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麗萍
【摘 要】本文以中山大學和復旦大學為例,對博雅學院以及復旦學院的性質及兩校通識教育的模式、課程結構、教學內容與學習方式等進行比較研究,以期為推動我國高等教育的通識教育的發展提供借鑒。
【關鍵詞】中山大學;復旦大學;博雅學院;復旦學院;通識教育
一、通識教育的概述
通識教育,即公民共通的常識,但對于其定義,至今學界仍無定論。中大人文高等研究院劉晨光老師認為通識即共識,共通的知識與見識,通識教育之目標就是建立共通的知識基礎。我國學者李曼麗綜合了國內外學者對通識教育的各種表述,她認為,通識教育是所有大學生都應該接受的旨在培養全面的公民意識和公民行為的廣泛性的、非專業性的知識、技能和態度方面的教育。推行通識教育的學校中,中山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浙江大學、復旦大學都有較好的探索,下面以中山大學和復旦大學為例,進行兩校的通識教育的對比研究。
二、中山大學的通識教育
中山大學于2009年成立博雅學院,其目標是要培養學富五車的大思想家,采取精英化教育模式。但博雅學院只是一個賣點,推行中山大學的通識教育改革才是真正的目的。中山大學從2009學年度開始首先在珠海校區試行通識教育核心課程方案,隨后在全校范圍內推廣。通識教育核心課程分中國文明、全球視野、科技、經濟、社會和人文基礎與經典閱讀四個大類,采用雙重編碼課程,將各院系部分優質專業基礎課程向外專業本科生開放,作為共同核心課程。同時,實行博士研究生擔任課程助教制和小班討論制。為確保通識教育核心課程計劃的有效實施,學校成立了三位一體的人文高等研究院、博雅學院和通識教育部,從組織上保障通識教育的有效開展。
三、復旦大學通識教育
復旦大學在1994年提出了“通才教育、按類教學”的口號,1999年提出“寬口徑、厚基礎、重能力、求創新”的教育思想。2002年,將全校的課程分成文理基礎教育、綜合教育、專業教育。2005年成立復旦學院,2006年,開設了通識教育核心課程,從2005年成立復旦學院開始,就要求所有大一新生須進入復旦學院接受為期一年的通識課程學習,其核心課程主要有文史經典與文化傳承、哲學智慧與批判性思維、文明對話與世界視野、科技進步與科學精神、生態環境與生命關懷、藝術創作與審美體驗六大模塊.另外,它還開設了四個書院,每個書院都有各自的院徽、院匾、院訓楹聯、院旗、院歌、主題色等,體現了書院文化特色。在師資上,復旦大學組成三大教師群體,分別是專職、兼職和特邀導師,他們各司其職,共同為推進通識教育的發展而努力。
四、中大通識教育與復旦通識教育的比較
1.課程設置上
中大的通識教育核心課程分成四大類別,采用雙重編碼課程,將各院系部分優質專業基礎課程向外專業本科生開放,同時實行博士研究生擔任課程助教的制度和推行小班討論制,通過提高教師資源質量和增加教師數量來全面支撐通識教育的全面推行。而復旦通識教育的核心課程有六大模塊,劃分更加細致,采取完全學分制和自由選課制度,開設的復旦學院對全體新生進行通才教育,采取書院特色管理,而在教師方面更是啟動了三類導師制度,通過專職導師、兼職導師和特邀導師的共同教導和配合,全面支持學生的通識學習。相比之下,復旦的通識教育的配備措施更加齊全,保證計劃更加周到。
2.學院設置上
中大設立的博雅學院和復旦設立的復旦學院是完全不同性質的,它們的作用、目的和培養方式完全不一樣。博雅學院每年只招很少學生,進化精英化教育,其主要目的是以博雅學院為賣點,逐步取消中山大學現有的公共課制度,完全建立全新的通識教育制度。而復旦學院是復旦大學要求從2005年秋季開始,所有新生一進學校不分專業,全部直接進入復旦學院,進行一年的共同學習。
3.通識教育年限和推進方式上
中大要求中大學生在大一大二要修通識核心課程,復旦大學要求大一新生全部進入復旦學院,接受一年的核心課程的學習,兩校的學習年限和方式很不一樣。其次,它們推進通識教育的方式也不一樣,中大主要是先設立博雅學院,并以此為賣點,逐步在全校推行通識教育。而復旦大學于2005年成立復旦學院,并要求從2005年始,所有大一新生需進行一年的通識教育。它主要是全校范圍內統一進行,沒有分校區實行。
兩校的通識教育模式雖然很不一致,但也有共同之處。它們開設的核心課程、學分制、導師制和通識教育的理念都有很多共性之處,但因各自學校的培養理念以及學校實際情況不同,通識教育的演進方式和程度亦有不同。本文希望通過對兩校的通識教育的比較研究,為我國的高等教育的發展方向提供借鑒意義。
參考文獻:
[1] 王生洪.追求大學教育的本然價值——復旦大學通識教育的探索與實踐[J],復旦通識教育,2007(12)
[2] 甘陽.大學人文教育的理念、目標與模式[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6
[3] 陳媛.我國通識教育的理論誤區[J].復旦教育論壇,2003年第1卷第6期
[4] 蔡達峰.通識教育的使命和歷程[J].復旦通識教育,2007(12)
[5] 李成明.美國大學通識教育的歷史發展[J].東南大學學報,2001年5月第3卷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