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轉英
摘 要:德育的目的就是陶冶學生情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只有激發興趣,使學生快樂學習,才能搞好思想品德教學,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關鍵詞:思想品德教學;興趣;課程實施
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指出:“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多年的教學經驗使我深深體會到:好的教學方法,能夠喚起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由被動學習變為主動探究,樂于學習,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教學實踐中,我嘗試做到以下幾點,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精雕細琢設計導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思想品德的教材從當前中學生的生活實際和思想實際出發,針對青少年發展的需要和生活的需要,認真選取有時代氣息的鮮活案例和具有現代生活話題作為教學資源。在教學中,我特別注重精心設計導入新課的不同方式,如,“表演小品”“重大時事”“講故事”等,用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選取典型事例,幫助學生升華主題
初中思想品德課的內容和編排緊緊圍繞學生的實際展開,因此我注重多采集發生在學生身邊的事例,深入淺出,讓事實說話,這樣使復雜的問題簡單化,深刻的問題通俗化。思想品德課的教師也許有過這樣的體會:在課下與學生聊天時,提起臺灣問題、美國的奧巴馬、朝鮮半島局勢,學生津津樂道;說到廣東佛山小悅悅事件、扶起老人做好事卻遭誣陷索賠,學生紛紛各抒己見進行討論,其興致遠遠超過對課本的興趣,我們為什么不能把課堂以外的事搬到課堂上來呢?利用鮮活的事例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從小課堂走進社會大課堂,去認識社會、適應社會、感受社會,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這也是學習思想品德課的最佳途徑之一。
三、注重角色轉換,活躍課堂氣氛
課堂上,教師的角色轉換、師生的互動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師嚴肅的說教、枯燥乏味的滿堂灌,只能讓學生如食雞肋,索然寡味。要讓思想品德課成為最受學生歡迎的課,要把主動權交給學生,轉化角色,教師由教學過程的操作者、主宰者變為引導者,讓學生由被動的接受者變為學習的主人。在此,教師的引導可以通過創設情境、選取典型材料、設計學生活動以及有針對性的問題等形式來發揮作用,讓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遵循問題解決式的思路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例如,《相親相愛一家人》一課,我設計了以下問題:(1)父母是如何關愛自己的?(2)你與父母溝通用什么方法和技巧?(3)你知道父母的生日嗎?(4)你為父母做過什么?學生在一個又一個問題的引導下分小組進行合作探究、交流,認識到了自己成長的每一步都浸透著父母的心血,從而達到心靈的碰撞、情感的升華,提高了獨立思考、合作探究、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充分發揮了引導的作用。學生的積極參與增強了成就感,興趣盎然,樂在其中。
四、積極開展活動課,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
通過調查,我發現絕大多數學生喜歡上活動課。因此,我盡可能地將活動課的形式引入到思想品德課上,比如,小品表演、知識競賽、模擬法庭形式等,這些形式都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在小品表演中,學生分別表演了不尊重父母的種種表現;在小小法庭上,學生利用自己所學到的知識審判了因無錢上網吧而敲詐他人的中學生……學生在形式多樣的思想品德課堂上開心地學習知識,接受教育。
總之,現在的學生知識面廣了,自主意識強了,思維也日益成熟,若再把他們看成小孩子,隨意支配,不僅不能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反而會引起學生的反感。所以,我們應該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只要遵從新課標理念,認真鉆研教材,選擇靈活多樣、切合實際的方法,就一定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上好思想品德課。