體用一定的思想觀念、政治觀點、道德規范,對其成員施加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影響,使他們形成符合一定社會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會實踐活動。新時期國家對大學生個人發展給予了厚望,更是對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提出了長期性的規劃政策,這些都要求高校做好教育體制創新改革的準備。筆者認為,新時期高校開展思政教育工作應注重理念方面的創新,這樣才能更好地指導教學活動。
1.自覺理念。必須把外部灌輸和開發人的自覺性結合起來進行人格教育,倡導大學生自覺地參與到思政教育活動中。從社會學的角度來看,外部灌輸就是社會教化的過程,人的自覺性過程是個體內化的過程。因此,新時期大學生思政教育要注重自覺學習,這樣可以降低高校開展思政教育工作的難度,減輕輔導員在班級管理中的輔導壓力。可鼓勵大學生自覺地學習思政知識,將個人發展與思政教育相互結合,進而主動參與到教學活動中。
2.聯系理念。必須采取日常化教育方式,使人格教育的內容和人的日常生活密切結合起來,進而形成為人的習慣。未來大學生思政教育應注重聯系理念的應用,任何事物之間都存在著一定的聯系,只有認識到這一點才能更好地開展思政教育工作[4]。中國文化從小對兒童進行“灑掃、應對、進退”方面的教育,就是從勞動、言談和禮儀方式培養其人格自覺性。而小時候的行為準則,必將影響到學生成長后的行為意識,輔導員必須注重聯系理念的指導。
3.啟發理念。必須采取誘導式教育方法,避免強制式教育產生的逆反效果。人格的形成應當是自然的,道德的養成也是如此。教育者應當以誘導為主,逐漸引導被教育者建立良性人格。必須采取啟發式教育方法,使受教育者在自我思索的狀態下建立良性的人格。人格教育和思想教育與文化教育一樣,應當想辦法激發受教育者的探索熱情和思考習慣,并在受教育者思考人生和社會問題達到“憤”和“悱”的臨界狀態下。
4.標準理念。新生入學時,從高年級學生或教師中挑選專職或兼職人員擔任學生的輔導員,從事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學生管理以及學生黨團建設等方面的工作。輔導員在高校教育中有著重要的作用,其必須運用無形教育的方式,把教育者的日常言行作為受教育者的樣板和標準樹立起來,使受教育者不知不覺地受到良好人格和思想品德的影響和感染,進而建立與教育者一致的人格和思想品德,全面發揮出了思政教育的作用。
四、基于創新理念的思政教育措施
大學生不僅是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的主要對象,更是新時代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主力軍團,注重大學生教育工作創新改革是必然的要求。為了適應人才價值培養的發展趨勢,高校結合大學生學習的實際情況,擬定了輔導員制度作為輔助措施,幫助學校強化校內學生活動的日常管理。創新理念指導下,輔導員應注重思政教育模式的創新改進,為大學生提供更加優越的校園生活環境,幫助其樹立科學的思政價值觀念。
1.樹立價值觀念。幫助高校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確立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共同理想和堅定信念。積極引導學生不斷追求更高的目標,使他們中的先進分子樹立共產主義的遠大理想,確立馬克思主義的堅定信念,這些都是思政教育工作中的先進理念。
2.養成道德品質。幫助高校學生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經常性地開展談心活動,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心理品質和自尊、自愛、自律、自強的優良品格。有針對性地幫助學生處理好學習成才、擇業交友、健康生活等方面的具體問題。提高思想認識和精神境界,使大學生在校園生活中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更好地指導其人生觀念、社會行為[5]。
3.指導思政學習。了解和掌握高校學生思想政治狀況,針對學生關心的熱點、焦點問題,及時進行教育和引導,化解矛盾沖突,參與處理有關突發事件,維護好校園安全和穩定。此外,還要落實好對經濟困難學生資助的有關工作,組織好高校學生勤工助學,積極幫助經濟困難學生完成學業,這也是思想政治工作的最終目標之一。
4.強化隊伍建設。組織、協調班主任、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和組織員等工作骨干共同做好經常性的思想政治工作,在學生中間開展形式多樣的教育活動;指導學生黨支部和班委會建設,做好學生骨干培養工作,激發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通過強化輔導員隊伍的建設工作,可以擴大輔導員班級管理的范圍,讓思政教育工作從多個方面開展。
五、結論
從教育學角度分析,輔導員制度本質上是服務于高校教育的一種體制,其是以班級為單位的輔導管理模式。面對現代化教育體制的深化改革,高校推廣輔導員制度已經是必不可少的,并且在執行中也充分體現了其教育管理價值。同時,推廣輔導員制度可以減小校內管理層的工作壓力,實施了分級輔導與管理的教育模式。輔導員定期參與高校的思政教育研討會,把先進的教育政策或思想融入班級管理工作中,進而提高了大學生在校園活動中的規范性,加快了大學生先進思想意識的形成。
參考文獻:
[1]劉志民.新形勢下我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研究[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2011,23(15):38-40.
[2]黃俊英.從歷史發展經驗回顧中國高校的思想政治建設[J].湖北大學學報,2010,26(15):12-14.
[3]周亮.基于輔導員管理制度的大學生思政教育改革[J].中國教育導報,2009,19(4):36-38.
[4]葉志浩.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問題及改革對策[J].中小企業管理,2011,19(7):52-54.
[5]張磊.我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問題與改進[J].思政教育研究,2010,28(6):1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