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英
【摘 要】體育的基本任務之一就是努力提高學生的健康水平,促進學生身心全面發展;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健全的人格;發展學生個性,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因此,在體育教學中,如何運用體育活動的特點,將心理健康教育有目的、有針對性地直接滲透到體育教學中,并將二者有機結合起來,達到增強學生心理健康的目的,是值得我們深入探討的問題。
【關鍵詞】初中體育;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一、在體育教學中影響學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體育對學生的心理健康奠定體質基礎。人的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是相互制約、密切聯系的兩個方面。作為一個身心統一的人其身體素質健康與否,必然會對心理健康產生影響,包括其認知、情感、意志、個性等。陶行知先生曾明確指出:學生的學習光靠智力不行,光有學習的感情也不夠,還得有堅持到底的意志,才能克服大的困難,使學習取得成功。影響體育教學的原因主要有生理和心理、體質和學習成績以及不良個性心理等方面的缺陷。當前,中小學生普遍存在著自我中心傾向,唯我獨尊;獨立性差,依賴性強;只能適應順境,受不得委屈和挫折;遇到困難茫然失措,情緒不穩定;缺乏意志力,害怕失敗等心理問題,必須引起我們的關注。如,有的學生身材矮小、肥胖,體弱或有某些方面的殘疾等,他們在練習中應怕做不好動作被別的同學譏笑而產生對運動的恐懼感,導致心理失衡,或怨天憂人,或自暴自棄,從而造成較重的心理負擔。又如,在考核或成績評定時教師給別的同學的分數與評價比自己高,總覺的教師不公正、有偏向;在進行集體項目的比賽時,總認為自己的技術水平對取勝起到了重要作用,以突出自己、表現自己為中心,這樣做又往往得不到教師的肯定。而對這些現象內心無法平衡,又難以從正常途徑宣泄,從而造成心理極不穩定。
二、體育教學中如何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1.優化課堂心理環境,促進心理健康教育
(1)教師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優化體育課堂心理環境的前提,課堂心理環境主要是教師行為的產物。
(2)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通過多次的鍛煉,克服緊張心理,鍛煉口語表達能力,消除學生閉鎖的心理和緊張的情緒,提高交往能力,增強心理適應能力,使其學習心理處于積極活躍的狀態。
(3)設計科學合理有效地場地與器材。
2.精選教學內容,加強心理健康教育
教材要適合學生身心特點,照顧他們體育興趣,滿足現實的體育需要。比如:有的學生跑的素質較好,而有的學生彈跳較好,有的學生技巧性的動作學的較快等。作為教師在教學中就可以充分利用每個學生的特長,發揮各個學生的優勢進行教學,比如盡可能擴大選取范圍,增加一些選項課、專項課、開放式教學課,讓學生在體育活動中不斷得到某些成功體驗。
3.采用靈活教法,突出心理健康教育
(1)創設情境,讓學生在學習中體驗互幫合作的情感。心理學家巴班斯基說:“教師是否善于在上課時創設良好的課堂氣氛,對學生有著重大的作用。有了這種良好的氣氛,學生的學習活動可以進行得特別富有成效,可以發揮他們學習可能性的最高水平”。
(2)利用游戲比賽形式,培養學生健康心態。游戲比賽在初中體育教材中占有相當的分量,通過游戲教學能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競爭意識、團結合作、熱愛集體等優良品質,而這些優良品質正是一個人健康心態的集中表現。
三、體育教育中促進心理健康的方法
1.溝通法
體育教師要深入學生中,盡可能地同學生一起參加各項體育活動,創造新型、融洽的師生關系,使學生充分信任體育教師,愿意跟教師進行溝通。這利于學生保持愉快的心境。
2.互助法
實踐證明,個體所以為群體所吸引,主要是群體認同、社會強化、競賽刺激及參與活動等因素。體育教師在教學中有意識地多讓學生相互交流,互幫互學,營造一個融洽的人際關系和良好的教學氛圍,對學生的不良心理具有良好的治療作用。
3.疏導法
學生有了逆反心理,教師要主動與之接近,疏通感情,了解產生抵觸情緒的原因,然后因人施教,對癥下藥。
4.競賽法
心理學研究表明,當自己的能力適應任務挑戰時,人的愉快就會產生。如果缺乏挑戰,就會使人產生厭倦感。相反,任務太富有挑戰性,也會導致個體焦慮,甚至產生挫折感。
5.溫暖法
學生出現逆反心理,教師采取尊重、理解、關懷、鼓勵和信任的態度,幫助其明辨是非,正確的控制和調節自己的行為。同時,在全班創造相互關心,助人為樂的良好風氣,使他們不斷增加戰勝困難,克服挫折的信心。
6.感染法
有一些技術動作,盡管教師做了示范,但有的學生心里還是犯嘀咕,不相信自己也能完成這一技術動作。這是不好的自我暗示。教師除啟發、鼓勵學生的信心外,還可選擇有代表性的學生去做練習,當他們成功完成這一練習時,就能夠很快消除這部分學生的心理顧慮,增強其完成動作的自信心。
心理健康教育是學校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體育教學是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渠道,因此,要重視體育教學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在教學中要充分運用體育課的特點,不斷尋找教學內容中契機,把握教學的最佳時機,將心理健康融入體育教學之中,結合學生心理及身心發展規律,自覺地、有目的的加強對學生的心理指導,以促進學生健康心理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